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孔子的格言警句或成语 正文

孔子的格言警句或成语

时间:2025-05-01 09:40:27

孔子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圣贤,他的思想影响千年,开创了我国文化的先河,而他身上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的成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孔子的成语吧!

关于孔子的成语

1、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2、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

3、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4、不咎既往: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5、爱之欲其生: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6、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7、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8、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9、不饮盗泉:比喻为人廉洁。

10、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11、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12、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1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5、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1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7、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8、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19、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0、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1、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22、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23、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24、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25、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6、画虎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27、不相为谋: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28、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9、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30、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31、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32、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33、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34、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35、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6、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37、迩安远至: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

38、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3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40、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42、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3、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44、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45、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46、导德齐礼: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47、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48、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49、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50、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51、不能赞一词:赞一词:说一句话。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52、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53、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54、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55、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56、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57、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58、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59、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60、不得其死: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61、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6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6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64、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6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66、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7、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68、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69、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1、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2、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

3、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4、不咎既往: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5、爱之欲其生: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6、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7、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8、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9、不饮盗泉:比喻为人廉洁。

10、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11、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12、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1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5、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1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7、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8、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19、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0、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1、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22、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23、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24、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25、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6、画虎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27、不相为谋: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28、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9、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30、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31、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32、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33、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34、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35、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6、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37、迩安远至: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

38、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3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40、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42、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3、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44、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45、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46、导德齐礼: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47、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48、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49、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50、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51、不能赞一词:赞一词:说一句话。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52、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53、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54、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55、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56、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57、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58、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59、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60、不得其死: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61、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6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6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64、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6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66、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7、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68、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69、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