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何绍基书法格言卷 正文

何绍基书法格言卷

时间:2025-04-30 02:51:58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

在中国,有一种艺术风采——书法。书法,历史悠久,是一种表达情感意象的艺术,书法展示了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及不同的形态美感。

——题记

位于北辰三角洲的长沙市博物馆书法展对外开放了,我与好友相约,于一个春光和煦的周日来此参观。博物馆坐落于湘江与浏阳河的交汇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周日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我们几个小伙伴也自觉地站在馆外排队等候入场。

有一次坐爸爸的车到河西去,看到了湘江二桥上飘满了“独立苍茫——湖南名人书法展”的海报,心里不胜向往,现在,我满怀期待之情来了。

我从五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自然对书法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我曾练习过隶书,临摹过柳公权的《书玄秘塔碑》、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次参观,我还看到了湖湘名人的亲笔手迹,原来这些大家不仅对书法和中国文化有浑厚的内力,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们能绕开寻常之体,自成一家,散发出独特的美。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整首诗用草书写成,尽管有些字我还难以辨认,但我仿佛从毛主席的书法中感受到了他当时那种意气风发和壮志豪情,仿佛看到毛主席站在同学们中间,左手叉腰,右手夹着毛笔挥舞,整首诗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爸爸是曾国藩的粉丝,他爱看唐浩明的《曾国藩》。平时,坐在爸爸的车上也和他一起听《郦波评曾国藩家训》。爸爸早就告诉我,曾国藩不仅是知识分子,会带兵打仗,还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次展览中有几幅曾国藩的作品,他的字体连贯,带给人一种快速流动、麻利干净的感觉。我想起了郦波讲的曾国藩刻苦学习的故事,现在才深刻理解为什么他规定自己要勤奋,要读书。这次参观我不但看到了曾国藩的

在曾国藩的作品旁边,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对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这首诗选自于杜甫的诗句,“独立苍茫”也是这次书法展的展题。独立苍茫,湖湘翰墨;独立苍茫,惟楚有才;独立苍茫,谁主沉浮?

站在展厅中间,欣赏着一幅幅湖湘大家的名作,湖湘名人的精神和气魄令我们敬佩。三湘四水,养育了一代代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湖湘人。我是一名湖南人,也是一名小小书法爱好者,今天的参观更加坚定了我学文习字的信念,我一定要刻苦练习,不怕苦,不畏难,将这独特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古今名人的读书联

1

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游嗜书成癖,曾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书巢”,室内挂有一自撰读书联,此联写出了他争分夺秒的读书情趣。

2

朱熹: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南宋大儒,专事讲学多年。上联强调读书要惜时:日月如眼,监督学子;光阴如轮,不可偷闲。下联讲明读书的目的,在于领悟圣贤之道。

3

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东林堂领袖。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

4

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风趣幽默,指出读书有可“充饥”、可补拙、可益智等好处。

5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很不得志。为了鞭策自己,他写了这副对联悬于书房,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

6

何绍基:爱书不厌如平壑;戒酒新严似筑堤。

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此联指出人不仅要喜欢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只要认真学习,当学有收获。

7

吴敬梓: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该联阐明了读书和创业的各自意义,可谓妙绝。

8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研读了经济、军事、地理等诸多书籍,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9

蔡元培:都无作官愿;惟有读书声。

这副对联告诫人们读书是长知识、增才干的手段,并不是为了升官,其言铮铮而有声。

10

毛泽东: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学习时,写下这副对联,用以勉励自己,告诫人们,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应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终有所成就。

据说梁武帝十分爱好书法,并且自己的字也写得蛮不错,所以想要在自己的家中培养出书法家来。为了让自己的子孙们,个个都能学好书法,梁武帝就让殷铁石在王羲之的墨迹中,找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每字一张纸,没有顺序的杂乱放在一起。武帝召见周兴嗣说:“爱卿啊,你很有才思,请为我将它们有顺序地编在一起,还要上韵。平时工作你也蛮辛苦的,晚上就不要加夜班了。不过明天早上,你要把编好的文章给我拿出来。”

周兴嗣一听傻眼了,脸色刷白。那时候可没有电脑,要把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了一篇文章,这要多难啊。更难的是还要上韵,第二天就要交出来,这不是要人命吗?但是皇帝的命令周兴嗣不得不听啊。周兴嗣殚精竭智,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第二天武帝很高兴,重重地奖赏了他。不过一晚上的时间,周兴嗣的鬓发已经全都变白了。也许这一个晚上,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耗尽了。

《千字文》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把背《千字文》当作一种流行方式。就像是现在的人追明星一样,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就会被别人看作是落伍了。特别是那些刚刚把头发梳起来的小娃娃们,个个都会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就这样,《千字文》诞生之后,逐渐成为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由于《千字文》字字不同,且流传广泛,所以深受各代书法家的青睐。其中陈隋之际的智永禅师可以说是《千字文》最忠实的“粉丝”。为什么这样说呢?智永俗姓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早年为避灾祸出家为僧。可能是因为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吧,智永也很喜欢书法,特别是对老祖宗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大有继承老一辈优良书法传统之意,悉心研究王羲之书法,智永禅师练字用废的.秃笔头共攒了十瓮,每瓮都有好几百斤。智永禅师将十瓮笔埋葬了,起名为“退笔冢”,自己为它撰写、题刻铭文。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这还不算,后来可能是所有的瓮都满了,用废的笔头只好丢在大竹簏(一种类似竹篓的容器)内。这种竹簏每只可以装一石米,一共装了满满五簏秃笔。

智永禅师在吴兴永欣寺内练习书法,来向他求字或是请他题写匾额的人数不胜数,终日不断。他住的那间斋室,门槛都让来人踩穿了,智永一看,没办法啊,木门槛已经抵挡不住“粉丝”们的热情了,只能让人用铁皮裹上,人称“铁门槛”。诗人范成大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后来曹雪芹活学活用,将寓意藏于“铁槛寺”、“馒头庵”中,成为《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地名。

智永苦练书法数十年,共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一带的寺院,一时间流布甚广,成为寺院法师和民间经生临习的范本,成为后人学习王羲之书法不可多得的范本,为老祖宗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内府收藏智永真迹二十三件,《千字文》便占十五件之多。清何绍基评论智永的《千字文》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何绍基之说可谓精确、恰当。

在敦煌石室中,亦有《千字文》墨迹的发现,其中唐代蒋善进临智永《千字文》的出土,更说明智永《千字文》在当时的影响已是相当普遍。

唐代还有一位叫李阳冰的书法家也写过《千字文》传世。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还有一些有名气的“粉丝”,对《千字文》也表现出执着的热情。如宋元时期的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自称二十年来写《千字文》数百通,临智永的《千字文》“尽五百纸”,并为元朝皇帝书写《六体千字文》。

《千字文》自问世1500 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是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