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清金缨《格言联璧》 正文

清金缨《格言联璧》

时间:2025-05-05 05:53:51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随之一起入侵人们生活的,是基于这一平台的公共账号,据推测,其数量已经超过250 万个。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让“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在“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佐证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0 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不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

这不仅是微信的问题。清代书坊繁盛,但印什么不印什么,多基于利润得失,正如清人金缨《格言联璧》中所言的“售多利速”诀窍:“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康有为的诗证明此格局直到清末仍如此:“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奈小说何。”而明代中期就开始的靠劣质模仿优秀作品而获利的“熊大木现象”,也让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芜杂多而精品少。现在,微信的公共账号如果把订阅数、关注度作为唯一追求,即便有精品,也很有可能会呈现出类似面貌。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或许是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需要的则是保持恒定的审美和价值,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诗人柏桦如此感慨。在他的眼里,“厚厚的书籍”“似乎在阅读,似乎在等候”,都是往昔幸福的回音。而在今天,这很可能已经变成了“长长的微信”“似乎在阅读,似乎在聊天”。——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

1、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郭沫若《题苏联妇女生活展》

2、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3、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明.刘基

4、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5、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鲁迅

6、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7、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8、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9、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10、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1、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1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3、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14、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5、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6、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1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鲁迅《安贫乐道法》

18、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英]泰勒《布道书》

19、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俄]叶甫图申科《家庭》

20、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清.金缨《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