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有关上善若水的格言 正文

有关上善若水的格言

时间:2025-05-01 16:32:31

关于水的

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唐·白居易

3、滴水穿石并非由于水滴有巨大的力量,而是由于水一滴接着一滴。——伽里俄蓬图斯

4、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洵《辩奸论》

5、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慎热》

6、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礼记·乐记》

7、死水滋生毒素。——威·布来克

8、水是万物之首。——布来基)

9、水可以洗涤万物。——葡萄牙

10、水激则悍,夭激则远。——宋·李昉《太平御览》

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2、善游者溺,善骑者附。——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3、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14、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5、山无静树,川无停流。——《世说新语·文学》

关于水的励志格言2

1、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4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7、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8、井涸方知方珍贵。——托·富勒

9、金以刚折,水以柔成。——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10、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南北朝·吴均

12、洪水可以从涓滴的细流中发生。——莎士比亚

13、过载者沈其舟,欲胜者杀其身。——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15、反水不收,后悔何及。——《后汉书·光武帝纪》

关于水的励志格言3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唯有水最珍贵。—— 平达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3、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唐·杜甫

4、在平静的水里,上帝会保佑我:在惊涛骇浪里,我只能保护自己。——乔·赫伯特

5、在薄冰上滑行,速度就是安全。——爱献生

6、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说林上》

7、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

8、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9、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10、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史记·外戚世家》

11、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西游记》第六十五回

12、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13、一夜之寒结不成厚冰。——欧洲

14、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唐·李商隐

15、一口泉眼喷不出两样水。——托·富勒

16、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宋·王杲

17、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东来。——宋·曾公亮

18、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后汉书·董卓传》

19、循流而下易以至,顺风而驰易以远。——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20、行远道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老子的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关于老子的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7、将欲取之,必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5、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9、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4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4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7、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54、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7、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64、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6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6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68、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0、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7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7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6、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7、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8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7、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8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3、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9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9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

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老子在其老师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教诲。于是,中国的历史上就留下许多关于水的名言。例如:老子的“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等等。

孔子曾求教过老子,留下了“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

人应如水,我们感悟水的品性,能够从中发掘和引申出许多有益的道理,综前人之述,水具有以下特点:

守拙水乃万物之源,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深水静流。水之所以能形成大江大海,是因为能甘居低下。这启示人们要汇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具有谦卑就下的品德。

齐心:水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休戚与共,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水若团结一心,则威力无比:汇成百川,白浪滔天;荡古涤今,激浊扬清。这寓意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顽强:水至柔而有骨,执著不懈,可以穿石,令人起敬。九曲黄河,百转千回,东流入海何曾有一丝动摇!浪击礁石,粉身碎骨也不退缩,一波一浪前赴后继,奋勇搏杀,终将礁石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顽石滴穿,可谓以柔克坚。这启发人们做事应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包容:水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可以灌田,广济天下。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真水无香。这启迪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有容乃大。

博大:大海之所以大,因为清水、浊水都可进来,鱼龙虾蟹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没有选择谁、抗拒谁,所以大海无不容之量。世界本来很开阔、很宽广,所以人们的心胸开阔能够健康长寿。

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遇冷成冰,遇热化汽;杯方水方,杯圆水圆。细腻粗犷,妩媚奔放。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儿进。千变万化具有无限生机。这告诉人们处事要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

透明:水本身清澈、明净,无色晶莹。惟其透明,大家才以水为镜,一滴水能照出太阳的光辉,同样能照出世间善恶美丑。这告诫人们只有心清如水,才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两袖清风,无愧天地。

公平:水若被放置在杯中,则无论是在天空,还是在地上,始终会保持着水平状态,体现出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论高低,一视同仁。这明示人们,只有具备平常心,无私欲,才能有公平,才会有亲和力,心底无私心地宽,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事理的长短高低。

上述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而不是全部,它暗示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归纳总结。不论水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地方,“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我们应深刻领会水的灵魂与品格,去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应太计较自己的名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