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牲畜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洛克
宽容的名言
1、开诚心,布大度,宽容的名言。──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2、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清]金缨《格言联壁》
3、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中国谚语
4、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5、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6、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7、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8、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9、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中国谚语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壁》
11、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1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三国]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13、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
14、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5、人本该是有良心的,就连最残酷的心也会有宽恕他人的短暂、美好的记忆。──[捷]塞弗尔特《泪城》
16、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17、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名人名言大全《宽容的名言》。──[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18、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19、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20、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21、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
22、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23、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24、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25、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26、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俄]屠格涅夫《罗亭》
27、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中国谚语
28、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
29、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
30、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事例一: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事例二: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事例三: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事例四:千金之交
有个“”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的故事。管、鲍二人少小相识,后来合伙经商,管仲总是要从中多占一些便宜,鲍叔不以他为贪,知他是家贫的缘故。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馊主意,几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鲍叔也不认为他蠢,而认为是没有遇上好时机。后来鲍、管二人分别投奔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门下,小白胜而纠死。管仲跟着倒霉被囚。鲍叔不以胜者自旌,反而力荐管仲于齐桓公(小白),也不计较自己会处在管仲之下。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事例五: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事例六:楚庄绝缨
某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席间,他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敬酒助兴。一阵风将大厅内的烛火吹灭,黑暗中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许姬恼怒中顺手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悄悄告诉了楚庄王,要惩罚这个大臣。楚庄王却下令暂缓点灯,并要求群臣全部拽断帽子上的缨饰,尽情狂欢,只字未提此事。次年,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狻出生入死,为大败郑军立下战功。楚庄王要重赏唐狻,唐狻跪倒在地,说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实乃报答楚庄王昔日“绝缨掩过”的恩典。
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
4、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5、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9、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10、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1、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12、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13、善用兵者以形固。
14、为将之道,当先冶心。
15、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16、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17、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18、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19、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1、明于大而暗于小。
22、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2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4、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25、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6、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27、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2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9、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30、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3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32、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33、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
34、月晕而风,础润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