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1、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4、知而好问者圣倾,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24、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9、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30、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3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
4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2、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4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4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5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5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5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6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6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6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5、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6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6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 天下为公。(孙中山)
2、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诗》)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1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9、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释: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2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21、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2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土地者,民之本也。
【释义】土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善为国君,使民无论而农益勤。
【释义】善于治国的君主,要使百姓不存二心而致力于农业。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源也。
【释义】老百姓的农耕与纺织受到伤害,就会令天下人受饥寒之苦。
谷贱伤农。
【释义】粮价太贱就会伤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其积极性。
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
【释义】安定民心的方法是使财货丰足,要丰足财富就要努力发展农业,节省开支。
朕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朕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释义】我每逢穿衣吃饭,都会念及耕织的农民和织女的艰辛。
求人安者,莫过于足食;求国富者,莫先于急耕。
【释义】想要人民安定,没有比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想要国家富强,没有比耕种更要紧的。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多。
【释义】否定了一件好事,更多的好事就无法涌现出来;奖赏了一种恶行,许多坏事也就跟着出现。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释义】作为上级,若能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释义】国家一定要有文有武,政治一定要有赏有罚。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释义】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得比百金分量还重。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释义】得到奖赏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不畏惧退缩。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人民是天下之根本,只有民心安定了,国家才能安稳,才能富强。
下民易虐待,上天难欺。
【释义】老百姓容易被欺压虐待,但老天爷是你们欺骗不了的啊。
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
【释义】不要赏赐没有功劳的人,不要惩罚没有罪过的人。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释义】礼不适用于百姓,刑不适用于大夫。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释义】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都会好起来。
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
【释义】不因为是自己亲近的就给予重赏;也不因为与自己疏远就忘掉给人恩惠。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释义】做臣子的,把百姓富裕快乐作为功劳,把使百姓贫穷痛苦视为罪责。说明当官者当为民着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只有这样,才会成为真正受人民拥戴的父母官。
不有严刑,诛赏安置?
【释义】如果没有严厉的刑律,惩罚、奖赏怎么设置呢?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释义】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释义】不提拔没有功劳的官吏,不奖赏不会善战的将士。
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释义】要使法令行得通,必须要有刑律和罚则作为后盾;要使奖赏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必须从政治上讲清道理。
祿当其功,则有劳者劝,无劳者幕。
【释义】让有功劳的人享受应得的俸祿,就会使他们受到勉励,使没有功绩的人羨恭。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释义】英明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
农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释义】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农人不饥,而天下肥,要妇不寒,而天下安。
【释义】农民不会挨饿,国家就富裕;蚕妇不受寒,国家就安定。
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
【释义】温饱的时候,要想到采桑的艰难,耕作的辛苦。
汝知稼福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释义】汝:你。稼福:泛指农业劳动。斯:这。你知道种田的艰难,就能常有饭吃了。
古之强兵者……未有不从农事起者。
【释义】强兵,强大的军队。农事,农业。起,做起。说明要建立强大的军队不能离开农业。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
【释义】立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
地者,万物之本原。
【释义】土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释义】贵,物价上涨。极,达到顶点。贱,物价下跌。物价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跌到极点就会上涨。
富者,人之惰性,所不学而倶欲知也。
【释义】富有是人与生倶来的`性情,不用学就知道了的。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
【释义】本,农业。末,农业以外的工商等业。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注重开辟财源,沟通有无。
贱即买,贵则卖。
【释义】商人不贩运没用的货物,工匠不做没用的器具。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释义】农,农民。商,商人。本,农业。末,农业以外的工商等业。农民和商人之间的交易,可以促进农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
世有乱人而无乱法。
【释义】一个国家难免会出现乱人,但法度不能乱,法度一乱,国家就要失败。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释义】国乱由于君乱,法治由于人治。
释法术而心治,免不能正一国。
【释义】抛弃法制而凭个人所好,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释义】与其杀害无罪的人,宁可自己承受不守成规定法之罪。
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
【释义】虽然大权在手,也不能滥杀无辜。
罪止一身,家属不问。
【释义】一个人犯了罪,只能处罚其本人,不能株连其家属。
水注者鱼浮,令哥者民乱。
【释义】水浊则鱼要上浮吸气,政令繁苛则民无法承受。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释义】以战争消灭战争,是成为强大帝王的政治准则。
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释义】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因而能得到天下,这样的事一概不为。
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释义】军队不进攻没有罪过的城市,不杀没有罪过的人。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释义】英明的帝王用兵,并非他好战,而是为了诛杀残暴,讨伐叛乱。
兵不妄动,师必有名。
【释义】军队不能轻举妄动,出兵必须有正当的理由。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释义】只靠武力必定失败,只靠文治必定灭亡。
天下虽兴,好战必亡。
【释义】国家虽然兴旺,如果喜欢打仗必然招致灭亡。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释义】安邦定国的方法是强兵足食。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释义】国家的重大事务,没有什么比事先有戒备更重要了。
兵无强弱,强弱在将。
【释义】军队本身无强弱之分,其强弱完全取决于将帅。
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
【释义】连城璧,价值连城的璧玉。此言比喻将才之可贵。
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
【释义】作战时将帅能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士兵就没有不勇敢的。
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释义】将帅作战时能带头杀敌,就无坚不摧。
为将之道,智勇兼贵全。
【释义】将帅既要有智慧,又要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