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蒙古族传统格言与生物教学 正文

蒙古族传统格言与生物教学

时间:2025-05-02 07:47:20

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了歌唱、欣赏、音乐知识、乐器演奏、活动与练习等五个部分。一共安排了六课,其中每课都包含了学习歌曲和欣赏两大块内容,其中欣赏的比例比以前有所增加。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大部分爱好音乐,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的活动能力也随之增强。六年级为毕业班,教师应把握音乐的“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快乐,放松紧张的心灵。

三、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总目标: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基本要求: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不好,识谱能力也较弱,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两声部的合唱,对歌曲的声音统一、音准节奏的把握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及时研究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强音乐教育实效性。

三、本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对音乐书上的二声部歌曲不能很好的唱出。这学期需要注重听音、创编练习。欣赏时重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特点,通过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的表现来感受音乐的内容、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达到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的统一。

四、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1)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 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 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 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五、工作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课标,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密切联系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

(6)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 芬芳茉莉

聆听:

茉莉花 (江苏民歌)

茉莉花 (东北民歌)

茉莉花 (河北民歌)

东边升起月亮 (普契尼曲)

演唱:

茉莉花 (杨鸿年改编 张立德缩编)

第二课 悠扬民歌

聆听:

小河淌水

迪克西岛

演唱:

妈妈格桑拉

赶圩归来啊哩哩

第三课 美丽童话

聆听:

魔法师的弟子 (迪卡斯曲)

波斯市场 (凯特尔贝曲)

演唱:

木偶兵进行曲

月亮姐姐快下来

第四课 京腔京韵

聆听:

京剧唱腔联奏

包龙图坐在开封府

演唱: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校园小戏迷

第五课 赞美的心

聆听:

五彩缤纷的大地

黄河颂

演唱:

今天是你的生日

龙的传人

第六课 两岸情深

聆听:

丢丢铜子

阿里山的姑娘

演唱:

半屏山

阿里山的姑娘

第七课 七色光彩

聆听:

木星—欢乐使者

日出 (格罗菲曲)

演唱:

七色光之歌

萤火虫

一、语海畅游

(我知道“和”、“与”都是连词,作用是连接前后连个词语,前后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电灯、留声机都是爱迪生发明的,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2、他小时候记性很好,不到三岁,就能背诵杜甫的《绝句》。人们称赞说:“这小孩多可爱呀!”

四、古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一、汉字真有趣。

嘴对着装满美食容器的,表示“就餐”,有“接近”“靠近”“立刻”的意思,读“即(jí)”。 头背着美食的,表示“吃饱了”,所以有“完”“已经”的意思,读“既(jì)”。

二、读一读,体会带点的词意。

1、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鞋,可结实啦!-----牢固,耐穿。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勇敢,坚强。

2、玉石经过琢磨,变得更加光滑美丽。-----打磨。

米芾认真地琢磨字帖。--------思考。

3、锅里的水沸腾了。--------指水烧到一定温度,热气上升。

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指气氛热烈。

三、友谊格言(扩展)

1、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藏族)

2、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鄂伦春族)

3、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狭窄如同巴掌。(蒙古族)

4、智慧不凭年龄凭心灵,友谊不在一时在平时。(维吾尔族)

5、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是财富。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等到明天。

8、笑声能缝合误会的`伤口。

一、汉字真有趣

“度”“渡”音同形相像,意义用法不一样。

“渡”字多指渡水上,过江过河用渡船。

“度”字多指时间上,假日节日用欢度。

二、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当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虎头蛇尾----虎头硕大,蛇尾细小.比喻做事有始无终,开始声势浩大,后来劲头不足.

鸡犬不宁---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扰乱十分厉害.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住在狭小的地方.比喻见识少的人.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采取多种预备措施躲避祸患,保全自己.

九牛一毛---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羊肠小道---形容狭小弯曲的小路.

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狗急跳墙、

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 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

三、诗歌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意:

在开满鲜花的山岗上,在长着各种树木的林子里,画眉鸟的叫声婉转动听。整天关在笼子里叫唤,不如在树林间自由自在地啼叫。

主要内容:这首诗咏画眉鸟,表现了画眉鸟在自由天地飞翔的欢乐和被囚后的痛苦,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八字词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捉知了,不知道黄雀在后边想吃它.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它们两个都捉住了.比喻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边塞上住着一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这匹马竟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接着老头的儿子因骑马而摔伤腿,又因腿瘸免除兵役身亡,这样多次更替。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了的良马伏处马房,仍想驰骋千里。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体衰,仍充满雄心壮志。

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长江三峡----巫峡 瞿塘峡 西陵峡

一、词语真有趣

鸟兽虫鱼 亭台楼阁 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四君子)

喜怒哀乐 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 酸甜苦辣

风雪雷电 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衣帽鞋袜 斧钺钩叉 妖魔鬼怪 春夏秋冬 锅碗瓢盆 油盐酱醋 吹拉弹唱

(每个词语中四个字分别表示一种食物,而这四种事物是同类的。)楼堂馆所

二、读一读,填一填

忽然 竟然 依然 仍然 不然 显然 当然

1、 夏天还没有到,天气(竟然)热起来了。

2、 花落了一地,(显然)昨夜刮了大风。

3、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4、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不然)村民还会上当受骗。

三、比一比,说一说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1、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我怎么能饶你们呢?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我不能饶你们。

(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西门豹不会饶恕骗钱害人的巫婆 和地方官绅。感情更加强烈。)

2、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不会使人感动。”

(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不会感人的。感情更加强烈。)

四、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节送别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自己孤独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表示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意思:秋冬时节,冷遇洒满江面的夜晚,使人来到润州。天亮的时候,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境况,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聆听歌曲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视唱简谱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我用合唱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练习 ,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视唱歌谱,为了能唱准旋律,我特意用音节韵律操来练习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解读歌词, 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模唱歌曲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三)课堂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结尾用视频、分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赏,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及同仁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