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
1、智者不做不可能的事情。——马辛格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莫言
4、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
5、你若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就要让他们负些责任。——班扬
6、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
7、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8、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格罗夫
9、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
10、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
1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1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3、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
14、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
15、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鲁巴金
16、我宁愿以诚挚获得100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10个朋友赞扬。——斐多菲
1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8、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寺田寅彦
19、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
20、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21、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赫尔岑
22、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我们总对自己诚实,艺术总在那里,它决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柯尼利亚·奥提斯金约
23、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莫里哀
24、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25、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26、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2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28、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2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30、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
3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32、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
3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34、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35、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爱因斯坦
36、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37、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38、信用是财产,有信用就有一切。——郑周永
39、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40、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41、即使开始时,怀有故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池田大作
42、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采
43、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新唐书·陆贽传》
44、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卢梭
45、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46、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裴多菲
47、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48、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49、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毛姆
50、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51、一半的真实比虚假更可怕。——费希列宾
52、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沙孚克里斯《断片》
53、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周《庄子》
5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55、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性理精义》
56、真实是人所持有的最高级的东西。——乔叟
57、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萧伯纳
58、知因果而知者,始得真知。——弗兰西斯·培根
59、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60、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论证方法:
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论证方法分类: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
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论证方法的特征:
(一)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
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
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也包括有些文章中所谓的“引用论证”。
(三)比较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
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
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②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③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
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
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
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
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
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非。
(六)道理论证
概念: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
此外,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区分,切勿混淆。
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复习目标】
1.准确掌握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框架。
2.学会科学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3.逐步形成和完善规范答题的思路。
【考点解读】
中考对议论性作品阅读考查的要求:
1.理解
(1)正确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把握事实和道理论证两种基本形式。
2.分析综合王美灵
(1)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3.鉴赏评价
正确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4.表达应用
(1)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2)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考对
【议论文相关知识】
1.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是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2)论据论(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主要是指事例、史实、数字等)和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
(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等。
3.把握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议论文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学习准确、严密、简练、生动的论述语言,对于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反复地品味。有的关键性语句,要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来理解。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
1.准确把握、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5.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6.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考点一: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考题形式: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注意区分论点与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范围。
试题演练1:判断以下题目属于论点还是论题
“敬业与乐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谈耐心” “让善行成为习惯” “勤出智慧”“空谈不能成就事业”
属于论点的是: 属于论题的是:
试题演练2:找出下面片段中作者的论点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里,我向大家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坚持一件事原则》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说“勤”》
【解题思路】
1.找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开头,(3)篇末(常是结论句),(4)文章中间(常是过渡句),(5)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所以等。分论点常是首先、其次、第三等。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题目或者开篇直接提出论点;
(2)引用名言诗句或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论点;
(3)提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
考题形式: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理解论据在文中的作用;概括文中所用的论据;围绕论点为文章补充论据(开放性试题)。
试题演练: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勤能补拙。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论据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
论据②: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钝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解题思路】分析论据的作用:支撑、论证作者的观点、主张。
概括补充事实论据的形式:人物+事件+结果+论点
(1)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或
a.引出中心论点; b.充当论据;
c.引出论题; d.引起读者的兴趣。
(2)文章中间的作用:
作为事实(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
(3)补写论据时要注意选择的论据要与作者的论点相符,论据的内容力求真实、典型,语言准确、简明、概括。
考点三:分析论证方法
考题形式: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试题演练1: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谈耐心》
这段运用 和 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
试题演练2: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这段除引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解题思路】熟练掌握每种论证方法各自的作用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某某事例(概括事例)具体形象的证明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说理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或更具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说理更有力度。
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证明了……的观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考点四:梳理议论文的结构
考题形式:本文的结构怎样?文段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说说文中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试题演练1: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不求甚解》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试题演练2: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谈耐心》
请简要分析第这段的论证结构?
【解题思路】准确分析和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注意文中标志性的词语,阐明作者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论点即可。
考点五:议论文的语言
考题形式:分析文中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练、生动,句式整齐,表现力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点六:开放性问题
考题形式:结合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你对作者所说的某某问题的'认识。
【解题思路】:
① 亮明观点:我认为: ②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在文中……;
② 着结合学习生活的实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④进行总结:所以……
课堂小结:思考在本节课,我学到了议论文的哪些知识?
体验中考,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