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听 听:允许。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12.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8.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D(省:察看)
10.B((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中没有人能够与刘苍相比较)
11.C(人事对应有误)
(1)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
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设眹建立县邑的行为.
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降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
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
参考译文
东平宪王刘苍传,刘苍,建武十五年(40)封为东平公,十七年(42)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颇有智慧,为人长得一脸好胡须,腰围粗壮,显宗十分爱重他。等到即位,封苍为骠骑将军,设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苍之子二人为悬侯。二年(60)将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囊、湖陵五县加进东平国。这时中兴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化平,应修礼乐,便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62)春,皇上车驾近出,观览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狩猎,刘苍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时令,盛春农事很忙,不可聚众兴功。古书说:‘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之处吏人讽诵《甘棠》之德。即使这样,动作不依礼节,不是给四方示范。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庄稼,消遥仿佯,按节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经》上说:‘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仪,如宫室之制。)臣不禁内心忧虑,伏自手书,求在陛下到达之处,表达一片至诚。”帝看了后,立即回宫。
刘苍在朝数年,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觉得以至亲辅政,声望一天天高,内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请求归职。帝优诏不听。以后多次陈上,辞语十分恳切。五年(63)才许还国。
肃宗即位,对刘苍的尊重恩礼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他相比。后来皇帝想替原陵、显节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皇上听从了,停止了作为。从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马去征询意见。刘苍全心对答,都被采纳应用。
六年(62)冬,刘苍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赐装钱一千二百万,其余诸王各一千万。皇帝以为苍冒涉寒露,派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帝便亲自循行邸第,预设帷床,钱帛器物无不充足齐备。刘苍认为受恩过礼,情不自安,上疏辞谢道:“臣听说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得见天仪,而亲自屈至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常常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确内心不安,每会见,谦让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为好。这不是给群下做榜样,安抚臣子的办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叹息,更加褒贵起来。
刘苍回国,疾病,皇帝用快马送御医,小黄门招扶,使者来往不断在路上。又设驿马千里,传问刘苍的起居。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都集合到东平奔丧,前后赐钱共一亿,布九万匹。等到葬时,策写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说: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老天爷不长眼睛,不报上仁,让我一个人,早晚茕茕孑立,没有终极。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宪王,谁能蒙此恩德!魂如有灵,保此宠荣。呜呼哀哉!”刘苍立四十五年,子怀王刘忠嗣。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题目: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听
听:允许。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12.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8.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D(省:察看)
10.B((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中没有人能够与刘苍相比较)
11.C(人事对应有误)
(1)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
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设眹建立县邑的行为.
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降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
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
参考译文
东平宪王刘苍传,刘苍,建武十五年(40)封为东平公,十七年(42)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颇有智慧,为人长得一脸好胡须,腰围粗壮,显宗十分爱重他。等到即位,封苍为骠骑将军,设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苍之子二人为悬侯。二年(60)将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囊、湖陵五县加进东平国。这时中兴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化平,应修礼乐,便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62)春,皇上车驾近出,观览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狩猎,刘苍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时令,盛春农事很忙,不可聚众兴功。古书说:‘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之处吏人讽诵《甘棠》之德。即使这样,动作不依礼节,不是给四方示范。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庄稼,消遥仿佯,按节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经》上说:‘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仪,如宫室之制。)臣不禁内心忧虑,伏自手书,求在陛下到达之处,表达一片至诚。”帝看了后,立即回宫。
刘苍在朝数年,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觉得以至亲辅政,声望一天天高,内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请求归职。帝优诏不听。以后多次陈上,辞语十分恳切。五年(63)才许还国。
肃宗即位,对刘苍的尊重恩礼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他相比。后来皇帝想替原陵、显节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皇上听从了,停止了作为。从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马去征询意见。刘苍全心对答,都被采纳应用。
六年(62)冬,刘苍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赐装钱一千二百万,其余诸王各一千万。皇帝以为苍冒涉寒露,派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帝便亲自循行邸第,预设帷床,钱帛器物无不充足齐备。刘苍认为受恩过礼,情不自安,上疏辞谢道:“臣听说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得见天仪,而亲自屈至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常常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确内心不安,每会见,谦让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为好。这不是给群下做榜样,安抚臣子的办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叹息,更加褒贵起来。
刘苍回国,疾病,皇帝用快马送御医,小黄门招扶,使者来往不断在路上。又设驿马千里,传问刘苍的起居。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都集合到东平奔丧,前后赐钱共一亿,布九万匹。等到葬时,策写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说: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老天爷不长眼睛,不报上仁,让我一个人,早晚茕茕孑立,没有终极。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宪王,谁能蒙此恩德!魂如有灵,保此宠荣。呜呼哀哉!”刘苍立四十五年,子怀王刘忠嗣。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1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看望
C.多其所规为 规:规划
D.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旧
5.下列句子分编为六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参考答案:
4.D(应为“陈述”)
5.B(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6.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7.(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扰,排除,1分;益,更加,1分;慨,慷慨,1分。句子通顺2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述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照顾
C.世宗临其丧 临:亲临
D.非特一时之策 特:只是
9.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 )
①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 顾:看望。
9.B 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敏锐多材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敏锐多材智无关。
10.B 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11.(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扰,扰乱、排除,1分;“亲败刘旻于高平”,介宾结构后置,1分;慨,慷慨,1分;平一,平定统一,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加,超过,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