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金缨格言联璧名句 正文

金缨格言联璧名句

时间:2025-05-05 02:30:39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格言联璧》

2、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韩婴

3、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徵

5、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爱因斯坦

6、见善明,在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林通

7、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

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格言联璧》

9、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吕坤

10、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雨果

11、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孟郊

12、上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刘向

13、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1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广贤文》

15、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16、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高尔基

17、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18、毁人者失其直,誉人者失其实,近于乡原之人哉?——皮日休

19、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金缨

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原

2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22、但改吾过,毋议人非。——陈确

23、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张廷玉

24、知耻近乎勇。——孔子

25、有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金缨

26、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张居正

27、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乔治·桑

28、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麽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贝弗里奇

29、心轻万事如鸿毛。——李欣

30、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莱辛

31、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于谦

32、人谁无过,当容其改。——《新唐书》

33、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张履祥

34、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爱尔维修

35、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36、不要为回忆把自己弄成衰弱的东西。一切空洞美好的回忆都是有毒的。——沈从文

37、草木秋死,松柏独在。——刘向

38、心术以光明笃志为第一;容貌以老成正大为第一。——黄协埙

3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4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41、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符

42、好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陆贾

43、居心要宽,持身要严。——申居郧

44、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

45、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刘向

46、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

47、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拉美特利

48、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克罗齐

49、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格言联璧》

50、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

51、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帕斯捷尔纳克

5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53、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歌德

54、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参

55、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56、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

57、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列宁

58、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刘向

59、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冯梦龙

60、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格言联璧》

6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

62、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宋玉

63、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64、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金缨

65、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

66、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门捷列夫

67、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布莱希特

68、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69、天下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这里还须理会,有无限妙处。——吕坤

70、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冯梦龙

71、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赫尔

72、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73、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戳无辜。——陈寿

74、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人,离一温厚不得。——吕坤

75、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正。——《尚书》

76、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礼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韩婴

77、真理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莱辛

78、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无门关》

79、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80、我们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获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桑塔耶纳

81、守口如瓶,防意如诚;宁可负我,切莫负人。——《增广贤文》

82、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宽量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林逋

83、人死刚骨,安身不牢。——施耐庵

84、太刚则折,太柔则卷。——《淮南子》

85、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布莱克

86、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东方朔

87、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李贽

88、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增广贤文》

89、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荀子

90、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列宁

91、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博克

9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93、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

94、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95、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96、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柳宗元

97、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胡居仁

98、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99、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赫尔岑

100、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101、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证的。——约里奥·居里

102、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10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104、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

10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诫其意。——《大学》

106、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格言联璧》

107、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刘向

108、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吕氏春秋》

10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格言联璧》

110、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潘序伦

正像瘟疫一样,智慧的外表和愚鲁的神情都是会互相传染的',所以人们必须留心他的伴侣。

——(英)莎士比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

——(美)爱因斯坦

平日若无真义气,临时休说死生交。

——[明]施耐庵《水浒传》

宁为凤队鸦,勿作鸡群鹤。

——《清诗铎》梁绍壬《论交》

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宋]陈与义《八音歌》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晋]陶渊明《拟古九首》

对渊博友,如读畏书;对凤雅友,如读名人诗;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

——[清]邹弢《三借庐笔谈》

出门择交友,防慎畏薰莸。

——《全唐诗外编》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市交莫浪交,中路难固结。

——《清诗铎》顾图河《息交》

兄弟敦相睦,朋友笃信诚。

——[唐]陈子昂《

主人和奴仆之间不可能有友谊。

——(罗马)库尔齐

交友应学人长,处事当克己短。交不信,非吾友也。

——[汉]刘向《说苑》

交游之间,最宜审择。太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非者,损友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交际》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交亲可不比,言辩而不辞。

——《荀子?不苟篇》

交朋友必择胜己者,讲贯切磋,益也。追随游玩,损也。

——《西畴老人常言?讲学》

交友者,识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

——[清]魏禧《日录里言》

交心如到老,会面未为迟。

——《全唐诗》李频《关东逢薛能》

交不忠兮怨长。

——[战国]屈原《九歌?云中君》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唐]李白《别韦少府》

交一个读破万卷书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端人。

——[清]金缨《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