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名老中医格言警句 正文

名老中医格言警句

时间:2025-05-11 07:42:14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说起读书,很多人觉得苦,加之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些格言警句的暗示,更使有些人从内心害怕读书,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

事实现在读书也够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升学

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应是伴随一生的习惯,现在从小学到高中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到大学放羊式的自我管理教育,一旦走向社会,丧失了学习的紧迫感和推动力,除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学习外,读书屈指可数,这多少和“读伤了”而产生逆反心理不无关系。

自己读书没能跟上节奏,输在了起跑线上,小学中学没读多少书,没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资质愚钝,收入微薄,却一直坚持买书读书,几十年不间歇,尽管无大长进,也算养成自以为不错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藏书不断增多,虽经几次三番折腾,书房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堆满了书。

说起折腾,其实是最艰难的时候,书给了我转机,给了我希望。1995年,企业人员在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大量下岗推向社会,我一夜之间成为下岗职工,吃饭都成了问题。记得一天,上小学的儿子过生日,我们买了一个极小的蛋糕准备庆生,谁知儿子放学喜气洋洋地带回来七八个同学,要分享生日蛋糕,妻子留着泪将蛋糕分给孩子们。那一刻,我下决心要干点事改善生活,最起码解决温饱,决不能怨天尤人,坐以待毙。

想来想去,一无本金,二无技术,看着堆了一屋子的书,不行就卖书!

在父母和姐姐那里借了点周转资金,把家里的书整个搬进了书店,一个叫“秦文书店”的小店开张了。记得那时,卖自己藏书就像送走出阁的女儿一样依依不舍,但又为有人能看中自己的书而自豪,其中有一本80年代初上中学时买的《她们的抒情诗》,是当代女作家的

在书店一有空闲就看书,文史哲金融地产等什么都读,大多不求甚解,也不费心思考,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只图有乐,打发时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自己离开了图书行业,书店里没卖完的书送的送,分的分,实在处理不掉,就跟我回家继续与我为伴。至今书架上还有三十年前自己买的书,有时候翻翻,没读几行字,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些,像最困难时陪伴我的亲友一样,无论升降沉浮,落魄贫穷,几十年来不离不弃。

随着买书越来越多,有时没时间读,买的新书连塑封都没打开就在书架搁着,还是看见好书或以为是好书总忍不住要买回来,图书越积越多,读书时间却越来越少,直到这两年有些空闲,才抓紧补课,翻开早已属我,却倍受冷落、无暇宠幸的宝贝。

说起不怕见笑,即使读,也不太认真,不会每书必做笔记,写感想,只是图乐,图休闲放松,就像很多人说我:你这是个好习惯,我说无所谓好不好,就和抽烟喝酒搓麻跳舞一样,对自己来说,只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毫无高大上的'自我感觉。

我知道自己的做法得不到专家学者的认同,更有可能对希望借助苦读而出人头地的莘莘学子产生负面影响,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喜欢读书的普通人,如果想向专业领域发展一定要吃透挖深,不能学我,但同样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庆幸的是,几十年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的读书,多少给自己笨拙的大脑留了一些知识的痕迹,依然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虽说读书不求甚解,但对选书,我是近乎苛刻的,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有些作家的作品,见一本买一本,出全集买全集,有些作家,即使获得国际大奖,声誉如日中天,说来惭愧,至今一本未读,更谈不上买。如今书架上除了金融地产,古建民居,企管营销,酒店餐饮之类的业务书,鲁迅,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南怀瑾,贾平凹,王小波全集,周国平,林清玄,汪曾祺的作品,歌德,普希金,雪莱,拜伦,裴多菲,朗费罗的诗集,蒙田,培根,尼采,伍尔芙等人的随笔,帕拉图,叔本华,黑格尔,苏格拉底的哲学及其他中外经典名著等都是自己所爱,最近又开始收集梁晓声和张炜的作品,他们作品在30年前就读过,曾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读到新作仍能给我新的启发和动力。总之,我读之书,要么真正自己喜欢,要么是经过历史沉淀,大浪淘沙的中外名著,名篇。

这两年,电子书大行其道,自己有时也看,但总觉得没有纸质书的书香气,不能随时折折画画,网络信息及机场码头鸡汤类作品,还有一些叫人如何攀缘权势,如何奢侈沦落,如何屈膝于庸俗的厚黑理论,这些烂书垃圾,根本不读,都是老中医,用不着你给开药方。

转来转去,还是捧起精心挑选的纸质书,静下心来,陶醉于书香之中,乐此不疲。

也许期望值太低,正因为低,所以快乐,正因为低,所以坚持,也算一种没有功利性,只图享乐,不求上进的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