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张定浩 《既见君子》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明 《琵琶记》
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 《庄子·天下篇》
4、"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 《大宗师》
6、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舆!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舆?胡蝶之梦为周舆?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张子语录·中》
9、"回首,几多迷茫,岁月刻满了脸庞, 挥手,些许凄凉,相思涌上了心房。 ——流云"
10、儒法道是中华文化长寿基因组合,缺一不可。儒家扬性善,法家抑性恶,道家寡欲治未病。 恰如扁鹊三兄弟:道乃大哥,依直觉看透事物本质,治心,治未病,行帝道;儒仍二哥,依敏锐洞察力治将病,不使生大病,行王道;法家乃三弟扁鹊,对治已病、急病、大病下猛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如乱世用重典,如经济危机时的'凯恩斯主义。法家行霸道。 ——晓南 《中大国学班》
11、学问之要,只得于伦常日用间,事事不轻放过,日积月累,自然造到广大高明田地。 ——刘汋
12、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鬼谷子·权》
13、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包拯
14、“每件事都有好的一面,放弃就看不到了。” 《双面情人》
15、俛而读,仰而思。 翻译:低下头来读书,仰起头来思考,才能领悟书中的道理。 ——刘蓉
16、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17、人主病不能广大,人臣病不节俭. ——公孙弘
18、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韩婴
1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庄子 《德充符》
20、“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 ——马一浮
21、“天得一以清” ——老子 《道德经·三十九》
22、“象服珠冠一笑空,锦袍剑佩千秋壮!” ——曼素恩 《张门才女》
23、“会有四不赴,时有四不出。(邵翁自注:公会、生会、广会、醉会,大寒、大暑、大风、大雨)无贵亦无贱,无固亦无必。里闬闲过从,身安心自逸。”——邵雍《四事吟》
24、“写诗的人不必为大众、小众、中心、边缘操心。只要世界不消亡,
25、吾口不能语轩轾,身不能行崎岖,色不能作昂藏,心不能迷玄异。 ——邹守益 《邹守益集》
26、“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朱熹 《论语集注》
27、跖之狗吠尧,非尧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蒯通
28、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蒯通
29、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趸之致毒;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 ——蒯通
30、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蒯通
31、周者,周代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 《周易》
32、尔,近也;雅,正也。 《尔雅》
3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34、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35、“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 ——范晔 《后汉书》
36、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 《南齐书·褚渊传论》
37、“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 ——张溥 《魏特进集》
38、“泻溜高斋响,添池曲岸平,滴下如珠落,波回类璧成” ——魏收 《喜雨》
39、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 ——魏收 《庭柏》
40、“循于道之谓备” ——庄子
41、“德成之谓立” ——庄子
42、“行不崖异之谓宽” ——庄子
43、“不同同之之谓大” ——庄子
44、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庄子 《庄子·外篇·天地》
45、“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 《庄子》
国学的经典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4、见侮而不斗,辱也。
55、多行不义必自毙。
56、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7、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过分劳苦)劳。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60、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8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1、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6、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9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9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9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0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0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4、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7、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47、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5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5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8、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6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62、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6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