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先秦诸子百家格言警句 正文

先秦诸子百家格言警句

时间:2025-05-02 01:50:01

【易中天品三国经典语录】

1、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

2、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3、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4、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5、正义要靠非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这种荒唐的事情只可能发生在荒唐的时代。

6、世界上没有最好,能够做到最不坏就应该心安理得,或者说心满意足了。

7、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8、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9、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1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11、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12、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13、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14、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15、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16、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17、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18、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19、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20、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21、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22、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23、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4、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25、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曹操劝老婆回家)

26、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27、吃苦是为了吃更大的苦,就如袁术立帝不吃苦,而曹操爬上丞相之后依旧不奢靡,情商之高,自我控制力之好,才能决定他是个大人物。所以吃苦不是为了奢靡,吃苦是为了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的野心。你吃苦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就,吃苦是一种恩赐。

28、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29、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30、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易中天介绍】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5、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7、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8、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9、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10、 因可势,求易道。

11、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2、 私行胜,则少公功。

13、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14、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15、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16、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17、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18、 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9、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20、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1、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2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3、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4、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25、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26、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2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8、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9、 自见之谓明。

30、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1、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32、 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3、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4、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35、 君无见其所欲。

36、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37、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38、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39、 欲速则不达。

6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40、 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4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2、 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4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4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45、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4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7、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8、 不吹毛而求小疵。

49、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50、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51、 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52、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53、 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54、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55、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6、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57、 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58、 因可势,求易道。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选自《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