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话出自拿破仑之口。作为一个中国人,谁听着都深感自豪。可这个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真实愿望是:“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保尔说过这样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话很多人都刻骨铭心,甚至倒背如流。殊不知,后面紧跟的一句是:“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与前面的“崇高”相比,这一句岂不更实在?
名言被删减了,至少还是原话,可如果被篡改了,恐怕连名人自己也无可奈何。“充满自信地沿着你梦想的方向前进!过你想象中的生活。”有人说这话是梭罗的,但《瓦尔登湖》中的`原话是:“如果一个人自信地沿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想象的生活,他将与成功不期而遇。”可见,梭罗说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象的生活,而是说如果努力将能够比我们通常以为的更接近它。
又如,“做你想做的,世界因你而变”,一般认为是甘地说的。而甘地说过的与之最接近的话是:“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就也能改变世界的趋势。当一个人改变他自己的本性时,世界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甘地告诉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但并没有说只要个人改变就足够了。
名人名言还有一种尴尬的遭遇,那就是被误解。例如,我们说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就会引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实际上,这里的书是指《尚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最仁慈的周武王讨伐最不仁慈的商纣王,不可能血流成河。他不相信《尚书》中《武成》篇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一本《尚书》竟让全世界的书都被冤枉,实在罪过!
而提到“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那些见风使舵、惟利是图的墙头草。可据《三国志》记载,司马徽告诉刘备:“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卧龙、凤雏是谁?就是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才是俊杰。后来,“识时务者”是指那些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可不知从何时起,意思全变了,人们却以讹传讹,不予理会。
最可笑的是,有的话明明不是名人名言,却冠在名人头上大行其道。如“认识你自己”,据说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实际上它只是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尽管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据说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但它并非伏尔泰所说,而是出自一部名为《伏尔泰的朋友》的剧本;“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群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据说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话,但至今也没有人查明它的出处;“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乔布斯去世后,他的话也满天飞,可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谁能判断?除了乔布斯,盖茨、巴菲特、菲尔普斯等名人,也都是被广泛“代言”的对象。
“对于名人名言,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自己觉得有道理就表示同意,觉得没什么道理,不管冠着谁的名字,仍然当它是胡说。”塞涅卡如是说。塞涅卡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呢?你穿越到古罗马去考究吧。
下午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依然延续了我对印度电影的好感。虽然看的印度电影不多,但《摔跤吧,爸爸!》《猴神》看过之后都不得不佩服,原来印度电影甩了国产电影几条街!这些电影总能从小故事出发,逐步放大成人性的大主题,让人充满感动。
本片《嗝嗝老师》也不例外,影片主角奈娜是不幸的,患有图雷特综合症,从小就给她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困扰,但她又是幸运的,校长在众人面前给了她莫大的鼓励,让她可以平等、自信的和之前用异样眼光对她的人相处,她得以成功获得高学位。而后充满艰辛万苦,谋得一份老师工作,教授差生班并最终完成逆袭,功成身退。
电影表达了很多信息,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导演借奈娜之口所传达的理念:学会和恐惧做朋友。最感动我的一刻是在楼顶上同学们放飞了写满自己害怕和恐惧的纸飞机,电影的镜头虽然短暂,但依然给人深深的触动。
奈娜恐惧自己的怪病引起旁人嘲笑的眼光;奈娜的父亲恐惧女儿的怪病让家人蒙羞;9F班差生恐惧自己的阶层出身而自暴自弃;瓦迪亚老师恐惧差生变好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恐惧是人性的一部分。你的恐惧在哪里,你的边界就在那里。如何克服恐惧?奈娜给出的答案是直面恐惧,和恐惧做朋友。
奈娜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和怪病做朋友,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奈娜的父亲最终懂得了女儿的.想法选择了支持;9F班的同学放飞了恐惧选择去努力变的更好;瓦迪亚老师没有逃避,承认了9F班同学的努力。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变的更好了。但生活中可能不尽相同,有点人没有挺过去,而另外的一些人选择了改变,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格言:认识你自己。是的,认识你自己的恐惧,选择面对,选择眺望远方,希望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