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孰为丰满,孰为骨感,不经历世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自负才华满腹、生于商家大贾的乔家二爷,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殷实的家境,兄嫂的疼爱,养成了乔致庸随性而为,敢作敢为的性格;而饱读诗书、立志报国的胸怀也在兄嫂的刻意安排下日渐宽广起来。大哥继承祖制,经商光大家业;二弟科举取士,从政安民报国。如果大哥也如后来的二弟一般的高寿,那么一切都将事事顺遂、各得所愿:高粱霸盘困局虽难,但也不是没有调解之法;更重要的二弟可以在事业上登科及第,成一代治国贤能;爱情上,可以迎娶青梅竹马的表妹,花好月圆;亲情上,可以一家相互扶持,团圆幸福。这才是乔家应有的生活轨迹,这才是乔致庸想要的生活。
然天不遂人愿,乔家当有此一变传世,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商家脱颖而出,只是苦了乔家二爷:一失长兄,如再丧父;二失所志,弃仕从商;三失爱人,忝为人夫。凡此三失,任一常人临身,必难守心志不溃,更何况三者同时加渚一人之身?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美好的梦想一一破灭,残酷的现实又逼迫的他没有时间抚平支离破碎的心。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掌握主动吗?乔致庸的顽劣倔强一如既往的发挥了作用,不过这次是正向的,不服输的选择了后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从商一样可以济世为民!就是在这样执着的不放弃中,他毅然的走上了经商之路,在不断的尝试也变革中选择了“汇通天下、货通天下”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终极梦想。不同的战线,一样的爱国。而恰恰是这一被世人诟病、与商道相悖的经营理念,为乔致庸带来了一次一次的灭顶之灾。
商人逐利,仕子为民。一个披着商人外衣的仕子,事事处处在想着为民,所得之利也是用于民献于国。这样的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被国所用后弃之如敝履,因为你是商人;被商所不容愤之如死敌,因为你坏了规矩。在这两大势力的挤压之下,乔致庸数次身陷囹圄。刚刚找到经商感觉,就又屡次遭受沉重打击:难道是真的错了吗?乔致庸他想不明白自己心中的商人、商道为何就不容于世:明明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怎么就这么难实现呢?怎么就这么多人不支持呢?然后错不在事,而在做事的人和做事的方式上。
圣人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乔致庸在接管家事早期,能够解自家之危难,除了联姻太谷陆家获得资金支持外,与他亲力亲为、知人善任有莫大关系。一个落第秀才孙茂才,被拜为先生,敬为座上宾;一个跑街伙计,被拜为大掌柜,掌乔家半壁江山。再加上一帮故旧鼎力相助,及力除积弊、善为改革,终使乔家起死回生,一扫晋商经营恶习,赢得各方尊重。然而,成也东家,败也东家。在乔家事业顺风顺水蒸蒸日上时,乔致庸大干快上票号业,不听孙茂才劝阻并与其结怨分道扬镳,终招致后续诸多祸端。尽管又招贤了潘为严为大掌柜主理票号业,但前提是东家再不插手,这才有了志同道合、理想实现的可能。
乔家兴,因乔致庸临危受命,锐意进取;乔家败,也因乔致庸一意孤行,理想主义。在乔家事业几起几伏中,贯穿着乔致庸不变的执念。曲曲折折,跌跌撞撞,若无内忧外患,“汇通天下”的宏愿决难实现。而在国难当头的现实中,实现了的宏愿也带着变了味的惨淡心情。四十年的坚持,换来的也只不过是银两满仓,与当初的理想又有何相干。
现实就像一把刻刀,若理想不够丰满,几刀下理想必然所剩无几,还谈何实现呢?生活或许就是这样,要做成几件事、几件正事,没有丰满的理想岂不空忙活一场。正如歌中唱的: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有几番空忙/春秋来叹世事沧桑/算人生成败相当/登临远望看山水迷茫/情通天下一路奔放/几番起落雨暴风狂/转眼间鬓已成霜/留住所爱 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敌国——沈万三(1296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年--1843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民国时期商战
大清盐商 (2014)
豆瓣评分:8.4
看了大清盐商的片头,听了费玉清的二分明月, 捎带看了第一集的开头的场景,那种大气,精致与古韵就开始撩人了。
开始偏慢,后面渐入佳境,乾隆时代盐商、官府、天地会争斗,编剧南柯对反腐、商场利益纷争、抬高盐价都有独到见解,情感纠葛相对到位,但央视剧精美大剧不够炫太凝重。张嘉译霸气睿智、深谋远虑,俞飞鸿端庄贤惠、忧思成疾,莫小棋双胞胎姐妹,妖艳、野性、泼辣俱全,演都绝佳,马维福逗比地痞演很搞笑
绝代商骄 (2009)
豆瓣评分:8.3
我中意麦提爽,虽然他既不高大也不帅气,但是他有大智慧,对,是大智慧非小聪明。小聪明能赚到一时之财,而大智慧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看起来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却总能利用他的聪明才智获取财富逢凶化吉。是的,钱是赚不完的。我中意他,不只是因他有聪明的头脑,还因他有着人情味。
他有过童年的阴影,却以此为动力,运用他的商业头脑以成就今时的事业。
淼淼的形象我也是中意的,他们看起来如此相配。
更因此,我开始中意戏外的黄子华,这个其貌不扬的老男人,曾让我一看就想换台,却发现越看越有魅力,每次逢人便推荐此剧,说这个男人如何如何帅,以至于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不管,他确实很有魅力。
一代大商孟洛川 (2009)
豆瓣评分:7.8
有人问我,此片和《大宅门》、《乔家大院》比,有什么区别。个人感觉,大宅门讲的是以百草堂的兴衰为主线,家族在主人公的魄力胆识在和环境(清末、民国)的博弈中发展衰落;而乔家大院讲的则是晋商的韧劲与胸怀。两部片子都很好看,但是仅仅是好看。而《孟洛川》则重点刻画山东布业瑞蚨祥的少东家成长过程中,对经商的态度、认识的转化:面对社会对商业处于末流的态度、面对国家对商业的苛刻制约、面对落后的技术与国外竞争的局面,孟洛川逐步由“求术”到“求道”,由“求利->以义求利->大商无算”,进而做到“内圣外王”的过程,相比之下,本片在力求好看之余,更追求经商灵魂的解读,而“良罟何负名臣,大商笑看书生”,本片更演出了大商的气势、大胸怀。而在经济发展效率与公平的讨论愈发重要的今日,本片所折射的警示作用更加难能可贵,这便是我给此片打100分的原因。。
天道 (2007)
豆瓣评分:8.9
有人再叫我推荐电视剧时,我想起下载一直没看的这部《天道》,当然我顺便也看了一遍。片名为“天道”,但正如其中主人公丁元英和芮小丹所言:并无“得道”和“悟道”,所以终也只是给人一种沉思的动议,却不是答案;电视剧另一个名字为“遥远的救世主”(也是小说原著的名字),这不是保留了对救赎的仰望距离,而是关于生命救赎的一种悲观的慨叹——因为在剧中关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迷雾,已经淹没了关于个体生命的呼喊。总之,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或者说一种艺术形式,这个电视剧关于生命救赎的话题,只引发思考,却不给、也给不了答案,并不想要教人信服,却自有取巧之道。当然,这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很多电视剧作品都有这种哲思和才华的。
乔家大院 (2006)
豆瓣评分:8.2
刚去了趟山西,在我自己真正到过乔家大院以后,我想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才更有意义~剧中记录了一代晋商乔致庸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弃考从商,重振乔家,诚信经营,开拓商路,赈灾济民,筹办票号,汇通天下~桩桩件件,都足以彪炳史册。站在"在中堂"的院中,看着熟悉的剧中场景,我对他肃然起敬!
大染坊 (2003)
豆瓣评分:8.8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血泪史,通过胶东半岛的染织业在抗日战争前夕的昙花一现,展示出中国近代商人的精神面貌,令人深思和感触。其中主人公陈寿亭(以下简称:小六子),虽然从小要饭,不是几个大字,但是以其聪睿的的经营,体现出中国人之:仁、义、礼、智、信;善、勇、情、忠、孝。可以说:给现代商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大宅门 (2001)
豆瓣评分:9.2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主人公白景琦是一位从小顽劣,个性张扬,天马行空,聪敏绝顶,具有强烈的逆反精神,但他又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是一位事业有成忠贞爱国的商人。
印象最深一句台词,二奶奶说的,大概意思是,人在顺利的时候得往坏处想,在最坏的时候又得往好处想。不得不说二奶奶真的是有胸襟,有智慧,有谋略。
该剧不仅有家族的变迁、人物的命运,还有透过大宅门的历史,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革命军北伐、卢沟桥事变等等,这些近现代的历史事件都在剧里或隐或显,对大宅门里的生活构成影响,剧中人物的生活、思想不得不跟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
故事经典,一帮老戏骨演出经典!
创世纪2:天地有情 (2000)
豆瓣评分:8.7
第二部里全靠张自立这个灵魂角色力挽狂澜。他跟田宁实在太悲伤了。《创世纪》是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即便超过100集也不多的戏,港台内地,老少皆宜。2000年后再无TVB家族剧。我永远忘不了千禧年每日晚饭后看这部剧的个感觉。
创世纪1:地产风云 (1999)
豆瓣评分:8.8
必须承认《创世纪》的剧情太过吸引人,明星们光彩夺目,完全掩盖了故事背后所承载的一段真实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我是一个房地产发展史研究的爱好者,对于香港和台湾早年房地产的发展颇有兴趣。我当初完全是被“盐水楼、村屋、土地拍卖、香港政府规划署”这些关键词吸引到创世纪中来,之后则一发不可收拾的沉浸其中。
笑看风云 (1994)
豆瓣评分:8.3
这几天花时间把这部TVB的经典给看完了。。。
想当前古巨基还留着娃娃头。。。
这部片子的主线是商战,主要表现的还是兄弟情义、家庭、爱情等等。
黄天的胸怀之广,真是令人佩服。
文龙和贞烈的爱情来得那样温馨、平静,确是又那样令人感动。最近对于爱情思考了更多,发现一个人能遇到真正喜欢的人确实是缘分和种种努力的结果。一个人最最重要的就是心地善良,没有这个基础,那么那个人太容易迷失、轻浮、做错事。特别是母亲这个角色,她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无人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