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醒世五字格言作者 正文

醒世五字格言作者

时间:2025-05-09 04:55:00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下是《夕照》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夕照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

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 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3.(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4.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议论文通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和比较法等。引证法的全称为“引用论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法”,是通过引用名入

作文课堂

老师:大家应该记得《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这句话:“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孔子引用周任的话用意是什么?

学生:借用古代良吏的名言,说明了人在某一个职位上就必须施展出与之相称的才能。

老师:那孔子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而要引用一句古代良吏的名言来说明?

学生:这样更具有权威性,也更有说服力。

老师:对,这就是“引证法”。它的好处是:借用权威性的话语,使文章说理更加深刻透彻,更具有说服力,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大家,说话时也会引用古代名言来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而在后人的文章中,就更是常常见到运用引证法来提升文章权威性的例子了。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吕氏春秋》中的《察今》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莫邪,是古代有名的宝剑。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把剑,只要锋利就行,不一定非要像莫邪那样有名。这启示我们,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要名扬四海,我们提倡学习名人成功的

上面这一语段即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察今》中的“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阐明我们提倡学习名人成功的经验和奋斗精神,而不是盲目崇拜名人头顶上的光环这一道理。

学生:老师,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引证时使用的论据呢?选取这些材料的要求是什么?

老师:引证时可用的材料十分广泛,比如著名作家、权威人士的有关言论,科学的公理和定理,流行的格言、谚语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等。引用这些材料时必须注意:第一,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绝不可胡编乱造。第二,这些材料必须具有权威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第三,引文要准确贴切,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无”的放矢。第四,平时积累这些材料时要认真核实,要确保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不能随意添油加醋。

学生:老师,运用引证法必须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老师:引证法的使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这可以称之为“引”:二是要对所引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这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思的,但对于“证”却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或重“引”轻“证”,文章便成了“观点”和“引语”的堆砌。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则变成了一种简单拼凑,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所引材料真正为我所用,成为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

学生:老师,“引”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老师:从“引”的方式上看,不外乎两种:“直引”和“意引”。“直引”即直接引用,这是我们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而“意引”又可分为“转述”和“活用”两种。“转述”即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原文意思,“活用”即化用或套用名言警句,同时加以适当论述。

学生:老师,在“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老师:第一,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定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可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远大,可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批评某些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的行为,可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等等。

第二,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所以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这样就会犯主客倒置的错误。

第三,要注意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而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学生:那么“证”又有哪些方法?

老师:“证”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第一种,诠释引证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例如: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为老师是错误的。

在这段议论中,作者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了解释分析,从而证明“要‘不耻相师…的论点,这样论据与论点得以紧密结合,不致油水两分,

第二种,归纳引证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归纳,证明论点~例如:

古人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影书乡的境界;令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古今中外,书迷、书虫数不胜数,

文段引用古今中外的诗词格言,证明了“古今中外,书迷、书虫数不胜数”的现点,做到了“引”而有“证”,“引”而有“析”,人、我交融、

第三种,反向引证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例如:

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些事情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文章先从反面说起,用“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引出自己的观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一文章开头引用的格言谚语,虽然没有直接起到支撑论点的作用,但正因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备受读者关注,

学生:那么在运用“引证法”时我们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老师:一是切忌“引”而不“证”或以“引”代“证”,使文章成为观点和材料的简单叠加:二是要善于分析材料,让所引材料与自己的分析相辅相承,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三是“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材料新鲜,或能从旧材料中诠释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总之,写文章既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又“无定法”,全在于我们多阅读,多积累,多练习:

老师: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实践二实践的第一步是多读多思下面,我们来读一篇在引证方面有不俗表现的高考优秀作文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口福建一考生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从马背上摔下会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耍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执着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棘蒺藜、乱石粗粝,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弯?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6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西西弗斯。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锋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灯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不再是演员).最庆幸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方法解密

这篇高考优秀作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作者很善于运用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哲言睿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这些杰出者中,有科技界的泰斗,也有娱乐界的明星;有文学界的大腕,也有哲学界的巨擘……他们的语言有的充满睿智、饱含哲理,有的极富文采,有的充满诙谐……它们都从正面或反面印证了一个真理:人在困厄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当你遇到极难解决的问题时,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一个思路,你就有可能得到一片全新的天地。文章引用频频,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全无“掉书袋”之艰涩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平时紧张的学习中能够积累如此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在运用时,作者几乎皆为直接引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这也证明了作者并非机械记忆,而是完全做到了理解、消化、吸收,并融入到了自己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所以才会有考场上材料的信手拈来和使用时的得心应手。有句话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考场上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一定浸透了这位中学生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第一篇:传承国学经典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乐歌,口中喃喃地念着这五百多年的人间百态,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与盎然,似细水,长流……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个痴情人!

独立风中,仿佛自己所怀念的恋人真的就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怎样?崎岖难攀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绿的蒹葭和痴情人内心积攒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离情别绪的感受相一致,于是,蒹葭成了离爱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洒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被青葱的树木掩映的山坡无处不洋溢着生气。添加妇女兴高采烈的前去采集芣苡。

时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时而一把一把的从茎上捋取芣苡,时而手持衣襟兜着摘来的芣苡,时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间用来装芣苡……

怎样清丽明朗的意境!

怎样愉快喜悦的心情!

怎样热爱劳动的人民!

低眸,继续浅吟这首回环复沓的小诗,哦不,是这首赞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君子于役

都说,黄昏最容易勾起人们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鸡儿回窝,牛羊归圈,有一次沐着夕阳的余晖远眺,服役的丈夫却依旧不知归期。山村妇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谁人知?那无可奈何的愁烦谁人懂?只一声深情的呼唤冲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战争的残酷,征伐的频繁,又怎是一个山村妇女所能左右的?满腹惆怅,满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听见?

闭目呆立,那迷离怅惘、深沉绵渺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呵!干吗苦苦的追寻所谓神圣、所谓深刻?看看手中的《诗经》,不正是么?听听“雎鸠”的.欢快鸣叫,闻闻“东山”的战火硝烟,看看“七月”的悲惨生活,在《风》、《雅》、《颂》的每一个角落,感悟——不朽的经典!

第二篇:传承国学经典

品读国学经典 感悟国学精粹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