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可谓字字珠玑,蕴义深刻,早读早获益!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着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儒 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思想的 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论语》。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既有孔 子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十分难能可贵。
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国流传的《鲁论》二十篇、齐国流传的《齐论》二十二篇,以及孝景帝年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墙壁,得到的《古文论语》。但《古论》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散失,现在传诵的《论语》只有《鲁论》二十篇了。
《论 语》的编纂者,历代学者均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例如,班固认为,“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郑玄则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
当代学者 则认为《论语》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孔子的弟子、门人们根据自己所记,不断补充、辑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纂集成书的。最后的定稿者应是曾参的学生,时间 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的战国初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战国与秦汉的大动乱之后,变得支离破碎,亟须重新整理。于是汉儒们便极力注重考据、训诂、疏释等工作,这种汉儒学者特有的风格就是著 名的汉学。
唐代儒者的学风,大体还是因袭汉学,对于章句、训诂、名物等类,更加详证,但对儒学的义理并无特别的创见。宋代以后,有理学家的五大儒者兴起, 自谓直承孔孟以后的心传,大讲心性微妙的义理,这就是宋儒的理学。与汉儒们只讲训诂、疏释的学问,又别有一番面目。
直到明代的儒者,仍然守此藩篱而不变。 明亡以后,儒家学者如顾亭林等,对于“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理学,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坐致亡国的原因,于是提倡回过头来做学问,恢复老路 线。但求平实治学而不重玄谈,仍然注重考据和训诂的学问,这就是清儒的朴学。
由此可知儒家的孔孟学术,虽然经汉、唐、宋、明、清几个时代的变动, 虽治学方法和所走的路线不同,但是尊崇孔孟,不敢离经叛道,则是共同的。
这样就把和蔼可亲的孔老夫子塑造成一个不苟言笑的偶像,把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善言, 变成一本刻板教条的语录。这是在帮孔子的忙还是拆孔子的台,实在难说得很。
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弟子们各据一方,弘扬儒家的学术思想。汉代以后, 儒学大体上分成四类:一是政治的儒学,统治者为了政治的需要,扯大旗做虎皮,孔子变成“大成至圣文宣王”了。
二是学术的儒学,专门搞儒学的学术研究,如汉 学、朴学一类的学院派。三是民间的儒学,私运淑儒家思想的路线,从协调伦理关系入手,来立命、做人,修心、修身。最后是宗教的儒学,把孔子的话当成圣经, 把孔子的偶像供在孔庙里吃冷猪头。
1.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5. 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
6.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8. 人心齐,泰山移。
9.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10.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2.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13.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4.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5.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16.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1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1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
19.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
20.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21.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
22.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2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
24.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25.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26. 昔促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三字经》
2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8.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29.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0.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31.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巴金
32.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33.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子被吃!
34.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35.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36.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37.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38.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9.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40.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41.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42.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4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44.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48. 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9.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50.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