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格言 正文

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格言

时间:2025-04-30 03:39:54

1、由此可见,这些天才们在校的成绩并不好,那原因在哪儿呢?我还是用爱迪生的一句至理

2、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勤奋出灵感。”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的给这些人送去灵感。

3、我们现在就要从小抓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之后为国家添砖加瓦,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4、我觉得天才,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两字,难道这些伟人的伟大成就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不,正是他们的`勤奋使他们成为了让后代所敬仰的伟人!

5、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当人们夸赞他是“天才”时,他却说:“那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就说明他已吃了苦,用了功,否则,他是不会得那么大的成就的。

6、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约稿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7、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是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国庆节。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8、勤奋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美德。小学时,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奋,要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了中学,老师督促我们要勤奋,要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我们成人后,我们会自觉的去勤奋,去亲手描绘出我们未来美好的蓝图。

9、勤奋,它做起来似乎很难,因为他要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而要勤奋又是十分的(地)容易,因为你只要珍惜从你身边流过的美一秒。

10、空气里混了浑浊的汗味和嘶哑的读书声,胸里也似乎有什么喷将欲出,喉咙似被火烧一般,刚喝下的一大杯水简直瞬间就被蒸发了。他双眼清晰地看到汗水滴在了课本上,然后,被他忽略,双目的焦点马上又转回到了课本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上。

洛神赋

《洛神赋》的作者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曹植,字子键,是曹操的第三子。其诗富有个性,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精炼,善用对偶,讲究音律。《洛神赋》是曹植的一大代表作,也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后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曹植眷恋甄宓而不得,睹物思人,心有戚戚然,乃作此赋;一种乃曰“甄”通“鄄”,《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记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所以曹植被贬鄄城,内心苦闷而不得志,于是作此赋来“寄心君王”,借洛水女神的传说,来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忧愁,并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针对第一种说法,宋人刘克庄、明人王世贞、清人何焯、朱乾等提出了质疑并拿出相应地观点分析证明,所以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同《洛神赋》是隐喻君臣大义。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篇文章本身的精彩之处。

《洛神赋》全篇分为了六个段落。第一段从整体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黄初三年),背景(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和作赋的原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第二段就直写“我”的步履行径,从“京域”回来,要“归东藩”,在杨林从容悠游时,精移神骇,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从而引出下文的对话。

第三段乃“我”对所见“丽人”的形容,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对洛神进行了细致的描说,包括肩、腰、脖、发髻、秀眉、唇、齿、眼睛、酒窝等身体部位的描写和鞋、裙、首饰、衣服等的渲染,展现洛神的仪容服饰之美。

第四段开头直抒胸臆——“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洛神是那样的美好,我十分爱慕她,没有媒人,那就托微波来传达我的心意吧,并且赠与信物,相约期会。却又怕受到欺骗。

第五段写洛神被我的真情感动后的种种情状——徙倚彷徨,竦轻躯而未翔,呼朋唤友,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等。

第六段写天色已晚,诸神离去。洛神晓陈大义,无奈人神道殊,想着这一别就天各一方,再也无法相见,于是掩面哭泣,泪流浪浪。虽然如此,但也心系君王。最后神光离合,消失不见。

最后一段写“我”对洛神的思念与不舍,于是逆流而上,前去寻找,但寻而不得,夜不能寐,沾繁霜而至天明。

统观全篇展现的是一段从偶遇,惊艳,着迷,到感动,欢乐,最后却是分离的凄清遭遇。究其原因,好似如洛神所言“人神道殊”。透过和洛神的这一段爱恋,我们看到的是“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相爱不能在一起,这种感觉就像有才有志却得不到重用一样,所以就和曹植的现实境遇联系在一起了。曹植由于之前与曹丕争立太子的经历,一直受到曹丕的猜忌和迫害,魏明帝即位之后,对曹植更为苛刻,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所以曹植作此赋是表现自己“寄心于君王”,并不甘被弃置,希望能够得到重用的表现。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情节完整。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记叙了我和洛神相遇相知相爱到分离的过程,展现了一段完整的感情经历。二、意向丰富。全篇的意向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其它自然物和修饰物,例如香草杜蘅 、芝,秋菊,春松,芙蕖,幽兰,清流,飞雪,太阳,游龙,大雁,鱼,鸾,鲸鲵等等。三、辞藻华丽但不浮燥,清新之气四逸。且文章多排偶对仗,给人以工整,凝练的感觉。四、描写传神,多用比喻、烘托,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极具神韵,美而不腻。特别是在对洛神五官神态的描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读书笔记【2】

我虽然以前看过《洛神赋》,但是也只是囫囵吞枣。近来再读时,又有新的感悟。真是岁月如梭,领悟百出啊!《洛神赋》确实是一篇十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单凭我们现有的文言文知识是无法完全读懂的。在百度的帮助下,我终于看懂了这篇东西的大意。

我喜欢词,也喜欢赋。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我感觉衰于现代。可以说,赋一出世,就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真正将《赋》的概念提出来,是战国时代。它作为《六诗》之一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的内容铺陈夸张,辞藻绚丽,既有散文之形,又有

汉赋林立,曹植时期处于“三国”阶段,其赋就是汉赋延续。但精于汉赋。曹植将《赋》演绎的让人感叹、哭泣、悲伤、欢乐、愉悦,十分精湛,让人回味无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每看到大家将一篇纯粹的文章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时,我尽管反对,但也没有跟其辩驳。但是,我发现《洛神赋》这篇文章,这篇极其华丽的歌赋被政治化,我就感觉有那么些不舒服。

确实,没错。结合曹植当时的背景(他失宠于曹操,又被其兄曹丕压迫,更不得重用,被冷落;满腹才华,却无计可施,最终郁郁而终。),再根据此篇文章的具体大意(曹植遇到美好的洛神,最终却“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不得不离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洛神是曹植的理想追求的化身,因为得不到,所以更符合历史(他被打压排挤,人生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所以更能得出这是他原想“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因为是在魏文帝和明帝时代,他的愿望付诸东流。所以人们认为此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总会得出《洛神赋》正是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和苦闷之情。

每每看到人们往这方面想的时候,我就想说,“嗯,你们很厉害,很善于结合时代背景,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很不错。我给你打个满分。”

但是,做人不要太复杂,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的深刻和艰难,需要的是思想的精深和灵魂的感悟,需要的是摒弃一切奢求、含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为什么非得用政治化这种比较现实的眼光去品味一部极其美好的文学作品呢?文学作品都蕴含这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这感情为什么不可以是单纯的?

这篇文章为什么不能是曹植真的是偶遇一位美女有感呢?或许就有人问了,不对啊,曹植可是有权有势的人啊。是的,没错,但君不见《柏上桑》里的罗敷戏拒太守吗?那曹植到得不到这位美丽的“洛神”又有何不可?

你看,《洛神赋》用现代的语言翻译的话,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啊,一位“高富帅”曹植在返京的路上,偶遇了“白富美”洛神。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两人开始接触了,产生了情感火花。但是呢,“恨人神之道殊兮”即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断绝来往。我们的曹植呢,就失落伤心,于是在“朋友圈”发表了感想,即《洛神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像这种类似于一夜*的邂逅,最终两人又不在一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中极其常见的一幕。同时,一个人随意发表感想,很纯朴的触情生情呢。这很正常。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往政治理想解读,这是想显得成熟吗?有思想深度吗?

他,曹植,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的一面。他就像我们现在的名人,他们也是有私生活的。不是说,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蕴含极其深刻的内涵的。他也会宣泄一些自己的情感。想到此处,那么曹植就是发表他对美女“洛神”的不可及的失落不是吗?

且看文章,洛神本是神话人物。然而曹植此时此刻,正值单身弥留之际,梦想洛神甄氏。与植心境同样,想象美女如芙蓉出水。赋曰: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敝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连娟。单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娴,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这是他的一个艺术想象的充分发挥。其形、其饰、其行无不是极其华美的辞藻,这塑造了一个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可感而不可触,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把握的,而又虚无缥缈且真实感人的洛神形象。这充分表现出一个朦胧之美,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一直以来坚信《洛神赋》为君而作的。但凡是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女都还是宁愿对《洛神赋》有一丝爱情的期许。尤其是从后人李商隐那句“宓妃留枕魏王才”更是把曹植和宓妃那段情是描绘的影影绰绰。他们两情相悦,却注定不能在一起。在宓妃死后,曹植抱着她留下的枕痛不欲生,恍惚中来到洛水边,幻想着宓妃变成女神来与他相会。醒后不知真假,感慨万千之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这样的《洛神赋》道了悲凉,吐了心酸,更有一抹爱情的相思之苦流露无遗

所以我更愿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品味此文。

这是大学里的文章,面向的是我们这种所谓的“朝阳”。它并不是教我们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也不是为了让我更加“成熟”的思考人生。而是让我们感受一种纯朴的情感。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不仅仅只有复杂的思想,也有纯粹的情感。

三国时代的曹植把自己对心爱的女人的一腔爱意写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洛神赋》。能把对一个女人的爱恋刻骨铭心地深入到膏肓,这种纯粹的原生态的理想主义的情感今天已经很少找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感情表达和寄托方式其实更加真诚和直接,喜欢就是喜欢,爱慕就是爱慕,一见钟情就是一见钟情,就因为看见这个女人长得美丽,禁不住美色*惑,就喜欢上人家了,迈不动脚步了,痴痴驻足观赏,恋恋不舍地看着人家远去,多么真挚多么性情。由此可知,这篇文章不是写曹植不是爱上其嫂子甄宓(这是历代小说家的附会之说,不合事实,也不可信),更不是写什么曹植受到压迫的愤懑和苦闷。

邂逅是一种朦胧的美,虚缈.一场瑰丽的梦。《洛神赋》是艺术作品,是让我们感受文学之美妙,纵享艺术之感染。告诉我们这世界还有一种纯粹的东西。它给我们这些青春的年少们带来了些许爱情的期待,是人们对美丽的爱情的邂逅的憧憬。不需要认识多少来去匆匆的人,只需要邂逅一个可以一生相伴的人,邂逅一个你,我就可以演绎一个爱情诗史般的传奇,我永远期待着和你的一场相遇,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我一段邂逅,给我们一份经历。

《洛神赋》作为一首爱情歌赋来解说,更能唤醒我们的感性,不是吗?在这现代的快节奏都市里,实用功利主义该被驱逐了,不是吗?我更愿意,也更相信大多数的人不应该那么复杂了,而是用单纯而简单的视角品一品《洛神赋》。

故而得出我鄙陋的观点,我坚信《洛神赋》是曹植对邂逅爱情不得的失意苦闷罢了,并没有那么复杂。

【摘要】文章探究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强调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并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讨文言知识规律,品悟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文”“言”关系

有人说,如今学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无论学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

有人说,文言文如一门晦涩难懂的“外语”。

有人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文言早已是明日黄花,学它甚用?

这次第,怎一个“难”字了得?

是的,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误区。

镜头一:先生在讲台上摇头晃脑总结“之乎者也,因为所以”的用法,整个课堂俨然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而今人——学生们却昏昏欲睡,恹恹欲逃。实在苦煞!

镜头二:教师口若悬河地大谈文言文结构之精巧,文法之多彩,内容之深刻,而学生却一片茫然,书上一片空白。原来教师在学生未扫清文字障碍时就架空了大谈文法。实在难煞!

我认为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永远不忘终极的人性,不忘对社会的关怀,不忘用人文精神来驾驭“技术理性”。而深度语文的追求便是径由思,抵达诗。“思”是每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调动了思维,触动了灵魂,而“诗”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每个人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虽然文言文教学似乎与深度语文的联系不大,但实际只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它也能给人带来享受和收获。经过几年的摸索、实验,我总结了一些有实效的方法。

文言文一般要花三课时,其中两课时花在背诵和解决字词上,一课时讨论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要

第二课时,与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基本上是主题式的讨论,既涉及内容,也涉及形式。

第三课时,把翻译遇到的问题全部筛选出来,并对课文里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还可以背诵课文。

三课时结束以后,学生还需再翻译一遍古文。

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考虑到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扫清“言”的障碍,只有把文字表面含义与用法大致弄懂了,才有可能去进一步体味文章写法之多彩,内容之深刻。而注释便是他们扫清文字障碍的钥匙;另外,学生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

风格之新、手法之巧,还必须落实到笔译、读译一体化,读是基础,是为译做准备,译是检验、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让阅读教学与高考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些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和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相接轨。 而高中史传文的文言文教学更能体现正确处理“文”与“言”关系的重要性。

人到高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为了那心中的梦而行色匆匆。而学生似乎陷入“多做题就能拿分”的误区,在语文教学方面,由于很早就进行高考考题复习,所以师生大多关注各类练习及试卷,而忽略老教材高中第六册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第六册的文言文单元,其实对学生文言文考点的复习影响尤深,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认真地学习、研究,受益匪浅。因此,我在复习时补充了这个单元的内容。

第六册选文为《史传》的.三篇文章和一篇反映司马迁真实心迹的《报任安书》。而高考文言文材料,史传文一直是传统内容和重点内容,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典范的史传文的特点,想必编者也是基于此点来安排的吧?

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我们用敬仰的目光与虔诚的心灵去靠近它,理解它,深入到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丰富的感情,是必须的。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去阅读和研究这个单元。

在沿用往昔有效的教学安排的同时,又要灵活安排。我想先让学生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于是先让学生阅读此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司马迁与<史记>》,让学生找出《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之具体体现。

有了整体了解后,我没有按单元选文的顺序去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选文的难易程度,大胆地进行了调整。先学习浅显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而最后学习的是颇难理解的《报任安书》。

而在具体教学时,又要灵活而巧妙地设计选文的重难点和对教材要有深入的挖掘。如《屈原列传》,我就大胆地抛弃传统的全文式教学,而只选取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其余内容则让学生课后阅读;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扫清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体味文章塑造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品味细节之美和言行的作用,让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虽然,高三第六册文言文只有四篇文章,但要把它们和高考复习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这四篇文章,归纳文言知识点的用法和含义时,要提醒学生掌握应试技巧。(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比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用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3)注意做词法、句法分析。比如“以”用于名词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而在表行为的动词前,一般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以实词借用或虚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要准确弄懂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子和语气。

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内重点篇目、重要语段熟悉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慢慢积累、感悟。

我们所处的时代,处处“心有灵犀一点通”,而网络时代给人带来的浮躁、功利也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终极的人性,让人们诗意地生活。

在喧嚣的世界里,有一种静气固守在人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用心去悟“言”之道,品“文”之美,那么文言文便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