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新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正文

格言新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时间:2025-05-10 14:17:07

古代格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立,四十见恶,五十相将寻死路。

●爱儿不得爱儿怜,聪明反被聪明误。

●心去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横逆加来,可以情恕。

●贫穷患难,亲戚相顾;婚姻死丧,邻里相助。

●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

●得意不宜再往,凡事当留馀步。

●宁使人讶其不来,勿使人厌其不去。

●有生必有死,孽钱归孽路。

●不怕无来处,只怕多去处。

●务要见景生情,切莫守株待兔。

●丧家亡身,多言占了八分。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变大。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相论逞英雄,家计渐渐退。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一人有庆,兆民永赖。

●富贵家且宽厚,而反忌克,如何能享。

●世微道替,百直曾无一遇。

●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如何不败。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一正压百邪,少见必多怪。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

●视寝兴之早晚,知人家之兴败。

●言忠信,行笃敬。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

●好讼之子,多数终凶;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过则相规,言而言而有信。

●严父教自,义方是训。

●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欲临死而无挂碍,先在生时事事看得清;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是念念守得定。

●识得破,忍不过;说得硬,守不定。

●笑前辙,忘后跌;轻千乘,豆羹竞。

●子有过,父当隐;父有过,子当诤。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唇亡齿必寒,教弛富难保。

●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门内产贤郎,一家活宝。

●一场闲富贵,很很挣来,虽得还是失;百年好光阴,忙忙过去,纵寿亦为夭。

●事事有功,须防一事无终;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但求放心,莫夸利口。

●要学好人,须求好友。

●宁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进步便思退步,著手先图放手。

●则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从;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

●享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灭;培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

●恩里由来生害,得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莫便放手。

●多交费财,少交省用。

●千里送毫毛,礼轻情义重。

●骨肉相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理字不多大,千人抬不动。

●两人自是,不反目稽唇不止, 只温语称他人一句好,便有无限欢欣;只回头认自己一句错,便有无边受用。

●和气致祥,乖气致暴。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福至心灵,祸至心晦。

●受宠若惊,闻过则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飞蛾扑灯甘就火,春蚕作茧自缠身。

●江湖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来如风雨,去如微尘。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莺花犹怕风光老,岂可叫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昨日开花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北氓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

●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

●世事茫茫难预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劝君莫做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何论影外之影;山河大地尚属微尘,而论尘中之尘。

●速效莫求,小利莫争。

●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物极必反,器满则倾。

●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

●大福由命,小福由勤。

●自恨枝无叶,莫说日无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择婿观头角,娶女访幽贞。

●大抵取他根骨好,富贵贫贱非所论。

●无限朱门生恶棍,几多白屋出公卿。

●凌云甲第更新主,胜概名圆非旧人。

●众口难辩,孤掌难鸣。

●当场不战,过后兴兵。

●一肥遮百丑,四两拨千金。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岂能竟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雨露不滋无本草,混财不富命穷人。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简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诗意赏读一

1.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