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朗诵的俗语格言 正文

关于朗诵的俗语格言

时间:2025-05-09 12:32:34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读书是吸收营养,实践是释放能量。

3、学习是人的天职,创新是人的使命。

4、读书沉默是用心,创作沉默是专心。

5、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我,不如用知识武装自我。——马克思

6、最富有之人是有知识,最可贵的之人是有精神。

7、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8、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9、读好书,以不读坏书为条件。因为生命是短暂的,而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叔本华

10、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有所不合时多改定,或古人先我而存者,则遂削之,积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日《日知录》。——顾炎武

11、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注:书不千轴,读书不到一千卷。语,谈。化,融会贯通。变,流源变书。——皇甫浞

12、读书,一般容易犯两种毛病:一种是所读的书太窄,犹如坐井观天,知识面只有井口那么大;一种是太泛,信手抓来,东翻翻、西看看,无所精专,犹如大海漂舟,毫无方向。——敢峰

13、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蔡尚思

14、古人谓有益之书为"经师"是对的,从"经师"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这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牟世金

15、读书要注意形成一条主心骨,就像一棵树一样,先要有比较巩固的根和本,然后在上面生出繁枝密叶来。——金开诚

16、我的书房,是个真正的堆书之房,我自己却在群书包围之中。我是爱书成癖的,写了一辈子的书,又教了一辈子的书,我视书为第二生命,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感。——郑逸梅

17、读过万卷书的人未必都能写出好诗来。不过有一点却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如果读了一千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他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一定会大大的提高。——啊其芳

18、必须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择极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这个问题的书籍。这是完全对的。假如你想学习农业技术,就选择最好的农业科学书籍;想学习语文,就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读物以及浅显的文学作品。目的明确,书就选得正确,阅读的效果就大。——克鲁普斯卡娅

19、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20、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帖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足一般的阅览或诵习。——白寿彝

21、读书须知出入法,初当求所入,终当求所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善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陈善

22、一滴水是透明的,然而,深厚的海洋却变成蓝色的了。

23、读书贵精不贵多。

24、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 ——[俄]冈察洛夫

25、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27、书是顾问。——凯勃斯

28、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作者:欧阳修

29、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3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31、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32、聪明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事,才越变越聪明。

33、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英]培根

34、虚弱者无力承受他们在书中读到的杰出见解,因为那只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犯错误的机会。—— [英]哈利法克斯

35、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作者:章学诚

36、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作者:(清)张月楼

37、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吃一堑,长一智。

3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9、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英国)

4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41、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42、读书贵精熟。——胡居仁

43、改变一切不需要太多时间。

4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佚名

45、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

4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金

47、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8、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都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

49、书是人类的朋友,爱护书籍就是关爱朋友。

50、咱们能够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务必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5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5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53、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佚名

54、踩着书籍前进。——佚名

55、书是人类奋斗史上最为不朽的硕果。

56、你看那些毫无意义的书,对你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作用,看那些不健康的书,会使你纯洁的心灵变得肮脏起来。

57、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斯宾塞

58、书籍能给人一种宁静,让心灵轻松;书籍能给人一种清雅,让生活舒适;书籍能给人一种美好,让快乐同步。世界读书日,读出你的快乐,读出你的幸福!

59、读书人至高无上受人尊重,读书要科学要现实要有尊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寻章摘句,多读多思考多琢磨多推敲。四二三世界读书日,祝愿朋友理智读书,幸福生活。

60、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6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62、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63、有些文字催人奋进,有些文字让人安心。读过一些励志的书籍,字里行间透着危机感,仿佛休息就是退步,慢下来就是浪费生命。——张梓琳

6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6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次读这本好书时,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66、图画书是有爱的`书,有丰富的爱的书。

67、读书就像长跑贵在坚持。作者:雷祺祺

68、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作者:杜威

69、读书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已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作者: 杜威 出处:读书的艺术

7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者:陆游 出处:冬夜读书示子聿

7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作者:黄庭坚

72、今天不走,明天要跑。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

73、书籍是岂立在时刻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74、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75、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英]柯里叶尔

76、所有事物的存在是为了最终成为一本书。——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77、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深感不虚此行。

78、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79、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80、把书读好就等于把路走好。

81、认真读书,成就未来。

82、书籍是开启财富的金钥匙。

8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梦见鸡蛋)

84、机会是重要的,但吃苦是要害;本身不吃苦,机会再多也没用。 ——佚名

8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似乎以为找到了一个伴侣;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似乎又和老伴侣重逢。——伏尔泰

86、日出照亮大地,念书清醒脑子。——(蒙古)谚语

87、念书谓已多,抚事知不敷。——王安石

88、为学读书,须是耐性,细意去剖析,切不行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内里,无缘得见。必是今天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嫡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8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神,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90、再没有比读书更便宜的娱乐,更耐久的满意了。—— 蒙台居

91、读书要玩味。 —— 程颢

92、念书是至乐的事。——林语堂

93、天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塞缪尔·约翰逊

94、一个真正分明念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95、事在工钱,路在脚下。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忧伤、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受益无穷、将来、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学习准备】

词卡、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以及身边的人珍惜时间的事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谚语导入

1、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名言或谚语。

2、导语:

多少名言,多少谚语,都说了同一个意思:时间如此珍贵。应该珍惜时间,但实际上,人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不同的,对时间的态度也有着干差万别。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中的我是怎样认识时间、对待时间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认读本课生字。

3、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4、师生评议读书情况。

三、理清课文条理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我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

2、汇报交流:

⑴ 小组交流、讨论;

⑵ 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意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可能找的句子有: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目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3、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第二课时

一、围绕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入读书,探究讨论

1、出示学生提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带着感兴趣的句子进一步读书,体会它们的意思。

3、参与小组间的讨论。

4、全班讨论交流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讨论以下语句:

⑴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⑵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⑶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因而倍感珍贵、懂得抓紧时间做事、不虚度光阴的道理即可。

二、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背诵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师生参与评价。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交流作者林清玄的

1、全班交流。

2、老师补充并小结:

林清玄:台湾作家,笔名林大悲等,擅长写生活体验,著有《林清玄散文集》等。林清玄的巨大成功是他一直与时间赛跑的结果,如你们也能像他那样坚持和时间赛跑也会取得成功。激励学生阅读林清玄的书,去吸取作家其他文章中的精华。

三、书写生字,抄写句子

1、指名认读生字。齐读。

2、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

⑴ 自主记忆字形。

⑵ 交流记字形的方法。

⑶ 难字指导:

慰:笔画多,上半部要写紧凑。

赢:要写得上小下大,稳稳立住。

益:上面不能错写成兴。

⑷ 认真抄写。

① 抄写词语和句子。

抄写下面的词语。

忧伤 安慰 光阴 似箭 日月如梭

狂奔 庭院 受益 无穷 跑赢

② 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拓展

1、搜集资料,看看谁是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2、亲自实践,感受跑在时间前面的快乐滋味。

3、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或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写一写。

4、继续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成语和同学交流。

5、建议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惜时名言贴在桌角或床头,作为自己的

【板书】

13、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 惜时

寸金难买寸光阴 成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分享了写国学经典诵读的

国学经典诵读的作文1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国学经典诵读的作文2

某个周末的傍晚,我吃过晚饭以后,和往常一样,坐在窗边细细

“经典”无疑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莫大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慢慢品味,文明才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诗中的“自古”与“我言”两词将作者的独见完全体现出来,整首诗立意新奇,蕴含着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我读完后感到舒畅不已。又例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一个“似”字用得十分恰当,语意灵动轻妙,与全诗平淡中见真情的风格相统一,而诗人丰富曲折的联想和自然平易的表达,将自己对溪水源源不断的深情全都投入到诗中,真是妙不可言。

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

“庭院深深深几许”,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有限的篇章尽览伟大传统的幽深风景,但我们希望充当一个尽职合格的小导游,由此可以走进传统文化的家园,进而自己去寻幽探胜。

作为一个中国人,古典和国学是我们的精神产业,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所说:“在读书之余,我们要把最高的敬意归给历代作者,是他们把世界上最美的事物记录了下来。是他们,用精粹简练的语言替众生说出了种种感受。也是他们,给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诵读这些篇章,犹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感受人性的关怀与尊严,传承文明,持续未来。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文明诵读经典,能够聆听圣贤的教诲,这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坚持不懈地阅读经典,把圣贤的教诲贯彻到生活和学习之中,落实到一言一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在忙碌的今天,它依然能够打动我,让我静静去品读,让我去探索这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你们,所有和我一样热爱读书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愿意停下那匆促的脚步,和我一起诵读这本《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品中华文化呢?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的作文3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诵读兴趣,我尝试了多种方法,以下就培养小学生诵读兴趣的探索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介绍诵读意义,教师体验先行

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们的'“不言之教”。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当今科学界所采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启发式”。这一点作为当前我们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补充,理应保持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教给学生,首先与教师自身是否正确认识诵读密切相关。教师对诵读意义的了解和介绍是以其具备一定的诵读实践为基础的。对于诵读的意义,我在教学之前已经实践过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准备环节。因为,教师体验先行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

二、建构诵读环境,体验清静自然

在诵读之前,给学生放一些轻柔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自然,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如果是在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中,这种氛围本身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们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也往往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音乐沐浴下身心放松的体验。也许在人们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松,找回清静自然的感觉,

三、有声有色,音声相合

针对很多学生诵读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兴趣减退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笔者曾运用“内观经典诵读法”[2],让学生们尝试在熟背的基础之上,闭目回想经典中的字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注意力涣散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右脑的图像思维,让整个诵读或背诵的过程不那么枯燥,而是“有声有色”,进一步提升诵读的兴趣。

尽管国学经典诵读有以上诸种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诵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亲身示范与表演,鼓励学生勤于实践,经受住最初一段时间的“无聊期”,逐步找到诵读的乐趣与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前一阶段如果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共鸣,那么下一环节学生就会更有热情和参与意识,自然也会把这种学习的喜悦感和收获感带入到诵读环节中去,有助于他们静下心来专注于诵读体验。总之,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是让学生接近国学经典、体会国学精髓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