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一带,有一个大家族:钱氏家族,堪称近代望族。钱家后裔在江浙地区分布甚广,我们熟知的三钱:钱学森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建是其堂侄;钱三强乃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钱伟长则是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鏐(852——932)的后嗣。近代以来,钱氏家族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遍布于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除上述三钱外,诸如钱其琛、钱俊瑞、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人们都惊异于钱氏家族的才华,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如此枝繁叶茂,又硕果累累。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吴越王钱鏐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特别是他在统治区内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闸,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来。人称“海龙王”。在位四十年,战争很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其后的钱氏三代五王,都在祖上治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变革,成了五代时期最为富有的国度。赵匡胤吞并所有藩国,统一中原后,就把目光转到了吴越国上。他想挥师南下,统一中国。钱鏐的孙子钱弘俶遵循了祖训,带着全族三千余人赶赴开封,面见宋太祖,俯首称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纳土归宋事件。富饶美丽的江南河山,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风的践踏。钱弘俶委曲求全的举措,让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统一。钱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脉,江南百姓更得以免遭战争之苦,这无疑是出于钱鏐和钱弘俶的睿智选择,安宁了一方。由北宋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将“赵”姓排在第一位;将“钱”姓排为第二,都是因为当年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所做的抉择。
吴越国三代五王,尤以开国钱鏐、归宋钱弘俶功德卓著。特别是钱弘俶,他不比一般的亡国之君,没有陈叔宝的荒淫,没有李后主的懦弱。但只有他在北宋未发一兵一卒之时,纳土归宋。有如此君王,乃吴越百姓之福。我们习惯于歌颂那些誓与国家共存亡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但这个钱弘俶的功德确实还要大得多。请注意,吴越王始终未称帝,一直臣服于当时北方中央政府,从后晋、后汉到后周,只是当时诸朝力量不足以统一。所以吴越归宋不存在民族的问题,不能把钱弘俶等同于一般的投降派。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是主动走下舞台的,即便知道大势已去,也要倾国之力,号召军民以保家卫国之名做殊死之搏。有气节的战死沙场,无气节的做了安乐侯。如不存在民族侵略的前提,这种抗争的实质是利用老百姓的感情捍卫一家之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钱弘俶其德大焉,他以钱氏一家之利换取吴越免受生灵涂炭,百姓依然安居乐业,功德不可谓为不厚。
钱氏立国,本因时逢乱世,民不聊生。钱鏐为保家园打出了一个吴越国。这位活了八十一岁的国王临终留下遗言: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由此可见,钱弘俶的选择也是遵循了祖上的遗训,钱鏐高瞻远瞩,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告诫后人以民为贵,休为一家之社稷而动干戈。
钱氏功德之伟,历代帝王谁能与之比肩。其后裔繁茂,人杰辈出,乃祖上之阴功也。搜得《钱氏家训》(钱鏐著),其中不仅是教化之语,亦颇多人生智慧,愿天下人多多学习。
一、个人篇
【原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翻译】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
【注释】(1)心术:居心,用心。(2)得罪:冒犯,违背。(3) 天地:天和地,自然社会的主宰,代表规律和正义。(4)无愧于:不愧对。(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这里指圣贤教诲。
【原文】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翻译】曾子“一日三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用以自警的“四箴”应当珍存。
【注释】(1)曾子之三省:曾子“一日三省”的自我修养主张。《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2)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3)佩:佩戴,意思是珍存以作警示。
【原文】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翻译】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
【注释】(1)持躬:律己,要求自己。(2)廉介:清廉耿介。耿介,正直而有骨气。
【原文】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翻译】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注释】(1)决断:有魄力。(2)存心:打算,居心。
【原文】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翻译】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注释】(1)地步:处境。(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原文】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注释】(1)手段:本领,能耐。(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也写作“脚根”。
【原文】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翻译】能够改正过错天地就不再生气,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奈何。
【注释】(1)无权:没有权利,无可奈何。意思是不能把人怎么样。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翻译】熟读古书才会根基深厚,了解历史才能谈吐不凡。
【注释】(1)经传:原指经典古书和解释经典的书籍。也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2)根柢:树木的根,比喻事业或学业的基础。(3)史鉴:能作为借鉴的历史事实。(4)议论:谈论,谈吐。(5)伟:才识卓越。
【原文】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翻译】擅长写作才能有丰富著作,蓄养道德才能有大的福报。
【注释】(1)能:擅长,善于。(2)蓄:蓄养。(3)厚:大,指回报。
二、家庭篇
【原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翻译】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
【原文】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翻译】里里外外的街道房屋要整齐干净,长幼之间的顺序伦理要谨慎严格。
【注释】(1)闾:本意是里巷的门,这里指街道房屋。(2)尊卑:身份的.高低,在家里主要指长辈和晚辈的区别。
【原文】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翻译】对父母叔伯要孝敬承欢,对妯娌兄弟要和睦友爱。
【注释】(1)欢愉:欢乐愉快,指的是使父母叔伯欢乐愉快,即承欢。
【原文】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翻译】祖先虽然年代久远,祭祀也应该虔诚;子孙即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
【注释】(1)祖宗:对始祖及先辈中有功德者的尊称。(2)诗书:本义指《诗经》和《尚书》,后常泛指书籍。
【原文】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翻译】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
【注释】(1)淑女:品德美好的女子。(2)计:计算,打算。这里指贪图。(3)妆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代指嫁妆。
【原文】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翻译】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注释】(1)提携:扶持,帮助。(2)宗族:家族。(3)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4)公田:这里应指家族共有的田地。(5)仁浆义粟:施舍给人的钱米。
【原文】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翻译】把勤劳节俭当做根本,一定会丰衣足食;用忠实厚道传承家业,就能够源远流长。
【注释】(1)自必:必然。(2)亨:pēnɡ,通“烹”,本意是煮(饭、菜、茶),这里指饭菜,指代衣食家用。
三、社会篇
【原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翻译】用诚信结交朋友,把恩惠遍及乡邻。
【原文】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翻译】救济寡妇怜惜孤儿,尊敬老人关心小孩。
【注释】(1)恤:xù,怜悯,救济。(2)矜:怜悯,怜惜。(3)寡: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4) 孤:孤儿,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原文】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翻译】救济受灾的人民接济紧急的需要,为人排除危难化解矛盾纠纷。
【注释】(1)周急:接济急需救济的人。(2)解纷:解决纠纷。
【原文】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翻译】架桥铺路方便人们行走,开河造船帮助人们通渡。
【原文】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翻译】兴办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免费学校,建立存贮粮食用以救济饥荒的民间粮仓。
【注释】(1)积谷:储存粮食。(2)社仓:古代一种民办粮仓,不特指某个粮仓,而是一种储粮制度。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用于救济。
【原文】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翻译】个人成见要全部去除,公众利益要全面提倡。
【注释】(1)私见:个人成见。(2)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3)概行:一律施行。
【原文】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翻译】不要看见利益就动心谋取,不要见人才高就心生嫉妒。
【原文】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翻译】小人固然应该疏远,但一定不能公然成为仇敌;君子固然应该亲近,也不能失去原则一味追随。
四、国家篇
【原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翻译】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
【原文】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翻译】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仇敌一样去剪除蠹虫。
【注释】(1)蠹:d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原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翻译】管理属下要严格,体恤百姓要宽厚。
【注释】(1)驭役:管理属下。驭,驾驭,差遣。役,旧时供使唤的人,可译作“属下”。
【原文】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翻译】官员如能用一分心力,百姓就能得十分利益;君王如肯受一点辛苦,百姓就能得万倍的恩惠。
【注释】(1)著意:用心。(2)上:君王。
【原文】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翻译】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得在当前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
(补述:台湾政坛元老钱复出现在2009年的博熬论坛上,温家宝总理接见时就引用了此条祖训来作为开场白。温家宝说:“我了解杭州的钱王祠有钱氏家训,其中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与中山先生常引用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同一道理。”)
【原文】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翻译】才智出众的人能使国家强盛,不过是汇集了大家的智慧;极端无知的人会败坏国家大事,只因为总喜欢自以为是。
【注释】(1)大智: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人。(2)大愚:极端无知,极端无知的人。(3)自用:自以为是。《中庸》记载孔子曾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原文】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翻译】即便聪颖明智,也要以愚笨自处;即便功高盖世,也要以辞让自处;即便勇猛无双,也要以胆怯自处;即便富有天下,也要以谦恭自处。
【注释】(1)此句均为孔子之语,引自《孔子家语·三恕第九》。(2)被:覆盖。(3)四海:全国,天下。(4)此句中所言,都是大智、大功、大勇、大富,但要做到大智如愚、大功若无、大勇若怯、富而好礼,这既是有德行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智慧。
【原文】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翻译】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注释】(1)庙堂:朝廷。(2)元气: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原文】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翻译】抓住生财根本努力节约开支国家就会富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家就会强大,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与邻邦交往信守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注释】(1)务本节用:抓住生财根本尽量节约开支,即开源节流。务本:古代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根本,努力创造财富。节用: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出自《荀子·成相篇》,原文是“务本节用财无极”。(2)进贤使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进,推荐、选拔。使,任用。贤,有道德。能,有才能。也叫“进贤任能”,出自《礼记·大传》,原文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3)有道:有道义,守道义。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1
钱学森老人走了,带着世人的敬仰与眷恋,留下了盖世的德行与事功。察其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真可谓后辈子孙修德立事的不朽楷模。从钱老离开的那一刻,确切地讲是很久以来,人们就在探索他成功人生的经验,以资借鉴。于是《钱氏家训》,这则在钱氏家族流传千载的先祖遗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乎赶快找来,怀好奇之心,揣恭敬之意,连夜捧读。
这真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毫不逊于我此前所读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这篇小文汇集了作者,也就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奉行一生的处世经验。从此,这个家训连同他的十条遗嘱,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代出的不竭动力。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朝,钱家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当代,更有诸多大家名流光灿各界,除钱学森外,还有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等等等等。即便在全球各地,也不乏钱家翘楚。据统计,当代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遍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家人走到哪里,先祖的家训都是必备的至宝。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这个家训,从中汲取营养,修养自己、教化后人。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不揣浅陋,把《钱氏家训》作了个注解翻译。为方便阅读,按照家训本有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分四篇发布,与博友共享,也请方家雅正。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2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的去世,令人哀悼,同时令人想起钱氏家族历代英才辈出。宋代以来,钱氏家族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如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植物学家钱崇澍,以及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其琛等,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氏之所以代代人才辈出,是因为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着“钱氏家训”。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的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这个古今传承的“钱氏家训”,永远是钱氏后人连绵不断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先祖,永远是钱氏后人传道不止的行为导师。
“钱氏家训”,对于我们搞好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在个人方面,要“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在家庭方面,“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在社会方面,要“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在国家方面,要“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3
读《钱氏家训》,仿佛嚼着菜根,满口余香。这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在喧嚣中给你内心增加一些定力。浮世的吵嚷与变迁,变化之迅疾,使得很多人在忙碌中难得静下来检点一下自己,难得拿一个来对比反观内心。不妨试试《钱氏家训》,这是一本集儒家思想大综合的心灵智慧宝典,解密钱氏家族人才为井喷的智慧之书。
这样一本书,和我曾经读过的《道德经》、《菜根谭》等,非常相似的一本书。都是以原文为主线,延伸原文,点出立意,再由故事或阐述要义为主。《钱氏家训》这本主要写钱氏家族用其训诫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本书,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世世代代,钱氏望族坚守训诫的定力。又想起记得牢牢的那句“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深深被钱氏这些人物的德行敬佩。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钱玄同、钱钟书、钱穆、钱永健,他们个人修养,以及为国家所奉献的,真可谓是楷模。本书用4大章分别写《钱氏家训》;由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本书灌入了儒家思想,也出了多名钱氏大儒。这些钱氏大儒,以严格按照家训来做人、做事。
很多浮躁的人,也许认为有些腐儒,或者说和他们追求的背道而驰,行为不端的人,甚者更会认为是傻。但是就是因这样执着可爱的严以律己的家训,成就了钱氏那么多位享誉今天的名人。这不单是家庭教育读本,也该是学校教育读本,更应该是社会读本!个人认为,能唤醒那些病态(思想不健康)中的人,所以说,本书好像一剂药,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
本书稍显遗憾的是:文中内容句式上有些重复。但是不算影响阅读者对《钱氏家训》良好评价。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4
从五代至今钱家的辉煌历史不胜枚举,井喷式的人才涌现的背后让人不得不去深挖钱氏家族的教育精髓。《钱氏家训》就是钱氏人才辈出的真正根源,《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钱氏子孙的宝贵精神遗产,它记录了钱氏家族对后人的要求,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拿来认真研读的励志书,是一本每个家族都值得拥有的教育书,是每个人用来作为终身约束和反省自身的.精神财富。这本《钱氏家训》是编者在对《钱氏家训》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道出其渊源,讲解其内涵,并通过钱氏家族的杰出人物的真实故事和引用中国的国学经典及许多名人的至理名言对《钱氏家训》进行解读,使钱氏家族的训言更加清晰的深入人心。所以个人感觉这本《钱氏家训》若命名为《钱氏家训》之解读或者更加贴切合理。
全书按照《钱氏家训》的原文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四个篇章。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道出了人之一生需要修炼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修养。个人篇强调要尊礼、善思、慎独、自省,做一个身正心明的君子;家庭篇强调要亲爱、守序、勤俭、忠厚,道出了钱氏家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社会篇强调要知信、利民、广助、公益,亲君子而远小人,体现了钱氏家族心怀大爱;国家篇提出要爱民、惠民、谋天下和万事,钱氏先人之站位之高让人不得不为之树指称赞。
难怪钱家历代人才辈出,先人之智慧涵盖了人生中所有优秀品质和素养,钱家的先人拥有深远的思想,非凡的见识,宏大的胸怀,更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后人的教育和对良好家风的传承,是我们这些现代人不能及的。这本《钱氏家训》的编者把书定义在为每个家庭提供教子成长的训言,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广泛归到育儿的主题上,提出《钱氏家训》是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必须借鉴的一本书。事实上我感觉《钱氏家训》是每个人修德和修身所必需的一本书,不仅仅对孩子成长的训言,也是对每个人的人生的训言,父母需先修己身方能影响和带动子女,钱氏家族就是一个标杆。钱氏家风流传万世,其中智慧需后人细品。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5
家训,是一个大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德行礼法而拟定的用来约束家族中人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训起于远古,兴于汉初,其中众多名言警句在如今依旧对我们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氏作为我国可以媲美天下第一家族孔氏的大家族代代人材辈出,究其原因,钱氏家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这本《钱氏家训》包含了个人篇、家族篇、社会篇、国家篇四大方面,通过49句名言警句把钱氏一族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的理念传递出来,仔细研读,必能获益良多。
以书中家族一篇为例,钱氏家训要求钱氏子孙必须要做到尊卑有序,孝敬长辈,兄友弟恭,在家族内部建立良好的规则,大家都按规则办事。族中的孩子必须认真读书,把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孩子长大成人,男子娶妻当娶淑女,女子嫁人要嫁佳婿,要以对方的人品、性格、有没有爱情作为嫁娶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拜金主义,把婚姻金钱化。钱氏提畅为人要慷慨,有能力的富足家庭有责任帮助族内的贫苦家庭,要开义塾与公田,要时间惦记周济亲友。钱氏了孙为人要忠厚诚肯,不能弄虚作假,要做到勤俭为本,杜绝奢侈浪费。
书中对《钱氏家训》的每一条名言都有详细的解释,其中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几番议论,把道理说得非常通透,让人很信服。书中举出了很多钱氏子孙遵循家训的行为,让人感动又钦佩。他们的很多做法与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只要从中汲取营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感觉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过于功利了。小时候拼命抠孩子的分数,为的是上个好学校。上了好学校为了以后能出国。出了国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公司或者自己开公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家长为了教育孩子的德行而拼命付出过呢?大概这方面的投入还到不了学习投入上的五分之一。其实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有大抱负,胸怀祖国,胸怀天下的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给人民带来帮助和利益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有钱人。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是有赚钱的头脑。
【1】家风家规家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风、家规、家训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不一定能回答的出来。记得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我们家的家规。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家的家规家训。
一、“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有了孝,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每次我们去爷爷奶奶家吃饭,爸爸妈妈都要让爷爷奶奶歇着,爸爸妈妈到厨房做饭。饭后过会儿,又将水果洗干净送到爷爷奶奶面前。这些平常的举动中,体现着浓浓的孝义。
二、“礼”。爸爸经常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得出评价。人一定要讲文明礼貌。你一定要见着阿姨说阿姨好,见着叔叔说叔叔好。有一次去菜场买菜,我喊卖菜的阿姨:“阿姨好,这青菜多少钱一斤啊?”称好后我又说:“谢谢阿姨!”也许卖菜的阿姨被我的礼貌感动了,菜钱都少收了好几角呢。
三、“净”。妈妈有一点小洁癖。每当看到我的房间有一点小凌乱的时候,就会逼我把房间收拾干净,直到她检查通过了为止。每天晚上妈妈肯定要把地拖一遍。我有时会不耐烦地问:“妈,你每天拖一次地不累吗?”妈妈说:“拖干净了,看着不是很舒服吗?”
“孝”、“礼”、“净”这三个字作为我家的家风、家规与家训,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我们家的良好形象。我会把这三个字发扬光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2】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
“青春,不但要向未来挺拔生长,也要在历史传统中扎根。”演讲台上,福州大学许晨同学的告白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这是日前该校举行的“我最喜欢的中华家训”演讲活动中的一幕。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照每个大学生心灵,福州大学把“弘扬中华家训文化”作为切入点,从2015年初开始启动“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品行”系列主题活动。一年多来,福州大学学子们深入寻访家训文化,认真研习好家训,积极践行好家风。他们一路发掘,一路感悟,一路提升,让承载着中华文明传统基因的家风家训,成为滋养青春情怀的“第二课堂”。
在寻访中发掘传统魅力
家风家训蕴藏在一个个家族、家庭的历史脉络里,体现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呼唤着人们去挖掘、去发现。
活动启动后,每逢周末,福州大学的学子们就组成一个个小分队,深入到福州的三坊七巷的一座座历史建筑中,走访一个个家庭,去寻访、记录隐藏在黑瓦白墙下的箴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留下的铮铮誓言;“纲鉴及先贤格言亦须时时留意……再无数句圣贤语言在胸中,便成无所不至之小人,可惧也”,沈葆桢的
同学们还努力挖掘家训背后的故事,思索着名人的成长与优良家风的关系。“聆听着这一则则家训箴言,让我们有种神交故人的梦幻感觉。这是隔着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沐浴着传统文化的光芒。”黄科宇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福建历史上人才辈出,家训文化源远流长。从福州出发,同学们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广袤的八闽大地。在泉州晋江、在厦门集美、在龙岩土楼,福州大学的同学们走街串巷,寻访当地居民的家训门风。他们了解记录蒋军用、李清泉、施琅、陈嘉庚等仁人志士的家风家训,深入感受他们的爱国爱乡桑梓情、视死如归赤子心。
福州大学学生处的施卫华老师告诉记者:“寻访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
【3】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
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4月23日,由光明日报编辑部和浙江省临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钱氏家训与临安家风传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围绕《钱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钱氏家训》与临安好家风传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孔子就曾当庭对儿子孔鲤耳提面命。中国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家庭教育方面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优秀家训正是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钱氏一族,自古及今人才辈出。单就近现代而言,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钱复、钱永健、钱文忠,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要么是国学大儒,要么是科学巨匠,这个家族出现的人才之多,足够让人艳羡。
在佩服钱氏人才辈出的同时,人们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这个家族为什么人才辈出呢,这与这个家族的家训《钱氏家训》大有关联。《钱氏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从这四个层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今人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钱氏先人的睿智、聪慧。“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包含了知进退的人生智慧。
家训能够教会人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教会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家庭、国家、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发展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伟大中国梦,就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民族的发展,归根结蒂要仰仗每位国民。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而要让美好的愿景照进现实,则需要每位国民自觉地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钱氏家训》,是中国著名家族的家训,对于每个家庭丰富家训内容、开展家风建设非常有参照意义。家风建设,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家风建设搞好了,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妇之间相互尊敬,家庭将会变得和睦,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社会道德文明程度将会水涨船高。家风建设搞好了,能够帮助家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把人生的扣子扣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给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家训是家训中的佼佼者,是家风建设的源头活水。开展家风建设,不应该错过优秀家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钱氏家训虽不能完全照搬照用,但如果能够从中吸取一些精华,结合自己家族的实际情况,无疑会对本家族的家训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家训搞好了,家风建设也就事半功倍了。站在优秀家训这一巨人的肩膀上,家风建设会有更大的胜算。
优秀家训,是家风建设的宝贵财富。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优秀家训,都可以成为当下开展家风建设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