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与出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名门,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贵族家庭教育,16岁时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由于
托尔斯泰在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贵族阶层的阴暗与罪恶,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毅然弃绝贵族阶级,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创作,甚至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着,是“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无情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激变后,曾于1882年和1884年一度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19世纪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有颇多反映。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深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现实生活与他的观点之间的尖锐对立像一盘石磨碾压着作家的心,他多么希望在哪怕是一年、一月或死前的一天里,过一过真正普通人民的生活,离弃他所憎恶的虚伪和奢华!
1910年10月28日,如同往常一样,列夫·托尔斯泰把书房里写字台上那两枝矮烛台上的蜡烛吹熄了,走进卧室。但他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飒飒的秋风掀起了他思绪的涟漪……
雅斯纳雅·波良纳呈现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美,作家几乎整个的一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然而现在,这里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一天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不能,我不能再呆下去了,快走,快!”他毅然下定决心,用颤抖的双手把衣服穿上,走进书房,燃起蜡烛,给妻子索菲娅写了最后一封信:
“我的出走使你懊恼,谅解这一点吧!请你理解和相信吧:我不能有别的办法。我对在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我要像在我这样年龄上的老人所习惯的那样去做:他们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写完信,托尔斯泰蹑手蹑脚地下了楼,来到他晚年的挚友马柯维茨基医生房中将他叫醒。不一会儿,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便在这深秋的黑夜中,从雅斯纳雅·波良纳飞奔而出。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终于如愿以偿了,他打算到南方,在农民的小屋里定居下来,以求在那些普通的劳动人民中间度过自己的残年。
遗憾的是,他在出走的'途中染上严重的肺炎,于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托翁与“三子”
托翁与孔子托尔斯泰在晚年的思想探索中一直醉心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英译本的《四书》、《五经》里读遍了诸子百家的言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的着作。他曾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使他能很快领会孔子的学说,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则以身作则,坚持“平民化”立场,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论去谴责沙皇专制的黑暗,暴露俄国官吏的丑行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苦呼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托翁研究孔子的积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翁与老子1884年3月10日,托尔斯泰在
1891年10月,他在给一位出版商的书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孟子和老子,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
他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称为《道德经》。”
托尔斯泰与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在日记里说:“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翁与墨子托尔斯泰对中国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托尔斯泰研读墨子的情况和
托尔斯泰作为人道主义者,一向主张“博爱”。他既然热衷于孔子的“仁学”,即“仁者爱人”的思想,自然也就欣赏墨子“兼爱”的主张。从这一点来看,托翁不但和孔子,而且同墨子之间也是思想相通的。
警世箴言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一语识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列宁
1、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2、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安格尔
3、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 高 尔 基
4、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5、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列夫·托尔斯泰
6、一个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7、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富兰克林
8、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
9、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10、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 夸美纽斯
11、信用出黄金,因为黄金比信用易得 ——英国
12、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培根
13、失去信用而赚的钱应结算在损失里罗马
14、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塞万提斯
15、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16、不管白猫黑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阿拉伯语
17、信用是无形的资产 ——日本
18、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法国谚语
19、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20、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21、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22、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
23、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24、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马斯·莫尔
25、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26、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斯宾诺莎
27、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8、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29、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凯洛夫
30、宁可失钱,不可失信 ——英国
31、人不守信,无异于叫旁人对他失信 ——英国
32、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 德国
33、失去信用是一个人的最大损失 ——约·克拉克
34、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3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36、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37、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38、一个人不了解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 ——西塞罗《演说家》
39、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40、真诚是灵魂的面孔,虚伪则是假面具。—— 杜普伊
41、时间是世界的灵魂。 ——毕达哥拉斯,引自普鲁塔克《柏拉图式的问题》
42、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43、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