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袁可立《海市诗》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文言文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 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 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 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1)【答案】D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A项,“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 太祖 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该题干中, A项考核“人的称谓”,B项、D项考核“古代职官”。 C项考核“文史典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 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 ,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5 分)
②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5 分)
【答案】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徇”“为……所”“嗾”“鼓噪”各1分,句意1分。) ②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造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后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回乡。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当时修撰《神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董其昌广泛搜集征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他仿效史书论赞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书编成后,上表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奖,命交给史馆备用。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务,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董其昌遇事则远远躲开,过了一年即请假回乡。崇祯四年,起用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务。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准予退休。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
董其昌天资过人,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当初,华亭地方的人物,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使莫如忠及其儿子莫是龙,都以擅长书法著称。董其昌后起,超越各家。他起初学习米芾,后自成一体,名闻外国。他的绘画,汇集宋、元各家的长处,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形成潇洒生动的画风,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四面八方的金石刻词,如果能得到他的撰文和书丹,被认为是“二绝”。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他又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家得到他有关的片言只字,都十分重视。他生性平和,平易近人,精通佛理,谈吐高雅,整日无一句世俗语。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同时以书法著名的人,有临邑的邢侗、顺天的米万钟、晋江的张瑞图,当时人称之为邢、张、米、董,又称之为南董、北米,但其他三人,成就远不及董其昌。
一、董其昌与书画鉴赏
一些国外研究者在分析了他对宋朝部分作品的赏鉴后,总结得出他是十分随性的人,所以他为书画做出的评价属于粗犷的范畴。成功书画作品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其存在于历史中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附于鉴赏者的个人癖好或者艺术造诣。而董先生似乎对其不以为然,并且固执的认为只要识别出书画的真伪,就完成了所谓的鉴赏工作。可以说,他的鉴赏能力是自私的,失去内在意义的,并且将自己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历史之上。
二、董其昌别具韵味的题跋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题跋的意思:在古代,人们将写在书画、书籍或者碑帖前面的文字称为题,而后面的则就称为跋。题跋主要是一些鉴赏家品评艺术作品后的评价和记事。董其昌在题跋方面的成就来源于其对书法的研究。董其昌在书法的外形和内在精神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1董其昌作品风格形成的最初阶段
董其昌其实是十分有目标的人,他对于书画的学习并不是因为爱好,而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临摹的第一部作品名为《多宝塔碑》,即颜真卿的代表作品。后来,他慢慢钟情于唐书,所以细心研究虞世南的风格,而独属于他的董氏楷书在这时也初见端倪;随后,其又觉得唐书似乎比魏晋稍逊一筹,所以历时三年临摹《黄庭经》和《宣誓表》等,终于练得一手好书法并且毫不逊色于古人。而在公元1579年发生了一件几乎让他不再想拿笔写字的事情。这年秋天,为了参加科试,日夜兼程来到了金陵,在那里亲眼观摩到了右军的《官奴贴》,如此杰出的古人真迹令其自叹不如。此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且停止铭刻拓本。从公元1580年开始,他重新进入学习楷书的阶段,并且再次效仿宋人,并将米芾视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董其昌在这个阶段的楷书已经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字体方正有力。但因见识不足,艺术风格还比较飘逸轻狂,对于书法艺术的领悟还不算彻底,过分追求作品中的精湛笔法,字里行间充斥着年少轻狂的气息;加之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见古人真迹有限,所以临摹颜氏等人的作品时略显轻飘,抓不住书艺的精髓。只能说他的初期作品有形而无神,漂亮却无气势,属于世间俗物。
2董其昌作品造诣的提升阶段
直到公元160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钻研,他又重拾信心,并且再次肯定了自己在楷书上面的造诣。这时他的楷书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可谓是直逼古人。自此以后的20年,他并不热心于政治事业,而是修身养性,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书画的创作和学习上面。这段时间,他在书画方面的成绩可谓是突飞猛进。很多学者都认为,公元1621年是董其昌艺术生涯的顶峰时期,对于文学和书画上面的造诣可谓是越老越成熟。这时他的书艺已经独成一家,集娟秀优雅、浑然天成、飘逸自然为一体。对于自己的书艺成就,董其昌最满意的就是小楷,他在小楷上面的造诣已经慢慢脱离米芾的风格,向王献之风格的演变。这时他觉得融合百家风华于一身也是不错的境界。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见闻的增长,董其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年少轻狂,而是变得谦逊和善。所以,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清逸古雅,风韵独具”。董其昌在这个阶段创作的书法,以淡墨成字,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因素,使字体不但显得立体多变,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审美感。此时的他,即注重笔法的运用,又注重自身气质的修养。所以,书画间充满稳重而不失风雅的感觉,落笔处落落大方,收笔时游刃有余。书法造诣已经所有成,但作品中却满是谦虚谨慎的情怀。
3董其昌作品风格的最终形成
在研究了多家书法大师的风格以后,他慢慢领悟到了笔法的真谛。而回过头品味自己的学习之路,比较各家的笔法风格,他认为颜真卿才是领悟笔法精髓的第一人。在董其昌人近暮年的时候,他的小楷力度强劲,刚柔并存。董其昌的风格十分独特,但却不乏创新的韵味,颜氏书法也因此得名。董其昌的书法风格较为独特,他在进行题跋的时候挥笔洒脱,笔墨之间的感觉仿佛在画画一般。所以,他笔下的汉字已经渐渐脱离原本的自然风貌,重新获得一种超现实的审美感。这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他以书代画,用文字的精神传递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同时渗透了无尽的人生哲理。他在鉴赏书画作品时,通常比较注重绘画作品的轮廓线条,在他的审美观中,只有充满书法味道的线条才能成就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另外,他还十分注重绘画作品当中的趣味性,这就要上升到书画艺术的精神层面了。书法领悟能力超群的人,在下笔创作时通常会将自身的灵气注入笔锋之间,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就是其人格精神的展示。董其昌十分看重书画艺术中的内在品质,所以潜心研究古人的真迹,在其中寻求圣贤者的人生乐“趣”。所以无论是他的书法作品还是山水画乃至题跋都多了几分情趣在内,而许多成功的书法家恰好就忽略了这一点,所以董其昌便成为这片空地的“开荒者”。分析董其昌的字体,其在50岁以前形体细长,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近,通篇紧密工整;随着阅历的增加,已经自身的修养,字体变得开阔,并且愈见沉稳。他的笔风,从少年时张扬,到中年时的收敛,再到晚年时的稳重大气。尤其是在年过六旬以后,他的楷书由原来的方正挺直变成了随意并且倾斜,这样的风格已经脱离了原本临摹时的古板,变得洒脱自然,浑然天成。这时文字间的距离稀疏,虽然气势雄厚,但却不失平易近人之感。期间,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再与其他文人墨客的进行比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闲散风格。可以说,董先生在书法题跋上的修养已经嫣然成为其一生的事业,到晚年的时候他才对自己的成绩表示满意。他的楷书已经跨越了之前临摹的阶段,并且脱离开以往书艺风格的束缚,不但具有飘逸风格,而且字里行间之间透着一股宽松之气,行书流畅、舒展。下面我们将从其写的题跋中分析他的笔风。例如,他的《行楷书〈万岁通天帖卷〉》,其楷书的风格颇有颜氏的感觉,文字在行云流水间偶尔会有颤抖留下的痕迹,整篇题跋略带歪斜之态,嫣然一副董氏书艺;单看字体,其下笔都十分有利,所以显得既沉稳又有气魄;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得当,没有拥堵的感觉,充满了飘逸的气息。通过上面的介绍得之,董其昌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是从颜氏开始的,其中曾以多位书法家为学习榜样,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领悟到书艺的精髓,最后又重新钻研颜真卿的墨宝。所以,即使在晚年的时候成就了属于自己的小楷,但仍然秉承了一定程度的颜氏风格,其影响可谓深远。另外,对于书艺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整体形态上面,而是深入到其中的精髓,也就是精神层面,没有注入书写者精神的文字就失去了其内在价值。董其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就表明他的确拥有过人的智慧,而从其品鉴作品的态度上看,他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放荡不羁的人,所以他笔下的文字也十分洒脱。
三、董其昌书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他是一名集书画家、鉴赏家、理论家、收藏家为一身的成功文人画家。而他在书画、题跋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对八大山人、明朝“四王”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那个时代书画艺术的“顶梁支柱”。董先生是一位全面发展型的人物,他在绘画、书法上面的造诣极高,并且对古人的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依附于书画存在的理论和精神。首先,就是他提出来的以禅喻画,继而有了著名的“南北宗”理论。“南北宗”得自于“南顿北渐”。董其昌认为,古人进行绘画和书法创作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一种“自我娱乐”的效果,也就是说艺术创作者从事的文艺行为应该是轻松的,就像是参加某种娱乐活动,这样才能释放身心而有所收获。那么,形如“北宗”一般的人物,他们刻意的追求书画技术上面的精湛,只知道没有节制的苦练,把一项轻松的艺术变得古板乏味,这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趣味,反而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形似而神不似。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后世学子来说简直是当头棒喝,所以董其昌是一位开拓者,他为后人点亮了前进的明灯。
其次,董其昌在艺术精神上的修养颇深,其不但传承了古代先辈们在山水画上的长处,而且总结出其中的精髓。他将山水画中独特风格分为三大元素,即笔、形、境。他指出一幅杰出的山水画就是其三大元素相互作用的“果实”。随后,他将笔、形、境设定为一种专属于绘画艺术的代表符号,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形与神兼备的作品,而且做到了新颖独特、别具匠心。所谓的“笔”表面上是指笔墨和画中的表现方式,其图像符号的存在价值则为书法性、趣味性和节奏感;“形”就是图像或文字的外在形态,映射到图像符号上则表现为一种说明性的语言“代码”“;境”是董其昌最为看重的一点,即绘画作品的精神含义和思想境界,可能是因为他委身于政治斗争中,所以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倡导平淡天真的意念。他总结出来的这三大元素被八大、四王等人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以至于这种绘画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董其昌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注重以理论为基础。所以他的书画、题跋在外形上炉火纯青,在内涵上丰富多彩,以至于他的个人风格成为明朝书画家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后世书画家将董其昌尊敬的奉为“南宗”正脉的一位宗师,可见其影响之深。
四、结语
我们知道赵孟頫的书法秀气妩媚,而吴兴的书法表现形式则较为淡雅,董其昌的书法虽然自成一家,但是均起源于赵、吴两家,然而又在不断的钻研中超越了这两家。董其昌的书法看上去非常豪放、放荡不羁,而且节奏相当轻快,似乎心中所有的不快都诉诸于笔尖,一口气释放了出来,气势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即便有很多人质疑他及他的作品,但是其存在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