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范仲淹的爱国格言 正文

范仲淹的爱国格言

时间:2025-05-05 08:06:34

1、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朮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崢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迴。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

16、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7、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18、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19、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20、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21、西都尚有名园处,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

22、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23、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24、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7、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28、千灵无结慍,万卉不摧荣。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29、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30、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3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2、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33、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34、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35、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

36、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37、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38、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39、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40、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41、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42、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43、好乐当年开口笑,此心无事愧重霄。

44、花前人自乐,桃李岂须言。

45、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

4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7、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48、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49、密密天上语,忽忽人间有。与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间。

50、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51、逐尔群鸥乐,群鸥尔勿飞。此心未忘者,天机非杀机。

52、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归乘驷马车。

53、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54、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钟鼎古何人。

5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56、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57、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58、独上西楼为君久,满城明月会云销。

59、圣明何以报,殁齿愿无邪。

60、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1、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62、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63、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64、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宝此金轆轤,去去延平津。

6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66、安得如白云,无心两相忘。

6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8、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69、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70、窈窕玉女窗,想像玉女粧。皎皎月为鉴,飘飘霓作裳。

71、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

72、江山藏拙好,何敢望天阍。

73、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74、孔子作旅人,孟轲号迂儒。吾辈不饮酒,笑杀高阳徒。

7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6、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77、万物已齐无一事,独醒惟笑众醺醺。

78、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79、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80、莫将富贵移平昔,彼此清心发半凋。

81、诗人不悔衣霑露,为惜清光岂易亲。

8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83、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84、半生游此道,观海特茫茫。

85、游子未归春又老,夜来风雨落花多。

86、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87、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

88、吾将退而隐,尚得荣其视。

89、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0、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91、坐啸此亭中,行歌此亭际。逍遥复逍遥,不知千万岁。

92、况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纤尘。

93、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

9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95、晴岚起片云,晚水连初月。

96、焰焰众卉明,衮衮新泉流。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

97、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98、好励图南志,翱翔览四瀛。

1.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2.安得如白云,无心两相忘。

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6.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7.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8.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

9.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0.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11.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12.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13.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4.江山藏拙好,何敢望天阍。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6.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17.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18.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1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0.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2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4.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25.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26.西都尚有名园处,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

27.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28.窈窕玉女窗,想像玉女妆。皎皎月为鉴,飘飘霓作裳。

29.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30.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2.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类型:宋词三百首

作者介绍范仲淹 朝代:宋代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的,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的。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的,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的,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的,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的。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的、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的,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