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花之咏》第5、6、7、8自然段P25
15、古诗《吴兴杂诗》P26
16、背诵《我们的手》全文P29
17、《钓鱼的启示》第14、15、16自然段P39
18、《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第2、3自然段P49
19、《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第4、5自然段P50
20、《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第1、4、5节P52
21、《跳水》最后一个自然段P67
22、《沙漠之舟》第3、4自然段P69
23、古诗《滁州西涧》P70
24、古诗《舟夜书所见》P70
25、《太阳的话》全文P76
26、《海上日出》第4、5、6自然段P78
27、《太阳》第5自然段P80
28、《太阳》第6自然段P81
29、《太阳》第8自然段P81
30、《乡村大道》第二节P85
31、《乡村大道》第四节P86
32、《丝绸之路》第3、4自然段P87
33、《挑山工》最后一自然段P97
34、《和时间赛跑》第4自然段P98
35、《和时间赛跑》第9、10自然段P99
36、《七子之歌》之《澳门》P104
37、《七子之歌》之《香港》P104
38、《七子之歌》之《台湾》P105
名句积累
一、本册名句积累
1.关于话语的句子:
此时无声及胜有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
2.关于规则的句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3.关于回忆的句子:
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法国)雨果
没有别的痛苦比在苦难中回忆幸福的往日更痛苦。--但丁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4.关于太阳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
5.关于道路的句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代格言
条条道路通罗马。--欧洲谚语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6.关于快与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苟无益,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胡居仁
7.关于回归的句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东晋)陶渊明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孤独的。--(新加坡)尤今
8.关于春水或农谚的句子: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
三月惊蛰又春风,整地保墒(shāng)抓关键。
9.关于眼睛的句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欧洲)
绿叶是最好的眼药。(日本)
眼晴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阿富汗)
眼睛会泄露心中的秘密。(乔·爱略特)
眼睛是心灵的叛徒。(魏阿特)
关于眼睛的歇后语:
眼睛里的沙子--容不得。
蒙着眼睛走路--不走正道。
眼睛长在耳朵边--有偏见。
捏着鼻子哄眼睛--自欺欺人。
10. 关于时间的句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二、课文中的好句积累:
三、课外名句积累:
课内
一、反问句。(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意思不能改变。)
1、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那教堂尖顶的莺飞燕舞,那塞那河畔嬉戏的孩子,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2、当人们想到这个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3、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4、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5、
二、设问句: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本句用了设问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三、比喻句:
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3、那碰着岸边的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4、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此句是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5、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此句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6、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7、新出的芽儿,细得像针,红得像血。
8、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9、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此句是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四、拟人句:
1、春水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本句用了拟人和重复两种修辞手法。)
2、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梨播种啊!
3、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地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五、排比句:
1、太阳花: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课外
一、排比句:(每位同学选择其中来三句背诵。)
1、愚蠢: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2、谎言: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自私: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4、爱心: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5、美: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为了他的尊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
2、指名回答。(妇人——乞)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然后说给四人小组的伙伴听一听。
4、生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5、师: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6、开火车生字接力组词。
7、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8、指名回答。
9、初读质疑。
(1)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文章的上圈圈点点。你们做到了吗?请大家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朗读质疑。
(3)全班交流。
10、师: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到这,课后请大家思考课后的两个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为了他的尊严》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愿意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2、指名回答。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师: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 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师:谁来读读课文中对乞丐的描写?
(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
师:这句话要用来说明什么?
(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 师: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指名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
师: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6)师: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感激)为什么感激?
(7)师:带着感激之情,再读乞丐的话。他感激是什么?
(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
3、 师: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为什么不搬砖?请同学们默读有关的段落,抓住句子体会。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
(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4、师: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5、师: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三、感情升华
1、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2、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3、师:结合自己说一说你对“尊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3、完成《伴你成长》。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 乞丐 (得到自尊)
搬砖挣钱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10个生字。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1~8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三、教学难点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为了他的尊严》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注意读书姿势,开始吧!
1.对学生的读书稍作评价。
2.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1~8自然段*9~12自然段*13~21自然段
(按照课文主要讲述的几个大块儿指名读,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指名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教师指着课题)谁能说说“他”在这里指的是谁?
(生:乞丐。教师引导:课文写了几个乞丐,主要写了哪个乞丐?)
生:独臂乞丐。(师板书。)
师:课文写了独臂乞丐什么事?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人)
生1:乞丐乞讨,女主人不施舍,却让他搬砖,乞丐做到了,最后满怀感激地离开了。若干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自尊自重的成功人士。双臂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
师评:(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概括文章大意:你说得很好,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一个乞丐到一座院子乞讨,女主人没有施舍给他钱物,却要求乞丐(搬砖)。独臂乞丐搬了,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若干年后竟然成了一名(成功人士)。
(二)研读课文
1.师:为什么通过搬砖独臂乞丐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呢?(此问题学生不作回答,只起提示作用。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出搬砖前后乞丐的变化,从而产生疑问,然后通过解决学生的读书疑问解决本文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仔细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乞丐搬砖前是什么样子?
谁来读读描写独臂乞丐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吗?(通过理解生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慷慨”是什么意思?(或“慷慨施舍”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理解词语方法指导:结合生活体验或换词)
人们可怜乞丐,对他慷慨施舍,独臂乞丐自己也认为自己非常可怜,可是他碰到的女主人却毫不客气地让他搬砖,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非常生气。
师:对啊,肯定会非常生气。谁来读读乞丐与妇人的对话?请看大屏幕。
出示:2、3自然段
谁再来读读,让我们能感觉到乞丐很生气?(谁想像他一样来读读?)
师:乞丐是非常非常生气,可是搬完砖之后,乞丐却有了变化,他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5~8自然段,我要看看谁读书读得认真,看谁能够发现乞丐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课文5~8自然段
师:发现了没有?乞丐搬砖前后有什么变化?
预设回答
生:变得很感激妇人。(或变得很尊敬妇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
师:哪些同学把这两句话都找到了?
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你们会带着问题来读书。
(引导学生读书时求“甚解”,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进而将问题答案找全。)
出示句子
1.妇人又递给乞丐二十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2.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深深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乞丐对妇人的感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2组)
(教师引导学生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加重重点词语的语气来读出感情。)
3.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生:乞丐为什么要感激妇人?乞丐为什么要留下毛巾作纪念?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都很有价值。(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培养质疑精神)
师:你们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解决问题吗?请同学默读课文1~8自然段,想一想独臂乞丐为什么很感激妇人?想好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开始吧!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乞丐感谢妇人的原因,在交流中体悟妇人对乞丐的尊敬使乞丐重新树立尊严。)
独臂乞丐开始是那么生气,为什么后来却很感激妇人呢?谁来说一说?
●情况一:
生1:因为老妇人给了乞丐20元钱。
师:仅仅是因为得到的20元钱才感激老妇人吗?
(情况1)
生:不是,因为这是工钱。这是独臂乞丐凭自己的劳动得来的。
师:说得对!谁还想说说?
学生充分交流(从劳动与尊严两方面谈)
(情况2)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是因为老妇人让他得到了尊严。
师:为什么这20元钱会让他得到尊严?(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接着引导)它和平时乞讨得来的钱有什么不同?
(回到情况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乞丐认识到自己可以劳动了)
●情况二:
生:因为妇人让乞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明白了尊严
师:说得对!谁还想来说说你的看法?
师:小结:这个独臂乞丐沿街乞讨时认为自己只能依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生活,可是今天通过老妇人的尊敬和帮助,他知道了自己可以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帮助别人,所以,他感激妇人。(所以他留下了那条沾满辛勤汗水的毛巾作为纪念。――如果学生提出白毛巾的问题)
4.师:搬砖的过程中还让他体会到什么?
出示搬砖的句子:
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布满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请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这段话?
评:读得好。你体会到什么?
生:劳动的过程很艰辛。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请同学们练习读读这一段,带点的词语重读,就可以更好地读出乞丐搬砖劳动的不容易。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感受课文)
指名一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师:搬砖的过程这么艰辛,独臂乞丐都坚持下来了,今后他会怎样做?(引导学生通过展望独臂乞丐的未来,使学生明白乞丐搬砖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他明白自己可以劳动,还使他明白他也是个有用的人,只要有毅力,独臂也可以作出一番成就。)
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评价。)搬砖这件事让乞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明白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所以说: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学习第13~21自然段
师:多年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自己读读13~21自然段,注意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
师:独臂乞丐在老妇人的帮助下懂得尊严,成为成功人士,课文中还提到一位双臂健全的乞丐,他搬砖了吗?(没有)多年后他会怎样?
生:班级内指名发言。(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尊严对一个人的重要)
(三)作业设计
1.学习了课文你肯定有许多感想,就请你以“读《为了他的尊严》有感”为题,写一篇
2.查找关于“尊严”的名言警句,写在摘录本上。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2、师:在许多人眼里,乞丐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不被人尊重的。被人看不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板书:尊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和尊严有关的故事。(板书完课题)请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弄懂哪些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并提出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2、对比学习“他”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
课题中的“他”就是故事中的(板书:乞丐),“他”长得什么样呢?请从文中勾出描写“他”样子的句子。
(1)学生勾画、汇报。
(2)师课件出示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男生齐读此句,师问: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可怜)怎样可怜?(板书:独臂)
师:当乞丐挨饿受冻是常事,遭人白眼、被人打骂也是常事。他活得没有一点尊严,真是太可怜了。谁能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可怜?
(3)可是,若干年后,他却变了一副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女生读:(课件出示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这时的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体面、董事长)句中哪些词写出了他的体面?(指导学生理解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和自信、自重,并从中体会到此时的他已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指导朗读这两句。
(4)师引导学生质疑: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生:他为什么会由一个可怜的乞丐变成一个体面的董事长呢?)
3、学习第13—21自然段
同学们到一个感人的场景中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第13—21自然段的文字和配音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读相应句子(并板书:妇人帮助自己拼搏)
4、学习第1—12自然段
若干年前,妇人是如何帮助乞丐,以致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呢?现在我们就通过品读妇人的语言来认识她吧。(课件出示妇人的四次语言)
(1)师:有一天,一个独臂乞丐来到一个妇人家里乞讨。她却是这样说的……
请第一组同学读句子:(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师:妇人怎样指着砖对乞丐说话?谁来读出妇人的毫不客气?独臂乞丐向她乞讨,她却毫不客气地说了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她……(太狠心、太没有同情心……)
(2)师:乞丐生气了,责怪女主人捉弄自己,可女主人并不生气,还动手搬起砖来。
请第二组同学读句子:(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师:妇人这样做,这样说,是为了告诉乞丐什么?
(3)师:乞丐怔住了,然后搬起砖来。砖搬完了,妇人给了他20元钱。他感激地向妇人道谢,可妇人这样说……请第三组同学读句子:(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师:与第一句对比,你现在对妇人的看法改变了吗?说说理由。(妇人是为了让乞丐明白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活得有尊严。妇人是在真正地帮助乞丐。)
指导朗读这句。
(4)师:妇人的孩子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叫乞丐搬砖。母亲对他说……请第四组同学读句子:(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一样”又“不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为了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把独臂乞丐和文中其他乞丐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先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请学生汇报。
(相同:他们都是乞丐。不同:独臂乞丐只有一只手,文中其他乞丐双手健全;独臂乞丐搬了砖,双手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他们的命运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品读独臂乞丐搬砖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他搬砖的不容易。)
再来理解妇人对孩子说的话。(“一样”指砖放在哪里对妇人来说是一样的。“不一样”指搬不搬砖对乞丐的命运不一样。因为“搬”就意味着把握一个机会,让乞丐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脱离乞讨生活。)
如果乞丐向妇人的孩子乞讨,他会怎么做?
师:妇人的孩子代表了生活中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慷慨施舍只能满足乞丐的一时之需,却无法改变乞丐以后的生活。这样,更反衬出妇人通过让乞丐搬砖而使他受到教育的方法太巧妙了。
指导朗读母亲对孩子说的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指板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妇人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此外,改变他命运的还有他自己的拼搏。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独臂乞丐拿着妇人给的20元钱和那条由白变黑的毛巾离开妇人的家后,又经历了一些什么事,使他最终成为了董事长?
(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
2、师总结:是啊,只有拥有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取得成功。老师送几则名言给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只要愿意做,人无所不能。
(3)弱者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强者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帮助
独臂乞丐——-——董事长
(可怜)自己拼搏(体面)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内容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课文。(课前)
1. 自己读课文,解决生字:包括、问别人等。
2. 把课文读熟。
3. 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导入 新课:你遇到过乞丐吗?你在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妇女,她的做法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为了他的尊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中等生)。纠正字音。绺、濡、履……
2.小结学生预习情况。
4. 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8段。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第一各乞丐原来希望从妇人那里得到什么?(钱或说施舍)
实际他得到了什么?(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他知道凭自己的力气可以挣到钱,用自己力气挣到的钱是有尊严的。)
联系课文理解:濡湿、慷慨施舍……
2.指名读9——13。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双手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
联系课文理解不屑。
3.指名读14-19段。
夫人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人的好意?“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有两只手”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指导朗读:这篇课文中的任务性格各不相同,你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为了他的尊严
一只手的乞丐 凭自己的力气
妇人 不接受照顾
双手健全的乞丐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5
[教材简介]
《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设计理念]
一、 凸显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点带面,提高阅读品质。抓住重点句,并以此辐射全文,以点带面,提升阅读整体性,提升阅读品质。以妇人的话为突破口,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心理、语言、神态、行为和身份等的不同进行比较、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问题一)。
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理解文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并且鼓励求异思维。
五、 树立大语文观,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课内外有机结合,并尝试用一句话来表达本节课的收获(格言创作),以进一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升华情感的目的。
六、 加强评价,激发兴趣。重视课堂评价,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个性化朗读,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自读自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写“双手健全的乞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学——对学——群学”。
2、通过交流理解妇人所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学完本课的感受(格言创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四、拓展与积累:发散学生思维,想象、扩写乞丐搬砖的过程中几次心理活动;试自己创作格言。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行为和身份等的不同进行比较、感悟,并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妇人所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问题一)
二、难点: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作者在课文中写他有什么作用?(问题二)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音乐伴奏《秋日私语》、残奥会图片)。 明星个人评价表、明星小组评价表、田字格(黑板)。 学生: 搜集有关尊严的名言、本课的三单。 【课前交流】
1、放松心情,与学生交谈。
2、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3、上课——问好—— (向听课老师敬礼)。 [教学过程]
一、回顾质疑,直入重点。 ——(5分钟)
1、师:请同学伸出右手在空中跟老师一起书写。 【板书:尊严】 生:书空练习。
2、师:谁来说说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生:生答。
师:在生字本上把这个词语规范地书写一遍吧! 强调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 手离笔尖一寸远。 生:生写字。
师:轻轻放下手中的笔,请看黑板。
3、补充板书:“为了他的”,请齐读课题。 师: “他”在这里指的是谁? 生:乞丐。
师:哪个乞丐?
生:独臂乞丐。 ——【彭武壹板书:独臂乞丐】 师:谁为了他的尊严?
生:妇人 (女主人)。——【彭武壹板书:女主人】 4、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请看大屏幕,举手填空 ——段
一个(独臂乞丐)来到一座庭院(乞讨),女主人没有施舍给他(钱物),却要求乞丐(搬砖)。乞丐整整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并且从中受到了启发,若干年后竟然成了一名(成功人士)。
师: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你们敢挑战吗?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一试? ——句 师:你说得真好!能用简练的语言把自己了解的故事内容介绍出来。 5、师:正如大家所说,都提到了文中的一个情节——搬砖(学生答) 师:女主人让独臂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了——屋后,就一直放在这了吗?又从屋后搬到了——屋前,你有疑问吗?
师:面对女主人这样的做法,她的孩子也不解的发问,女主人怎样回答呢?谁最先找到了答案?请你朗读。
6、师:搬不搬砖对乞丐来说怎么就不一样了?
请大家把语文书打到P73页,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7、掌声有请我们本节课的学术助理!
二、合作探究,多元展示。
(一)【问题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思考:搬不搬砖对乞丐来说有什么不一样?(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行为和身份等的不同进行比较、感悟,并有感情的朗读。】 ...........
1、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汇报,随机指导句子感情朗读。
学术助理:现在我们交流问题一的答案,老师为我们送上了了第一把“金钥匙”:请看大屏幕——大家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第一把“金钥匙”: 1、汇报员声音要洪亮,仪态要大方。
2、其余小组有不同见解或有补充时举手表示,并注意倾听,随时汲取优秀见解,完善本组学习成果。
(1)外貌不一样:
A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B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
【师:评中指导读】
师:这个乞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1:他只有一只手,让人看了感觉真的很可怜!
师:对,“可怜”就是这句话中的朗读提示语,我们运用这个朗读提示语把这句话“读活”,请你试着把他这可怜的样子读出来,好吗?
师:我认为你朗读这句话时语气表达不够,假如这个乞丐就站在你的面前,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更可怜的是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让人看了多难过啊!再读一遍好吗?
师:听听,断掉了,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你你会施舍吗?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同情之心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可怜兮兮的乞丐就站在我的面前。 师:然而,若干年后,他由乞丐变成了——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生答),一起来读,“他西装革履??一模一样。” (纠正读音:一模mú一样)
师:看来女主人的话是有她的道理的,“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生齐读) (2)语言不一样:
A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施舍罢了,何必捉弄人呢?”
B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谢谢你。”
C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师:评中指导读】
A ① 师:面对人人都觉得可怜的乞丐,女主人却非要让他搬砖后才给他钱。所以,此时的乞丐是非常的—— 生气(生答)。假如你就是乞丐,怎样才能读出你心里的气愤呢?带着感受读——
师:引读——“乞丐生气地说:??”
师:我听出来了,此时的乞丐可不仅仅是生气,他已经“愤怒了。”(谁愿意再读?)
师:字里行间都透出你的气愤。(另一生读)
师:看得出来,你内心还有一种无奈啊!(生再读)
师:你真会读书,不但强调了重点词,还读得这大声,可见乞丐是真的发怒了。
师:你是个朗读高手,连表情都让人看到你的愤怒。
② 师:“何必捉弄人呢”,你们认为女主人是不是在捉弄人吗?(生齐答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他后来的结果知道的。他最后变成了一个西装革履、自信的成功人士。所以我觉得女主人没有捉弄他。
③ 师:同学们,独臂乞丐生气了,因为他只有一只手,女主人还让他搬砖。然而,在老师看来,他最可怜的不是他失去了一只手,而是失去了做人最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尊严(生答)。
师:他已把别人的施舍看成了理所当然,难怪乞丐生气地说——同学们们,读出来吧!——“我只有一只手,??何必捉弄人呢?”
B师:他为什么又变得感谢女主人呢?在感谢什么? 生:他感谢女主人告诉自己还可以去干大事业。 师:女主人他不会忘记什么?
师:此时的乞丐真是感慨万千啊! 因为女主人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尊严。 他明白了自己也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乞丐此时接过的是——生:20元钱。 师:但是,他得到的仅仅是钱吗? 生:不是,是做人的尊严!
师: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同学们,想想走上了一条怎样的路呢?
看大屏幕,请齐读——他走上了一条自新的路,走上一条自信的路,走上了一条成功的路。
★此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这一话的含义。 ——请齐读,指向大屏幕。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之前,还认为女主人在捉弄他的乞丐,此刻却对女主人充满无限的感激,看来——请齐读,指向大屏幕。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为了他的尊严》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对生活阅历较浅的五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为这篇课文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研读为本
初读文本:《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再读文本: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件出示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节课,我主要教给孩子们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我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乞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三读文本: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串讲的话,势必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显得琐碎。因此,在简单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直入重点,启发学生围绕妇人的话进行思考、质疑,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多形式训练,突破重难点。①读中感悟,悟后对比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②角色互换,感悟内心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独臂乞丐复杂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感悟乞丐的内心世界。③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我将采用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的方法,请学生在这段的发散点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巧妙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的“读悟”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板书靠劳动有尊严)当学生理解了重点,再理解妇人的话就轻而易举了,从而也就突破了难点。
三、解读课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女主人的自尊和尊人之举,领悟乞丐尊严觉醒的动力和影响力。
2、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
一、拼一拼,写一写,可要认真仔细哟!(10分)
fánɡ ài jiān zhēn mǐn jié zhēnɡ xiān kǒnɡ hòu
( ) ( ) ( )( . )
zī rùn huīfù zhíwù 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 )( ) ( )( )
二、找朋友,结对子,用“√”标出来(3分)
(尊 遵)守 干(静 净) (搏 博)斗
(热 熟)悉 观(查 察) (乱 刮)风
三、照样子写词语,可要找好规律哟,相信你是词语小专家!(6分)
1、取(长)补(短)
()惊()怪 声( )击( ) 同( )共( )
2、漂漂亮亮
四、还记得下面的诗句吗?把它们连起来吧,你一定做得很好!(4分)
烽火连三月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朱熹
春蚕到死丝方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杜甫
千锤万凿出深山 家书抵万金 于谦
智慧宫
智慧宫里最亮的星是谁的呢?相信一定属于聪明的你!
一、把下面词语中不是一类的用“——”划出来吧。(4分)
例:北京烤鸭 德州扒鸡平遥牛肉 四川腊肉 云南白药
1、雨花石 钟乳石 化石 石头 玉石
2、湖笔 铁画 端砚 宣纸 徽墨
二、选词填空 。( 6分)
1、普遍普通
周总理穿着非常( )的礼服接见外宾。
2、爱惜 珍惜 发现 发明
我( )王小华学习成绩赶上来,因为他现在变得( )时间,发愤学习了。
三、仿写句子(4分)
1、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可爱。
和 一样 。
2、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只有 才 。
四、一起来回忆学过的课文吧,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10分)
替( )给蜜蜂写,赶快来( ),花已( )。
替( )给小船写,快去( )吧,海上( )。
1、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2、想一想,还有谁给谁写信?写一段话吧。(3分)
, , 。
3、你知道对信还有哪些称呼?写出四种。(4分)
冲浪岛
胜利属于勇敢的你!
一、 写出两句你积累的关于读书、学习的格言、名句吧! (4分)
二、带有“春”成语(至少4个,越多越好) (4分)
实践园
又到了我们采摘果实的时刻了,加油啊!只要你用心,你一定会满载而归的!
一、瞧瞧你的阅读能力有多棒!( 15分 )
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
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
1、填空。( 9分)(其中第一格 2 分)
这段话是按 顺序写的。先写小院西面是 ,北面有个 ,院子东面种着 ,南面是 。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 ___________ ,这段话中的`第 _____ 句到第 _____ 句,都是写这里的景色的。
2、读句子,想想带点词的意思,给合适的说法打“√”。( 1分 )
“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这句话写了:
① 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 )
②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 )
③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 )
3、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2分)
高大 ( ) 热闹 ( )
4、用“ ”划出打比方的句子。( 1分 )
5、给文中画□的地方加上标点。( 2分)
三、妙笔生花,相信你一定写得很精彩。(30分)
题目:有趣的
要求: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物或者现象,请有条理地将事情或现象写清楚,
重点写出为什么有趣,具体描写怎样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