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千年往事付烟波,獨向瀟湘弔汨羅。
七尺何嫌三頓少,一生空負五車多。
乾坤莫醉襄王夢,天下猶聞屈子歌。
酬國與其懷石死,爭如濟世化干戈!
(第二首)
碧水幽幽忍抱冤,《怀沙》写毕罢忧烦
亏身既可尊神秀,毅魄方能慑鬼喧
国破悲天云雾罩,山崩恨水浪花翻
心香袅袅江中散,待尔骚风返梦园
(第三首)
客游到此忆华辞,江北江南暮色迟。
横世凌空羁不训,忧民悲国意谁知。
生前无泪心哀处,死后有情端午时。
不尽千年呜咽水,孤魂浪打到荒祠。
(第四首)
千年往事付烟波,独向潇湘吊汨罗。
七尺何嫌三顿少,一生空负五车多。
乾坤莫醉襄王梦,天下犹闻屈子歌。
酬国与其怀石死,争如济世化干戈!
(第五首)
相约寻芳泽畔行,江滩物色幻空灵。
新茵铺地绵绵净,春水浮天淡淡青。
蕴聚潇湘无限景,贯通巫峡许多情。
飞鸢舞得轻云乱,又著风歌满洞庭。
(第六首)
同醉端阳惦念多,屈原晋献纵身河。
咸阳一炬烧三月,荆楚千秋唱九歌。
水动离骚斑竹泣,风追诗赋汨罗波。
龙舟浪里情难尽,蒲剑雄黄治鬼魔。
(第七首)
日出过晌方意定,辗转三番终临境。
千梯万阶云霄上,举头望峰天界苍。
玉霄月洞瀑水飘,虽寒气嚣仗势高。
悔恨昨日犹未决,月落西山忘归却。
(第八首)
久慕屈原兰芷草,芳香千载美名奇。
傍临清水濯君足,相对芰荷展洁姿。
韧性修身长道义,高风亮节盛葳蕤。
当祈皆染神州绿,纷夺忠贤大志移。
过泪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
晨
揽
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
这是一首吊古鉴今的抒怀之作,诗人截取的是北伐途中生活的一个片断。郭沫若1926年7月21日由广州出师北伐,8月25日晨过泪罗江,赋诗一首凭吊屈原。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一开首“屈子行吟处”,先说诗人凭吊的对象和地点。“今余跨马过”,点出凭吊者现在的情景。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跨马过”,说明是从军,来到屈原“行吟处”,必然生出一番感
额联写景,烘托气氛。秋天的泊罗江,清晨灿烂的阳光,映照在江面粼粼的水波上,江心有元数的小洲,小洲上长满了碧绿的水草,水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水珠在晨
“晨
诗的前四句写骑马过泪罗江的情景,实写。后四句写情,虚写。由咏物转入了抒情,缅怀历史,凭吊古人,鉴明现实,寄托感情,引人沉思。诗人跃马而来,伫立泊罗江边,多少事,从来急,一“揽
屈原报国无门,悲愤自杀,正好从正面激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爱国之情。为了刷新政治,应该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当时北伐革命军节节胜利,郭沫若已专任秘书戈军衔晋级为少将·丈实际代理政治部主任),正随政治部先遗队向u通城以北,武昌以南”挺进,一派纠纠昂昂之气,表现了诗人对北伐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不铲除军阀,誓不罢休,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气势雄浑,中间陈事A体,情景交融,收结悲壮激昂。整首诗,不唯风格沉郁顿挫,节奏婉曲,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知识拓展】: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 1930年,他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1、蜀汉胜地罗江县,中国乐土幸福园。
2、幸福家园,和谐罗江。
3、幸福,从这里延伸。
4、幸福安康,罗江领航。
5、幸福高地,吉祥罗江。
6、才子故里,幸福家园。
7、握手罗江,拥抱幸福。
8、魅力罗江,幸福之乡。
9、罗江,用幸福告诉世界。
10、人和福地,画里罗江。
11、相约幸福家园,情醉人文罗江。
12、幸福无界,罗江有约。
13、和谐罗江,幸福之窗。
14、心聚罗江,福达天下。
15、中国幸福第一县,生态宜居新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