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经典语录】
1、真正止灭欲望后,生死束缚解开,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2、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3、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了信赖。
4、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5、忍一时,争千秋。忍也是一种学习和磨练。
6、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眼中的自己。
7、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8、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纯洁无染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
9、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10、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1、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紧。
12、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5、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16、我们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17、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18、无聊的时候,最好到户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电视。
19、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21、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22、我们不小心跌倒时,不要急著爬起来,既然已经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23、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24、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25、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26、感觉寂寞,只是因为你无所关注,无处付出。
27、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28、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29、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30、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31、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32、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拓展:佛教经典静心语录(经典篇)】
1)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荆
12)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 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19)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23)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5)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4)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1、刹那便是永恒。
2、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3、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6、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7、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8、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9、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10、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1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2、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13、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14、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15、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16、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17、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8、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9、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20、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1、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22、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23、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4、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25、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26、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27、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28、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29、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30、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31、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32、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33、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34、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3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6、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37、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38、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39、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40、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41、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4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3、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44、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45、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46、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47、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槊无上道。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9、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50、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据世亲菩萨科判《金刚经》文句,有二十七个疑难问题,佛陀对此一一作答,断除疑难,生正净信。这二十七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已把《金刚经》的'妙义摄尽,乃至将《大般若经》之基本问题都已摄尽。
(一)“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
断为断除、截断之义,一般求证佛果,是以有相行施为因,以证有相佛果,这是有相与有住之求,《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故有此疑。为断此疑,《金刚经》力破有相与有住之虚妄,力劝不应住于住而行于施,应是无住而行施,不住于相,依此而尽断此疑。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般若之行,无住为因,无相为果,因与果俱深难信。佛对此疑而讲“信根”,能深信无住无相之法者,是其多生多劫所种善根之发现,佛陀悉知悉见。无上佛乘是难信之法,若有正信,定有甚深因缘。若不信者定是业障深重,由此而断此疑。
(三)“断无相云何得证说法疑”
般若妙义,甚深玄奥,是在相离相,说而无说,从实际理地上讲,佛陀说法,实无有法可说,故不受一尘也。因此究竟法身,无为无相,然而所谓说法,皆依世俗谛方便安立假名,《金刚经》是从胜义谛上,直显真实无相,以此断除恒执有相有说之法执。无相是在相离相,无说是说而无说,因此可为无得无说也。
(四)“断声闻得果取疑”
有人于声闻四果,作有取有想,此段断其疑也。诸法无相,故于法不可取相,不可说得。以无所得,究竟无相,故不可有住,此段应是扫相也。
(五)“断释迦于燃灯佛所有取有说疑”
此段从佛境上破有取有说疑。诸佛得法实无法所得,以无所得,是为所得也。对一切法皆以无相、无取、无住、无得而如实观,方可尽断有相、有取、有得、有住之执。
(六)“断庄严净土相违于不取疑”
此经所讲庄严净土,实是不可以相求,不可以有法住,此经庄严净土,是唯心清净,无相庄严净土。由于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实无有说可得。有执者误以为净土必有实体可得,若有实体相者,这岂不是与不取义相违反也。此疑不解佛法真实义,般若不落一切法相,又不断灭一切法相,因此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明此玄义,此疑自除也。
(七)“断自受用报身有取疑”
化身不实,故不可取,那么报身应是实有吧?于此有疑,为断此疑,借事明理,令人通达。种种之相,皆是有为,佛之真身是法身,法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取也。由此报身,应不以住相生心,虽然不可取不可住,但是可修可证也。
(八)“断受持此经为人解说未脱苦果疑”
持经是行无相之忍,此乃无漏因也,由此正因而得到彼岸,诸有相行皆不脱有漏边事,故未脱苦果,《金刚经》所讲出世道,尽在无相无住,然不肖者住有相以测持经之报,故此疑当断也。
(九)“断能证持说二法是无体非因疑”
能证与持说是有为无体之法,由何是成无为有体之法的正因呢?如世人解应为非因,然佛为断此疑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由有为无住,而感无为法性,是事当然也。因二者不即不离,由此而证为菩提,依此所证为法性,此因者依因也,非生因。故知此义,即断此疑也。
(十)“断真如遍一切处,为何有得无得疑”
真如之法,皆遍在一切,然于法有迷悟之别,有得无得都是对治而言,佛法无实无虚,但方便度人,假立有得无得之名,由此得与不得本无可疑也。
(十一)“断无住修降伏心是我疑”
学人虽知无住行可降伏其心,然于法尚有微细我执,不知究竟无我之深义也。为此再断有我之疑。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断佛因有实行菩萨之法。于此执实,也为虚妄,故对此以无相、无住、无实有其法而除之。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无法疑”
有执之人,恒执实有,恒执实无,不解无实无虚之妙义。由无实体因,故误为无佛无法,此是巨谬。佛法中道不落两边。有不执实,因缘而有,无不实无,自性真空,因与果都是因缘立号,非实有性,不可执实,明此妙理,此疑即断。
(十四)“断无人度众生庄严净土疑”
凡夫之人处处恒执两边,不契中道实相之理,说无即落断灭,说有即成恒常,不知体用之理,正因为无实体而妙用无穷,正因为妙用无穷而实无自体,依用以显体,体无定体,虽用而发,从体起用,全用即体,中道彰著也。于法无相,于行无住,实无人我,实无庄严,然亦即庄严,亦即度人。二者皆名字而已,真实佛法超言超相也,明此理,岂有此疑。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凡夫之人,误为佛离诸相,即无所见,其实不知无相无住方可于一切法悉知悉见也。然见亦非见,非见为见,以不住相故,佛可具见一切法性也。凡夫之人颠倒错乱,不知见与非也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凡夫之人,于法闻空,心生颠倒,妄为一切皆无。不知佛法本为破妄想执取之心而立言教,世间福德实无自性,当体空寂,故不执取为实有也。于法不生执取相,依无住心而广行福德之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何以故?此可究竟出离证道也。凡圣用心不同,得果自异,明此理不生此疑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无为乃佛之真身,无为无相,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真身,真身虽无相,然非即断灭,应身虽非实,随缘化度人,圣者于此法,皆不住有身。执有执无,凡夫之事。明此妙理定无此疑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凡所说法,实无法可说。于说法处不可执于实有,于无身处实执于无,不无不有,方可契中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凡夫之人,执无法为实无,故不知如何修证,《金刚经》讲无相无住,就是开显无住之行,于法不执取为无法,非法断灭为无法。由无住行而与实相相应,因实相无相,无可执取。明此理自然疑释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经文章句虽为无记之法,然可表诠般若妙义,文字本身非因,然是正道依因,明此理即解此疑。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众生疑”
诸法平等,佛与众生并无差别,故实无众生可度。然于法如此,于心有别,凡夫迷执,不见真如,圣者开悟彻见法性,于迷与悟间,假安立于度,然实无度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二)“断以三十二相比知真法身佛疑”
凡夫之人执相为佛,以三十二相为佛法身,由三十二相是有为之相,故非真佛法身,要离相见真佛,凡所有相,尽是假有,若执于相,即同邪道,不见如来真身。明此理就不会于种种相而生实有之想,也悟佛之真身离相无住,寂静无为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德疑”
佛果无为无相,无作无行,由此凡夫之人,误为佛果非关福德,断然分开于世间种种有为之相,其实佛法离相,妙在离执,非是断灭于相,无住之行福德不可思议,菩萨行施三轮体空,功德等虚空界。由此,佛果之福德不可思议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化身度人,实无来无去,实无所住,故受福之用也,化身无影,随缘示现,本无实性,本无实法,故不可执有此疑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法身与化身不一不异,体用而已,非一非异,不可用凡夫之心测知佛身,应如理谛观,方证实际,法身无为无相,理也,化身有为无住,事也。无法身不显化身,无化身不证法身,明此疑解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化身法身不一不异,实不可执,有福无福亦是有相,实应离执,不落边见,明此理岂能生此疑也。
(二十七)“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涅槃之义,不同小乘所解,大乘讲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诸佛圆满于体究竟无余,于用无住行施,尽未来际广说佛法,无有断时,明此理自然无此疑也。
总结语
如上所讲,二十七题义理深广,须细心以体味,以如实观而得受用,《金刚经》乃无上成佛之宝典,其问题渐次增上,令学人明悟金刚般若波罗蜜。全部《金刚经》实际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中道观而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扫尽虚妄想,转识成智,转凡成圣,究竟圆满无上道果。此经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有奉持者定成无上道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40句名言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