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安卓苹果教育格言 正文

安卓苹果教育格言

时间:2025-05-07 05:26:05

每次孩子们自主游戏时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是孩子最自由、自主,身心最“解放”的时候,也是我观察、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

那天自主游戏快结束时,我来到美工区,那里有五六个孩子在画画。看到我的到来,其他几个孩子都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画递给我看,只有馨馨把自己的画翻了个面,轻轻地盖在桌上,两只胳膊放在画纸上,小脑袋斜趴在画纸上,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馨馨平时比较内向,不太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看到她这副样子,我想她一定有心事。我赶忙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能让我看看你的画吗?”她轻轻地把她的画翻过来,我一看,她画了一个苹果,整个苹果就是一张脸,苹果的嘴巴张得很大,眼睛下面挂着两颗大大的泪珠。我一边摸着那个流泪的“苹果”一边问她:“馨馨,你为什么画了一个哭泣的大苹果呀?”“因为大苹果不开心了。”“哦,大苹果为什么不开心,能跟老师说说吗?”她迟疑了一下,终于轻声地说道:“因为老师不喜欢我画的画。”这时,我才想起昨天下午离园时的一幕。当时我正与几个家长聊孩子的情况,馨馨拿了一幅画来找我:“老师,这是我画的画。”由于忙着与家长交流,我随口说道:“嗯,画得不错。”便继续与家长交流。殊不知,我的`“敷衍”伤害了孩子。

想到这里,我蹲下来搂住她的肩膀说:“对不起!老师昨天下午有点忙,所以没仔细看你的画,以后不会了。原谅老师,好吗?”

每个班级往往都有一些孩子比较内向,他们不太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关注孩子,重视与孩子的个别交流,如通过分析绘画作品、追问等,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

案例:

某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学切苹果。老师还当堂做示范:将苹果正放,刀从苹果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把切开的苹果给小朋友们看——白色的肉,柴红色的籽。一位小朋友回家操作时,忘记了老师教的方法,他将苹果拦腰一刀切开,拿起来一看,却意外地发现:苹果里面有一个极规则的五角星形。这就是著名的“切错苹果的故事”。

分析:

前几天,我在某杂志上看到“切错苹果的故事”,从这小小的故事中,让我想到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出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解放学生,使学生自由和创造,也可以束傅学生,扼杀学生的自由和创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以传播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知识为已任。从编写教材到老师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心理上确立了一种“坚信”和“无疑”。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知识越来越多,问题却越来越少。他们只是在前人已做定论的知识中徘徊,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还谈什么创新和发展呢?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切错苹果的'小朋友,正是因为他的“健忘”,才摆脱了教师方法的束傅,从而发现了苹果核心这种特殊结构。现在我们正大力倡导的创新教育,就是既要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知识技能,又要保留,保护学生的“幼稚”和纯真、鼓励学生自由、独特和富有创造的精神。

第二,看待一个事物,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建立在对思维定势的否定和突破上。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牛顿的时空观”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看法,进而创立了相对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罗巴切夫斯基突破了“欧几何中的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这一思维定势,从而创立了非殴几何,而在罗氏非殴几何中,两条平行线在曲面中是可以相交的。如果说上述小朋友切错苹果纯属偶然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突破常规,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

第三,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冷沅先生曾将中西方的教学方法做过形象的比喻:比如教学生游泳,中国的方法是先花一定的时间讲述游泳的理论知识,并做示范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而西方则是首先将学生往水里一丢,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领悟,然后归纳大家的体会和感受。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模仿能力强,但缺乏创造;而西方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强,但基础不扎实。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折衷主义是取长补短的一种良策。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人类世界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去主动探密,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素质教育讲了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课堂教学“满堂灌”,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后、假期布置大是机械重复的模仿性练习,班会、劳动课和自习课被教师用来上课、考试等。它往往产生一种短期的效应:某些科目增加分数,但大家可曾想到,增加的分值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是得不偿失的。可见,我们的教育教学非变不可了!

午餐前,大家洗完了手,正在念儿歌。“老师,琪琪手上有东西,她没洗手。”斌斌大声叫了起来。我走到琪琪身边,见她的小手紧握着,“你能让我看一下是什么东西吗?”我对琪琪说。她摇摇头。“琪琪,你先把东西给我,我帮你保管,等你洗完手再还给你,好吗?”“好的。”琪琪小心地把手打开。原来是两颗苹果籽。琪琪说:“老师,棒棒手上也有苹果籽,他也没有洗过手。”棒棒听到后也把苹果籽交给了我,然后对我说:“老师,这是刚才吃的苹果里面的种子,我们想把它种下去,变成一棵好大的苹果树,结出好多好多苹果,这样我们就每天可以吃许多苹果了。”原来是这样!何不将此作为开展“种子”这一科学活动的契机呢?想到这里,我便对孩子们说道:“吃完饭后,我们一起去用花盆装土,把苹果籽种下去。”“好!”大家都欢呼起来。

午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厨房后面的空地上去挖土。他们有的挖土,有的把土装进花盆,互相合作进行着。不一会儿,大家把三个花盆装满泥土,一起抬回活动室,并以小组为单位,把苹果籽种到了花盆里。

此后,孩子们每天给苹果籽浇水、哂太阳,期待苹果籽早日发芽。眼看着要放寒假了,三个小组就商量好将花盆带回家,以周为单位轮流照顾。

开学了,按照约定,各个组都将假期前种下苹果籽的花盆带回幼儿园。三只花盆被排放到了前面的大桌子上,大家发现苹果籽竟然都没有发芽。我请孩子们讲讲自己是怎么管理的`。孩子们说出了晒太阳、浇水、浇牛奶、放在空调房等做法。那苹果籽为什么还是没有发芽呢?婷婷说:“苹果籽开始是有一点点发芽了,可是后来冻死了。”佳佳说是因为每天浇水次数太多,苹果籽淹死了。听听说是因为阳光照射得太少。最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天太冷时,苹果籽不会发芽,或只发出一点点芽便被冻死;水浇得太多或太少,苹果籽不会发芽;没有阳光的充分照射,苹果籽不会发芽。大家还认为不能在冬天种下种子。于是大家决定等到春天再种苹果籽。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想法,让孩子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增长智慧,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虽然,让苹果籽发芽与实现种植苹果树的愿望还相距甚远,但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盼,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而这正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