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1)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2)事实论据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3)理论论据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俄]叶甫图申科《家庭》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鲁迅《随感录三十三》
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中国谚语
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中国谚语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中国谚语
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阿拉伯谚语
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土耳其谚语
君子居家,须是能容。--《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东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英]斯珀吉翁《农夫约翰》
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中国谚语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英]泰勒《布道书》
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陶行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为妻子儿女制造幸福的炉边气氛,是真正崇高热情的人生。--[英]彭斯《致布赖克劳克医生》
人吵败,猪叫卖。--中国谚语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鲁迅
和顺日子容易过,忤逆日子一时难。--中国谚语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中国谚语
事要好,问三老;家要兴,看后丁。--中国谚语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明·刘基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上海的儿童》
治家者最忌者奢。--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
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中国谚语
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中国谚语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鲁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鲁迅《安贫乐道法》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郭沫若《题苏联妇女生活展》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明·徐渭《杀狗记》
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清·陈荩《修匿余编》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清·金缨《格言联璧》
积小钱,办大事;积闲钱,办急事。--中国谚语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宋·王应麟《三字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意译: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动,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而不吝,可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意译:人能做到既节俭又不吝啬,就可以了。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训俭示康》
意译:有道德的人都是因为重视俭朴而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意译: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俭则寡欲。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训俭示康》
意译:节俭就少欲望。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意译:俭朴就能节约,节约就能使各种好事层出不穷,奢侈就会放纵,放纵就会使各种坏事接踵而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李义山集·咏史》
意译:纵观历史上的贤人、国家与家庭,都是因勤学俭朴而成功,因奢侈而失败。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意译: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意译:节俭可以使家用充足,节俭可以少向别人求借,节俭可以使家庭兴旺,节俭可以使自身发展上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意译: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半。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意译:只有节俭才可以维护幸福,也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廉洁。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意译:奢侈的人虽富而常嫌不足,俭朴的人虽贫而常觉有余。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意译:人生勤劳,不去求索怎么会有收获。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意译:富贵不是长出来的,而是勤劳得来的。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意译:遇到劳苦的`事情就争着去做,碰到享乐的事情就让给别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意译: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清]《格言联璧·从政》
意译:勤奋能够弥补笨拙,节俭可以养成廉洁。
君子以俭德避难。
——《周易·否》
意译: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意译:忧患操劳,偏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就会促使自己灭亡。
凡不能俭于者,必妄取于人。
——[清]魏禧《日录里言》
意译:自己不能俭朴的人,必定会非分地向别人索取。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意译:习惯于清闲就是懒,习惯于懒就是毛病了。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北京]司马光《资治通鉴》
意译:对百姓仁爱之心,百姓就可以富足;以节俭办事,财力就能充足。
凡言节用,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当每事以节俭为意。
——《宋史·卷三四二·梁焘列传》
意译:讲节俭费用,不是偶尔在一件事上节俭就能起到节俭的作用,应当每件事都要讲究节俭。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北京]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意译: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二首》之二
意译:耘田在烈日当空的中午,汗珠滴在禾苗下的泥土;谁知盘中的米饭呵,一粒一粒都来自辛苦。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意译: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意译:节俭少去营求可以立身于世,节俭并合理地施惠可以救济他人。
滞财之致贫,共害烈于侈靡。
——严复《原富》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薛弇《读书录》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叶剑英《攻关》
我们平时说“勤学苦练”。苦,并不是“傻”的意思,而是说:练功时,第一,不要怕吃苦;第二,要苦思。
——盖叫天《粉墨春秋》
积极勤奋地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双翼。
——罗兰《罗兰小语》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