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这篇有关于交友的
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冯梦龙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翟
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 ――普卡利西尔
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 ――约翰?雷
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张汪玉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以酒交友,与酒一样,仅一晚而已。 ――罗高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卢梭
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科林斯
一个正直的人要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看得出来,一个坏人只要一天就认得出来。――索福克勒斯
亲戚是不可选择的,而朋友却可以。 ――德?利勒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的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克雷洛夫
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 ――袁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弘一法师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亚里士多德
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毕达哥拉斯
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没能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巴尔扎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
亲戚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自己挑选的。 ――马姆福尔德
关于交友的故事
古代交友故事1: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
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
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
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
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古代交友故事2: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
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
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
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
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古代交友故事3: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
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故而古今谈知心结交,心曰“管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一)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二)。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