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家规家训治家格言大全
1.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2.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子孙比你强,说明你有德,否则就是无德。
4.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5.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6.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7.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
8.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9.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10.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
11.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4.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
15.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6.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7.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18.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19.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20.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21.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 “ 刚 ” 是不动性(不发脾气), “ 正 ” 是合乎正理。 “ 柔 ” 要性如水, “ 和 ” 就要合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2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23.男人要 “ 刚 ” 。刚不是打人骂人,打人骂人的男人是无能的男人。
24.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25.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2016家规家训治家格言精选
1.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2.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3.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4.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5.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7.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
8.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9.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10.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11.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3.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14.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15.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16.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7.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增广贤文》)
18.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家庭及家庭教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一以贯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观念的支撑与支持。“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家训、家风既是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还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管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渐渐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4]《论语》。
[5]河南遂平王万江《家训,家之根,国之本》——由古代家训引起的思考。
篇一:家风家训
家风之严,乃国之幸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题记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观前人,家风家训可谓是民之本,国之福啊。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规家训,我家也不例外。客厅中间挂着许多家规。
那天,老师宣布了单元考将在三天后进行,当许多人尖叫抱怨要赶紧复习时,我却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说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复习也不迟。”
几两天过去了,
听爸爸说,这便是我们家的家训期中一条了。就是“在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将至,才知事情之重,不知所措,而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事半功倍,让成功触即而得。”听后我仍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为是前人的一些封建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不可实用。爸爸看到我不屑的眼神,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打胜仗,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你明白事情的准备是有多么重要!倘若士兵们只在要打仗即将来临之时,才努力的训练,你认为这来得及吗?能打胜仗吗?国家又能安宁吗?”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原来这个小小的问题竟能关乎到国家的命运。这个先人总结出来的道理,确实让我受益无穷啊!
再次走到挂在墙上的家训旁,我轻轻地抚摸着,此时,凝聚着祖先们教育的结晶,人生的感悟。我义正词严地告诉自己:“要永远铭记这些家训,并像祖辈们一样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后辈和我一样受益终生!
篇二:好家风好家训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篇三:家训、家规、家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