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成语典故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卧薪尝胆造句
1、为了扭转劣势,他带领全体员工力拚业绩,真是卧薪尝胆,艰苦备尝啊!
2、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3、在补习班拚重考时,老师说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才会成功。
4、只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就算身处逆境,也有成功的希望。
5、一时失败何足畏,若有卧薪尝胆的壮志,一定能反败为胜。
6、当年X是公司一名大有作为的青年员工,后来在工作中不慎出了一次大差错,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但他不灰心,不气馁,卧薪尝胆,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懈奋斗,终于取访了事业成功,为单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7、因为去年班集体
8、为了一雪前耻,且让我们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以图东山再起。
9、那天我们去了绍兴博物馆,认识了许多古代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我看见了越王剑的仿品但能以假乱真,我还看见了越王卧薪尝胆的雕像。
10、在报仇雪耻前,我决定先过卧薪尝胆的生活。
11、句践在回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复兴了越国。
12、越王勾践打战失败了,他忍辱负重,天天卧薪尝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13、高三,是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机遇,是“拒绝诱惑,卧薪尝胆”的定力;高三,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永不言败的豪情壮志,是“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淡定与执着;高三,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千山踏遍,回眸一笑的胜利喜悦,是“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万水淌过,苦尽笆来的成功彼岸!
卧薪尝胆格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鲁迅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人类要在中生存,便要。---孙中山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李大钊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你热爱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的材料。----富兰克林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列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中国谚语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欲速则不达。------《论语》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不远之日。-----拿破仑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松下幸之助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富裕并不带来文明,而文明产生。------比彻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托尔斯泰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
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是清洁空气,二是澄清饮水,三是流通沟渠,四是扫洒屋宇,五是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曲格平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世上最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苏格拉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谚语
活着又没有的人是可怕的。----契诃夫
没有血气的人苍白,没有理想的人懈怠。----谚语
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尼采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歌德
不论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去寻觅。-----哥尔斯密
老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幸福。-----塞拉斯
如愿便是幸福,便是幸福。----鲁迅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构建师-----培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是生活中的阳光。-----易卜生
世界上没有比更美丽,更会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罗
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真正的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啊!------大仲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的人间。-------歌词
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谚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无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拉斯金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英国谚语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谚语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老舍
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王通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孟子
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陈祖芬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知识是引导人们看到光明和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
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雨果
明日之帝国将是智力之帝国。-----求吉尔
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高尔基
无知是迷信之母。----巴尔扎克
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当的。------培根
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书是世界宝贵,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路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民不信不立。-------孔子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格林西安
爱是美德的种子。----但丁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雨果
希望是半个,淡漠是半个死亡。----纪伯伦
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会打开。----塞万提斯
世界上没有比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一、暗中作梗
暗中作梗,是汉语词汇,拼音是 àn zhōng zuò gěng,是指暗自从中阻挠、破坏。
词 目 暗中作梗
常 用 常用成语,
年 代 近代成语,
结 构 偏正式成语,
词 性 贬义成语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反义词 明打明敲
英 文 create difficulties in secret
典 故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贤大夫,早知成邑本届田赋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争权,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调查。"
二、背地厮说
bèi dì sī shuō
对面厮啜,背地厮说。 宋·庄绰《鸡肋编》
背地里胡说八道。
同韵词
拥雾翻波、蜂房水涡、一波万波、锋芒挫缩、羽觞随波、华朴巧拙、世路风波、以资切磋、打破砂锅、东挪西撮、.....
三、居下讪上
jú xià shàn shàng
成语:居下讪上
【】: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有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示例】:而成帝尚复不语,乃以为~,廷辱保傅,罪死无赦。 ◎《晋书·段灼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四、窥伺效慕
kuī sì xiào mù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窥伺:暗中观察动静;效慕:模仿。背地里偷看并模仿。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分开解释
窥伺 : 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
效慕 : 1.效法;摹仿。
成语解释:窥:从小孔中偷看;伺:探察。偷看观察而仿效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种树郭櫜驼传》:"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成语繁体:窥伺俲慕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五、窃窃偶语
【名称】:窃窃偶语
【拼音】:qiè qiè ǒu yǔ
【解释】:背地里小声说话。
【出处】:《金史·唐括辩传》:"每窃窃偶语,不知议何事。"
【示例】:《金史·唐括辩传》:"每窃窃偶语,不知议何事。"
六、窃窃私议
【发音】 qiè qiè sī yì
【解释】 背地里小声议论。
【出处】 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近义词】窃窃私语
【示例】 宗、胡两人,正在~。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用法】作谓语;用于人小声说话
七、窃窃私语
成语辨析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解释】: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
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窃窃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举例】:1.又故意与行酒侍儿,~,芈氏两次问话,俱失应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2.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树丛里,蝈蝈在窃窃私语。(《昆虫记》--法布尔《绿色蝈蝈》)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用白话文译,后来也形容,两人亲密地靠在一起小声说话。
【造句】:婶婶和阿姨在窃窃私语。
八、窃窃细语
【名称】窃窃细语
【拼音】qiè qiè xì yǔ
【解释】背地里小声说话。
【事例】他们在~,不知道说些什么?
九、窃语私议
【词目】窃语私议
【读音】qiè yǔ sī yì
【释义】私:私下。背地里小声议论。
【出处】三国·魏·嵇康《家诫》:“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
十、调嘴弄舌
成语解释
词目 调嘴弄舌
发音 tiáo zuǐ nòng shé
释义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成语典故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示例 你出去了几时,那杜兴十分放肆,不时进来~,要来欺骗我,没些尊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回)
词语辨析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还可以用之学习的方面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