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把自己放在法律下经受考验,生活就不会有阴影。
保护伞再大,切记法网无边;人情纸再厚,难挡法律利剑。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暴风雨扫落的是轻浮的花蕾,法律针对的是不守法的人。
不懂法,学法:懂法,守法;如果承担不了法律责任就不要和法律相对抗。
常修守法之德,常思违法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诚比金贵,无论事大小;法比铁牢,不分位卑贱。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船借风帆顺行万里,人靠法律平安一生。
创新显价值,和谐品真谛,礼法铸人生,科技展未来。
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家小家和谐一家。
点点滴滴学法明是非,时时刻刻护法除邪恶,家家户户用法维权益。
读书明理,普法医愚,守法律己,和谐有序。
法,人民之法;人民,法之人民。人民守法,法亦爱民。
法,是和谐之源,民生之本,发展之依,社会之基。
法理通天下,天下呈太平;人民懂法理,法理促和谐。
法律大家一起去遵守,和谐大家共同来享受。
法律红绿灯,心中亮晶晶,时刻牢记它,幸福乐陶陶。
法律面前,没有不知者无罪之说;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法律是把双刃剑,既能惩恶又扬善。你我学习又实践,幸福生活到永远。
法律是公平的源泉,和谐是社会的根本。
法律是人们办事的准绳,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法律是守法者的通行证,是违法者的.墓志铭。
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守法者得到安定,违法者可以失魂。
法如盾,保护公民自有招数;法似剑,打击犯罪从不含糊。
法是良师,律是益友;知法懂法,一生无忧。
法是美好人生的保护神,法是通向和谐社会的金钥匙。
法是钳制社会动荡的枷锁,法是开启社会安宁的钥匙。
法似一粒种,永远播心中;法是一盏灯,时刻照征程。
法为良师,律为益友;学法用法,今生无忧。
法严党风正谱写新篇章,律明国运安高吟正气歌。
法至善,国至安,谐致远;法至全,人至和,国至盛。
更新执政理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
和谐社会是我家,遵纪守法靠大家;齐心协力你我他,美好生活笑哈哈。
弘扬正气,坚持正义,遵法守纪,做新时代德馨达人。
红灯不抢,遵纪守法;奋进追求,接轨国际;绕道而行,爱护环境。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勿因不懂法而触犯法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知法,守法,维法,一马当先。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宪法,虽危不亡。
今天开启法律明灯,照亮明日人生前程。
金贵银贵和谐最贵,千严万严执法必严。
金贵银贵平安最贵,千好万好守法最好。
金山,银山,以法为靠山;你好,我好,和谐是最好。
金山银山法是靠山,千好万好和谐才好。
开车让行人,路口速度减;铭记交通法,严按执行好。
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
理想的路总为守法的人敞开着,死胡同总为违法的人准备着。
立身明法,办事依法,维权用法,诚信守法,和谐有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法律举步维艰。
没有水,花儿不会开放,不守法,人类也没有自由。
没有线的约束,风筝不会自由飞翔;没有法的约束,公民不会过得平安。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礼者,所以便事也;法者,所以爱民也。
莫以合法小事而不为,莫以非法事小而为之。
漠视法律,监狱似家,触犯法律,家庭遭殃。
内心的法律是道德,成文的道德是法律。
平时不学法,遇事没办法;心中常有法,平安行天下。
普法学法懂法守法,让每个梦想都合法。
普法教育人人参与,国泰民安家家受益。
普法为基,守法为度,用法为本,护法为魂。
普法学法人人参与,用法守法个个受益。
普法以实为先,学法以勤为本,用法以民为镜,执法以公为秤。
强硬的法网,为何去触碰?脆弱的生命,何不去珍惜?
全党动员,全民发动,迅速掀起“五五”普法新高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五五”普法新局面。
全区普法全民参与,万事惟法万家和谐。
人可有情,法不容情;人可自私,法不容私;公正执法,以人为本。
人人学法,个个守法,事事依法,时时用法,处处护法。
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家家宽心安心放心舒心。
人人遵守法律法规,家家建设和谐社会。
人是塑泥,法是模具。人只有在法的支持与限制中,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人因懂法而平安,家因守法而美满,国因普法而和谐。
少年学法知荣辱,青年学法明得失,中年学法晓进退,一生学法保平安。
社会是部法人是其中律,法与律相聚擦出爱情花,触犯使不得懂得最重要。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生活因诚信而美丽,人生因守法而精彩。
生命经不起绝对的自由,生活需要有法律的约束。
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幸福。
实施“五五”普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实施“五五”普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教育工程。
事事守法人人自律,处处和谐家家平安。
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手拉手参与普法教育,心连心共建美好家园。
守法理直气壮,违法理屈词穷;守法走遍天下,违法寸步难行。
守法律己依法办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守法普法法护大家,弃法违法幸福泡汤。
守法是种态度,在于自觉,存于内心,取于判断。
守法用法护法事事讲法,学法知法懂法人人普法。
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法律行为。
送子孙高楼大厦,不如教其知法懂法。
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文明,事事用法维权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朝犯法,早晚被抓。
推动法律进企业,促进企业依法和诚信经营。
为人守法,为事依法,为公护法,为国弘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违法,法如一把利剑;守法,法似一盏明灯。
违法的路走多远,监狱的围墙就有多长。
违法乱纪,害人害己;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违法者也许一时风光,守法者更能活的长久。
文明有益,益于身心;学法有用,用于维权。
我守法,你守法,大家都守法;我受益,你受益,大家都受益。
无法无天,害人害己;遵纪守法,幸福你我。
小偷小偷何其多,防范意识要先行;小偷小偷真可恶,法律严打势必行。
心存正义走遍天下,目中无法寸步难行。
心似明镜,拂尘去垢镜自清;法如活水,正本清源水长流。
心头常亮法律红绿灯,脚下永走平安幸福路。
心中有法,海阔任你飞;心中无法,寸步艰难行。
心中有品,言行文明;胸中有法,幸福安宁。
心中尊法,自主学法,诚信守法,办事依法,和谐有法。
胸怀公德,言行文明;心存法纪,幸福一生。
学(懂)法走遍天下,法盲寸步难行。
学法,法如灯,违法,法如剑;守法,法如伞。
学法,是人生的必修课;用法,是平安的护身符。
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他,为大家。
学法,知可为与不可为;用法,行应为而勿妄为。
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学法辨是非,懂法正言行,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守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用法处纷争,守法正言行,护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争做守法好公民。
学法辩是非,懂法正言行,用法解纷争。
学法存心中,守法律言行,用法益维权,护法保尊严。
学法懂法,心明眼亮;不学不懂,迷失方向。
学法懂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用法始于一言一行。
学法懂法只需一时,守法用法受益一世。
学法立念,懂法明鉴;用法善举,执法司严;护法晓义,守法享安。
学法律,懂法律,行动起来有规范;用法律,维法律,构建和谐扬正气。
学法明是非,守法明荣辱,依法处纷争,用法促发展。
学法明是非,守法明荣辱,用法促发展。
学法暖如微微春风,守法甜似
学法让人明是非,懂法让人走正道,用法让人维权益。
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
学法是关键,守法是根本,用法是保障,护法是基石。
学法是和谐的源头,守法是平安的根本。
学法是人生的指明灯,守法是公民的护身符。
学法以明理,知法以立德,守法以校行,用法以维权,护法以强国。
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恒。
学法用法,公民从自身做起;立法执法,公仆要依法办事。
学法用法人人依法维权,爱法护法共建和谐家园。
学法与维权息息相关,守法与和谐时时相伴。
学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始于一言一行。
学法知法懂法事事讲法;用法守法护法人人普法。
学法知法蔚然成风,守法护法徙善远恶。
学好法,法律就是你手中的武器;不懂法,法律利剑就可能向你刺来。
养成守法习惯,
要想活的更好,那就懂法吧。要想会的更久,那就守法吧。
一法当关,万恶莫开;法力无边,回头是岸。
一件小事见证公民素质,人人守法才显大国风范。
一身正气担人间正义,两袖清风
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一言一行遵守法律规范,一举一动维护法律尊严。
以诚待人,人人敬;依法办事,事事成。
以身试法,害你害我害他;遵纪守法,利国利民利家。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法为镜,正言行。
义务加法律等于权利,法律是一道防线,从内心遵法守法,共创和谐社会。
勇于奋进路通四方,触犯法律处处死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规有矩,和谐有序;无法无天,危害无边。
争当守法“明”人,莫做违法“醉”犯。
知法,吾之幸也;守法,吾之义也;弘法,吾之道也。
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你家我家和谐之家。
知法犯法,法不容情;无知犯法,罪行同等。
知法明礼,用法维善,护法除奸,守法心安。
知法明是非,守法践荣辱,用法筑和谐,依法谋发展。
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只有遵纪守法,才能拥有自由;离开法律要自由,只能被法律所制裁。
志不可放倒,身不可放弱,法不可放松。
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学法用法是真理。
尊法重律,崇信尚义,护法维权,推进科学发展。
遵法纪,守道义,心中有法要牢记;心连心,齐努力,开创和谐新天地。
遵法守纪保家庭平安,违规犯法扰社会和谐。
遵纪守法,人人必之犯法破规,人人究之。
遵纪守法你我争做楷模,诚信生活大家皆为榜样。
遵纪守法前程似锦,以身试法悔恨终身。
遵守秩序,不挣一分一秒;文明守法,好人一生平安。
遵章守法,笃诚守信;崇德明礼,扶正压邪。更多热门
1.
2.
3.
4.
5.
6.
7.
8.
一、从政格言
【原典】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战国《孟子滕文公下》
【注译】枉:使弯曲。直:使正直。自己不正直的人,不可能让别人正直。
【解读】孟子的这句话和孔子的“己不正,焉能正人”同一个意思。儒家向来重视自律正己,以身作则。现在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十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廉政教育才能有说服力。
【原典】得民心者可名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得民心的官员可以称为官,那些失民心的官员哪里值得一提呢?
【解读】民心历来为执政治国者所重视。从大处来说,民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从为官者个人来说,它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事业、前途和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执政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血脉在人民群众。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根基,赢得了事业。
【原典】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
【注译】布衣:平民百姓;绳:规矩。全句译意为:百姓人臣行事,行为规矩,洁白清廉,则愈穷愈荣耀。
【解读】为官不以权谋私,不侵占百姓利益,两袖清风,这种穷是愈穷愈能显示其公正廉洁,所以愈穷愈荣耀。相反,身居官位而以权谋私,
【原典】有实必有名,虚誉暴集,则毁言随至矣。——宋陈襄
【注译】有了确实的功绩必然就会有好的名声,当不实荣誉大量降临时,诋毁言论也会随之而来。
【解读】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靠“吹”出来的政绩,必定“毁言随至”。这是因为,不干实事,只图“虚誉”,对老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实惠。对老百姓毫无实惠的“虚誉”,怎能不引来“毁言”呢?
【原典】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春秋《管子八观》
【注译】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法律政令就坏在官府;请托办事之风在上面通行,结党营私之事就在下面泛滥。
【解读】管子的《八观》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从八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治乱和风尚。“货财行于国”和“请谒得于上”是败坏法令、结党营私的根源,也是导致官场腐败、国家败亡的祸根。这一点,管子在《八观》中就明确指出:“此亡国弑君之所自生也。”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不无警示意义。
【原典】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注译】从前,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到的。
【解读】吕不韦的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
【原典】大抵宪长得人,则司官不敢恣——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一般说来,如果监察官员廉洁自守,则执行官员不敢放纵;执行官员不敢放纵,则书吏不敢放纵。
【解读】“欲影正者端其形”。肩负“风宪”的监察官员在端正官风、政风和民风中起到表率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监察官员顶不住权力、金钱、女色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并非鲜见,这对在职官员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担负监察职责的官员一定要自重、自省、自律。
【原典】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注释】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解读】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孙诡、羊胜图谋不轨,游说梁孝王(汉景帝母弟),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汉景帝下令搜捕公孙诡、羊胜。由于这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去规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梁孝王听了韩安国“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的一番话后,交出了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的“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虽有其历史背景,但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还是不失其借鉴意义。
二、修身格言
【原典】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译】孙:通“逊”,谦逊;固:固陋,寒酸。全句译意为:一个人奢侈了就显得不谦逊,太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显得不谦逊,不如宁可显得寒酸。
【解读】孔子主张发扬俭德,为政清廉。他对当时社会权贵们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财大气粗、气势逼人深为不满,对子路“车马轻裘,与朋友共”的德行极为赞扬。他主张过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在他看来,勤俭朴素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操守,也能看出其为官之德。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原典】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注译】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
【解读】这段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带头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
【原典】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
【注译】遗:遗留;咎:祸咎。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
【解读】盛极而衰,满必招损。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同样,老子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看到了“金玉”、“富贵”中包含着的短命和灾祸。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攫取利益的成功者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如金玉、珠宝、财富、名声、门第等,传之无穷呢?没有人能做到。不仅如此,个人占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原典】礼义,治人之大法。——清顾炎武《廉耻》
【注译】礼义是社会管理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解读】做人有大节、小节之分,知道什么是廉洁和羞耻是做人的大节。加强自我修养,筑好思想道德的堤坝,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不讲廉耻,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无祸不招。这句话对我们的干部修身立德、加强自我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原典】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论语季氏》
【注译】乐:快乐;节:调节;道:称颂,宣扬;佚游:浪游不归;晏乐:饮食铺张。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为快乐,是有损害的。”
【解读】一个人的娱乐爱好,即现在所说的工作圈之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对人的品德修养、对官员的廉洁从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内容和孔子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孔子总结的娱乐爱好的原则,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原典】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战国《荀子正名》
【注译】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解读】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放纵欲望,贪婪无度,就会祸国殃民,身败名裂。这句话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具有警醒意义:节制欲望,廉洁自律,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原典】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
【注释】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解读】“聚人”、“服人”、“得人”、“率人”,归根到底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前提是“其身正”。身为领导干部,只有不偏爱钱财,清廉自律,才能一身正气。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心。而能得人心者,便可成就事业。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注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如《颜渊》篇中所述,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注本众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