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不是讲如何 治病,主要讲如何顺其自然。
北京东边是崇文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 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西边是宣武门, 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它守的是肃杀之气。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来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因为南方的疏布是做慈善,北方主 收藏,收藏就要藏得住。收藏到是心爱之物,是不给别人看到的。这类似肾精,肾精藏得越足,向外散的东西就越多。安定门是出兵打仗的时候才可以开启,要打仗 首先要有定力才可以。
德胜门是回来的门,就是说万不得已要出北门的话,也要有出有进,这是北方的内涵。只有肾精足,才能有定力。泰山崩 于前而不乱。能够做得到的.就是婴儿,因其肾精足。习能胜恐,肾精不足容易恐惧,习惯能够战胜恐惧。人只要闻木声则惕然而惊,是胃气不足和肾精不足的象。左 春,右秋,上夏,下冬,中为长夏。长夏是夏天过后有一个季节,是运化四方,把开花的过程变成结果的过程,叫中央脾土。为什么要封禅泰山,主要是由于东主生 发之机。打仗开始时敲鼓,鼓声主生发,结束时鸣金收兵,西方属金要收敛。《黄帝内经》源于对自然的感悟,通篇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黄帝内经》不是讲如何 治病,主要讲如何顺其自然。人体中部在哪里?肚脐(神阙què穴),只可以灸法,不可以针刺,它不是中部。人的中部是人中。因为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 任脉和督脉的连接点。任脉是人体前面的正中线,是人体大阴经,主血的。女人生育由任脉决定。督脉是人体背后的正中叫大阳经,主气,决定男人的生殖。脑髓、 肾和腰脊、脊柱、脊髓。这两条经脉都是奇经。十二正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的现象,奇经八脉是人体的一种很特异的方面的一种能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元气大储存 地。它可以决定人生的许多重大事情。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交汇所。晕倒是阴阳离绝(卦象),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否pi卦)。刺激人中,阴气在上,阳气在下, 阴阳重新和合(泰卦)。人中应该深、长、宽,阴阳、气血交通能力强。人中还叫寿宫、子庭,能否长寿,是否多子多孙。人中的深浅除了先天,还和保养有关。冬 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夏天人体阳气全浮跃在外,在体内形成一个寒湿的格局,脾胃最虚,消化能力最弱,要吃一些温热的东西。
冬天阳气内敛,脾胃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可以滋补,也可吃萝卜顺气,使身体保持清凉和通畅。仁义礼智信,也是从身体当中来。
仁是东方,东方主生发,就是你一点点善念。
义是白送人的东西,主散,是南方。
礼是西方,是约束,如何约束人性,也是人性的收敛。
智慧是肾精的外现,肾主智(志)。
信是中央脾土,人言为信,人说的话要像土地一样真实可靠。小孩子志向高是因为精足。《黄帝内经》到底讲什么。1、顺其自然(因天之序)2、健康长寿靠自 己3、天人合一因天之序,天的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东再到春。天之序永远不会变,人体也要顺应这个次序。最好的状态是四象全有,见群龙无首吉。要 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状态。健康长寿靠自己,《黄帝内经》是讲医道的书籍。健康是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吃好睡好,消化吸收都有了,人才能健康。万恶淫为首, 性事、情绪也跟健康相关。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疾病和生活密切相关,与人和人性也非常相关。调理好生活,调理好身体,才能调理好人。天人合一, 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人和自然越和谐,越至善。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人合一。
中医有句话,没有治不了的病,就有治不了的人,人和人的情志在里边会发生很大作用。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喜伤心,大怒可以伤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任意泛滥。过喜的话就会伤及心,喜则气缓。
思伤脾,过思的话就会伤脾胃,吃不好,睡不香。
忧伤肺,过忧的话,就会伤肺气,林黛玉就属于忧伤肺。
恐伤肾,过恐就会伤肾。 中医采取情志生克法,实际上还是用的五行的方法。 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 喜胜悲,高兴就能够战胜悲伤,喜是主火,悲是主金,火克金。比如白天领导批评,自己较郁闷,有这样的方法解决,如日本的男人就有个习惯,下班后不太爱回家,白天很辛苦,回家老婆再说几句让自己不高兴的话,就很烦闷,一般就出去喝酒,但是俗语“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是不应该喝酒,喝酒只能是暂时喝得稀里糊涂的,好像是忘记忧愁,实际上没有忘掉,中国古代传统的意思不是说太让你去喝酒,有种方法非常有趣,比如去听听相声,看二人转,基本上是在开玩笑,说科打诨,甚至说一些下流话,让你开心,就叫喜胜悲,把郁闷和悲愤给疏解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悲胜怒,用悲伤来战胜至怒。对大怒的人,告诉他一个悲伤的消息。大怒能伤肝,先让你哭一哭就好了。
恐胜喜,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范进中举为例,中举后,高兴得满街跑,有点疯了,他的岳父一个嘴巴给煽回来了。
怒胜思,如果思虑太过,就激怒他。《华佗传》中,有一个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瘀血。华佗就多收其货而不加治,多收礼,不治病,最后还留书骂之,写了一封信骂他不仁不义。这个人本来因为思而得的病,这下子怒则气上,把胃中的瘀血一下子壅上来了,然后哗一下吐掉,病从此而愈。
思胜恐,思虑可以战胜恐惧。习惯可以战胜恐惧。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就不害怕了。土克水,恐是属于水,土是脾,是思,脾主思。
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健康的定义:体格、精神与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一句话: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羸lei弱之消除,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完全的健康状态。
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社会、社会关系,就是和别人相处得怎么样。
亚健康就是不健康。
西医认为全世界真正的健康者只有5%,找医生看病的有20%,其余的75%都属于亚健康。
有时失眠、郁闷,在医院检查没毛病。
人不是靠指标活着,而是靠感觉活着。有没有病,自己的感觉会非常地准确。有时你不去查的话,你不会知道指标很高,也许你的身体就需要那么高的指标。如高血压,有些人可能140就是正常的,一旦低下来他反而难受,按指标而言,他就是高血压病。
得病是身体和精神的双向选择。是否能治好病,也是你的身体和精神灵魂上的一种双向选择。有的人的病就可以治,中医有句话,没有治不了的病,就有治不了的人,人和人的情志在里边会发生很大作用。
如有人白天在外面工作很精神,回家就不行了,很虚弱,这种人就是靠事儿活着的人,靠精神活着的人。
人为什么会得病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由于天地自然给你的影响,造成你身体得病,如天地气出现了不正常状态。一种是你的情绪会造成生病。还有一种是五痨七伤。 五痨:
肺痨,肝痨,心痨,脾痨,肾痨 五痨的另外一种说法: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老看东西会伤神,伤的是肝。如天天长时间上网,就会造成肝和心的损伤。电脑很夺人的神,未来孩子的大拇指总是玩,会特别地发达。
久卧伤气,老躺着,就会伤人的气,伤肺气。
久坐伤肉,伤肉就是伤脾。
有的人总觉得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中医里叫做脾湿特别重。缺乏运动,脾的运化功能特别差。
天天坐办公室不运动,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造成脾的伤害,吃不香,脾虚。不运动也消耗元气,肚子里已经跟沼泽地一样了,要控干了,也得靠元气上来,慢慢燥干。要记住:不锻炼也会损伤元气,而且这叫暗耗元气。
古人主张锻炼要沾濡汗出,轻微锻炼。现代人锻炼远远不够,一些小姑娘想轻盈漂亮,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抽脂,减肥,不吃不喝,都是损害身体的方法。如果采取运动的方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那样才会很健康、很阳光。在临床上有些治疗方法有误,如治疗便秘,就不能通过拉稀的方法,泻药,来治便秘。便秘属于大肠的问题,津的功能问题。津过度,往外排挤过度,便秘;津弱,拉稀。治津的问题,看肺气足不足,把肺气调匀了,大便也就正常了。小孩子大便又粗又大,肺气足,上焦气足的相。老人的大便越来越稀,这是心肺的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来,去治那个原因,治那个根本,而不能治这个表象。
脾伤了有两种表现,一是久坐伤脾,越来越胖,脾不运化,人慢慢就成为垃圾的堆积,越来越胖。一是思伤脾,吃不好,睡不香,越来越瘦。
糖尿病也是脾受伤,很难治。糖尿病是富贵病,不运动,营养过剩,把它整个代谢掉,很伤脾。
久立伤骨,老站着就会伤骨,骨就是伤肾。过度运动,总站着,就会伤到腰腿胫这些部位
久行伤筋,老走动就会伤筋,伤筋就是伤了肝。肝实际上代表疲极之本,过分锻炼,就会伤了肝。
中医就是行中庸之道,它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和太过与不及有关。度是最关键的。
上面所讲的五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五痨:肺痨,肝痨,心痨,脾痨,肾痨。痨病,就是持续不变的,长时间存在的病,久而为痨。 七伤:
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太饱伤脾,太饱会增加脾的运化,日常生活应该很注意。
大怒气逆伤肝,大怒会伤害肝。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房劳过度房事过多就会伤肾。久坐湿地就是不活动的意思。久坐办公室,伸伸懒腰也好,两臂往上举的时候,抻拉的是胆经,正好是生发之机。拍胆经,从环跳穴下来,然后上面也抬一抬,把上面也拉开。早睡觉,拍胆经,拨心包经,几种方法放在一起,对人健康很有益。即使一个动作,只要坚持天天练,久而久之会有作用。
过食冷饮伤肺,太多喝冷饮,伤肺,还伤胃。有些小孩天天喝冷饮,痤疮不明显,是他的(阳明)燥火已经生不上来了。
忧愁思虑伤心,过分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在穿衣服方面不知调试,就会把形体伤了。
恐惧不节伤志,这样就会把肾,就是把志气也会伤了。成天到晚害怕,胆小害怕,然后不知道节制,这样就伤了志。
和大多数中医学子一样,初学内经时我也觉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涩难懂,理论性太强,不能直接指导临床,自然学习兴趣就渐减。然而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科学习的深入,并跟过中医门诊,特别是上次参加内经培训后,我对内经有了些许思考与感悟,现总结如下。
1 结合内经理解方剂方义
按学校安排,我们是先学的方剂后学的内经,所以有不少方剂运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学了内经后再倒回去看方剂,便豁然开朗。比如治疗阳证痈疡的仙方活命饮,用白芷、乳没等辛温药行气活血,初学时我实在无法理解,后来联想到《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我才明白,痤疮痈疡形成的病因病机是,风湿热等邪气郁阻气血。所以即使是热证痤疮痈疡,治疗也应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行气活血,开宣腠理。推而广之,这种治法也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于有气血郁阻这一关键病机的其他病症,如各种皮肤病,糖尿病。又如治疗气阴两虚消渴的玉液汤,传统中医对消渴的辨证大多难逃阴虚燥热的桎梏,然而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张锡纯制此方,是基于他将消渴辨为肺脾肾气阴两伤证。肾气阴两虚好理解,但肺脾气阴虚致消渴我实在无法理解。学了《素问·经脉别论》,读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一段后,我才明白,脾主升清,则水谷精微上达于肺,肺主宣发,输布津液于周身。若脾虚不能升清,肺虚不能布津,肾虚不能固精,加之阴津亏损,虚热内生,则成消渴。
2 结合内经理解脾胃病的一些症状
临床上脾胃病患者出现的症状种类繁多,错综复杂,不结合内经理解,很难明白都是脾胃功能异常所致。如手肿,手僵,西医相关检查未见异常,同样结合上文《素问·经脉别论》这一段理解,此类水液代谢紊乱的症状,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又如头面,胸胁,双手,背部等发胀,口腔溃疡,视力下降等可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理解,脾胃失健,水谷失运,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阳明积滞,故出现上述症状。又如夏天四肢发烫,冬天四肢冰冷等不耐寒热的症状,可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个十八日寄治”理解,脾主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即脾对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重要调节作用,故脾虚则不耐寒热。类似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脾胃论治都能得到较好解决。
3 结合内经分析胡天成老师治疗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3.1 肝热生风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风木,主藏血,主筋爪;故一旦肝经热盛则易煎熬阴液,使筋脉失于濡养,肝热生风。且胡老多年观察发现三分之二的抽动症患儿都有眼周发黑发青,这也和肝开窍于目,在色为青吻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抽动症以肢体动摇不定为主要表现,故辨为风证。
治疗上,抽动较剧者,都应在各证型主方的基础上加用全蝎、蜈蚣以加强熄风止痉之效。《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祛风”;《本草纲目》言蜈蚣治“小儿惊痫抽搐”。这组虫类药对为血肉有情之品,平肝熄风之力极强,胡老最喜用,且剂量较大,服用时间较长。《素问·六元证纪大论》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大胆使用药性峻猛的药物以疗痼疾,不必过分惧怕其现代药理学中的毒副作用。
3.2 脾胃积热证
此型在肢体抽动的基础上兼见吐舌、夜睡磨牙、口疮、口臭、消谷善饥、舌红脉数等症状。方用泻黄散加减,是方清泻与升发并用,以泻脾胃伏火,同时兼顾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用药无苦寒败胃之弊。脾主四肢,主肌肉,故肢体肌肉抽动的病症可从脾入手治疗。《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在脾胃病的治疗上可理解为:实证多从阳明而泻,虚证多从太阴而补”,故脾胃积热型的抽动症选用以石膏、栀子为主药的泻黄散泄胃热而治脾热。
3.3 风热夹湿证
凡头面五官动作多,或由外感加重病情,舌尖红,苔腻,脉浮者,可辨为此证。《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易兼夹它邪致病。风为阳邪,易于化热。故此,该证病因以风热夹湿为主,治以银翘马勃散加减化裁。以喉咙发异声及怪叫为主,似咳非咳,频繁清嗓子者合用四七汤。四七汤以半夏、厚朴、茯苓、苏叶四药为主药,再配以生姜,善治七情气郁所致痰气互结于咽喉的病症,故得名。方中之药多入脾胃经,考其用药目的即通过脾胃之气的调畅,使肝气得疏。《素问·禁刺论》道:“脾胃之使,胃为之市”,可阐发为脾胃对人体五脏之气起转输斡旋作用,故肝失疏泄的病症,可通过治疗脾胃而获效。
内经虽然博大精深,理意深奥,但毕竟也是来自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升华概括,所以只要细心研读,多联系临床思考,就会发现她会在我们面对复杂病症,正愁无从下手之时,为我们提供辨证思路,带来些许启发,难题也就迎刃而解。本文中对于内经的理解仅是个人之见,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此文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作为一个中医学子,学习内经是一辈子都不能间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