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书法有听字的五字格言 正文

书法有听字的五字格言

时间:2025-05-14 09:42:40

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下面是书法

1、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3、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2、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3、书肇于自然。——蔡邕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7、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1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2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2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3、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5、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7、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8、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0、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3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3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33、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3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3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3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3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4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8、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5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

5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5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57、拳要打,字要练。

5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5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60、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62、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64、字怕练,马怕骑。

6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附: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字上去填写。

摹帖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字,用透明而不透墨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轮廓,用极细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来龙去脉,揣摩它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要求去写,有一定规范和约束。摹帖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古人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

品茶,其实也是品人生。品醇香、品清新、品苦涩的同时,也品光鲜背后的血汗,也品热情背后的冷淡,也品轻闲背后的繁重。品味人生,最重要的是懂得创造人生价值;品味人生,是为了品味人生真谛。因此,品味人生时,要勇于追求,要敢于拼搏,由此才能品出一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能品出奋斗之乐,才能品出人性之善,才能品出生活之美。

——穆薇琪

品茶,其实也在品人生。品色、品香、品味的同时,也品味拼搏路上的泪水和汗水,也品味当下生活的惬意与烦忧,也品味南窗之外的绿意和娇艳。品茶,最重要的是品味茶道;品茶,是为了领悟茶道背后的故事。因此,品茶时,要学会心无旁骛,要懂得超凡脱俗,由此才能品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灵感,才能品出初心,才能品出真情,才能品出价值。

——刘红丽

品茶,其实也是品生活。品味平淡、品味苦涩、品味清香的同时,也是品味快乐背后的悲伤,品味欢愉背后的忧愁,品味喜悦背后的苦痛。品生活,最重要的是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品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品味生活时,要学会奋斗,要学会坚强,由此才能体会一些有益于成长的道理,才能品味出成功后的喜悦,才能品味奋斗的艰辛,才能品味出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卢勇琪

读书,其实也在读人生。读喜悦、读进取、读收获的同时,也读成功背后的辛酸,读积极背后的落魄,读得到背后的失去。读书,最重要的是读懂人生的每一页;读书,是为了更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世界。因此,读书时,要学会平和,要懂得淡定,由此才能读到有益于生活的心得,才能读出希望,才能读出乐观,才能读出阳光。

——PY

读书,其实也在读世界。读知识、读经验、读智慧的同时,也读安然背后的危机,也读华丽背后的肮脏,也读世界和平背后局部地区的动荡与不安。读书,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用睿智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读书,是为了要成为一个感觉灵敏的人。因此,读书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辨别是非真假,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成长的精华,才能读出真理,才能读出智慧,才能读出未来。

——余思

感恩别人,其实也在感恩自己。感恩父母的养育的同时,也感恩朋友的宽容,也感恩老师的教诲,也感恩摔倒后陌生人的搀扶。感恩,最重要的是懂得真情与真诚;感恩,是为了做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感恩时,要多一份谦逊,要多一份善良,由此才能获得心灵的提升,才能真正品味生活,才能陶冶情操,才能触摸到蔚蓝的天空。

——吕欣燕

看比赛,其实也在看人生。看拼搏、看胜利、看坚强的同时,也看顽强背后的辛酸,也看永不言弃背后的隐忍,也看胜利背后的付出。看比赛,最重要的是看到高尚的品德与崇高的精神。因此,看比赛时,要学会体味,要学会感受,由此才能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才能看出喜悦,才能看出敬佩,才能看出更好的自己。

——周琴

听歌,其实也在听心声。听经典、听流行、听民谣的同时,也听欢快曲调背后的酸楚,也听

——桅子

读理想,其实也在读人生。读奋斗、读挣扎、读喜悦的同时,也读理想异化为名利后的丑陋,读拼搏无果后的憎恶。读理想,其实不过在读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因此,要学会享受过程,要正确解读他人的冷眼,要学会每一点收获后的喜悦,由此才能读出自己的价值,读出灵魂深处的美好。

——Willing

理解他人,其实也是在理解自己。理解爱、理解真诚、理解善良的同时,也理解表面背后的苦衷,也理解成功背后的苦痛。理解人,最重要的是理解如何成为体谅他人的人;理解人,是为了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因此,在理解他人的同时,要学会理智,要学会包容,由此才能真正理解表面背后的本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才能理解得更恰到好处。

——匡金瑶

品味生活,其实就是品味人生。品酸、品苦、品甜的同时,也品艰涩难忍背后的热泪盈眶,也品辛辣非常背后的甘甜香醇,也品甘美如蜜背后的艰难历程。品味生活,最重要的是品味怎样对待生活;品味生活,是为了真实而乐观地生活。因此,品味人生时,要学会忍耐,由此才能品出生活的真谛,才能品了甜蜜,才能品出快乐,才能品出幸福。

——龚毓芝

练书法,其实也在练人格。练点、练横、练竖、练撇、练捺的同时,也在练字的框架中练出人的端正品格,也练自身的习惯,也练人的耐性。练书法,最重要的是练就沉着的心境;练书法,是为了练一颗平静的心。因此,练书法时,要学会心平气和,要学会正襟危坐,由此才能练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才能练出坚韧,才能练出快乐,才能练出高尚的人格。

——叶芬芬

感受自然,其实也在感受自己。感受蓝天白云、感受一草一木、感受动物低语的同时,也感受风平浪静背后的汹涌,也感受草木欣荣背后的凋零,也感受动物温情背后的野性。感受自然,最重要的是感受自然的无尽力量;感受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感受自然时,要学会走近自然,要学会聆听自然,由此才能感受到一些启人心智的东西,才能感受到淡然,才能感受到和谐,才能感受到物我合一。

——杨美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困难是必不可少的,当困难从天而降,到你的面前,你就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我听过一个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李白在小时候他并不爱读书,而且很贪玩。有一天他跑出去玩,他在一条河边碰见一位老奶奶在磨铁杵,李白并问她:“老奶奶,你在做什么?”老奶奶回答李白:“我再将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惊讶的说,“那怎么可能呢?铁杵怎么可能被磨成针呢?”老奶奶回答说:“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老奶奶一言,顿时明白,只要有心便可做成一件事!从此,他勤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诗人,这件事也说明了:只要有心,就能做成大事。

我也有过这样的事例,二年级上册,妈妈送我去学习书法,刚开始我学的挺好的,到了后来字的笔画越来越多,作业越来越多,老师也越来越严厉,我就已经想打退堂鼓了。但妈妈鼓励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面对妈妈的口水袭击,我只好去学习了。到了后来我的字越写越好,这件事证明: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有恒心就能成功。

如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时刻都提醒我,遇到困难不退缩,最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