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勤学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读书贵精不贵多。——书摘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6、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8、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16、读书百遍义自见。——(南朝)裴松之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1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2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2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张载
2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7、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
28、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29、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33、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叶适
34、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36、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3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9、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4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4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4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49、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5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52、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5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5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7、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5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59、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萧伯纳
6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61、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62、
63、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6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65、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
66、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67、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68、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
6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0、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7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73、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7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75、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学习来修剪。——培根
7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7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78、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陈毅安
79、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80、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爱迪生
8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8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84、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85、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8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8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丘
88、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读对联,辨字音,意在引导学生根据句子表达的不同意思,区别多音字“好”的读音。
2、让学生认识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式,学会用“既、、 又……”造句
3、读背五个科学名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4、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爱科学、学科学、才能在关键时刻用科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
5、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搜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也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对联、名言”的兴趣,并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搜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认识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式,学会用“既、、 又……”造句; 如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确定有意义的主题,个别生的练笔辅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汉字”有着特殊的价值,从古至今汉字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仔细研究起来还很有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汉字的读音和它的词语之间有哪有趣的关系。
二、出示对联,探究问题
1、出示:读对联、辨字音
“好读书 不好读书、好读书 不好读书”
2、这是明-徐渭写的对联,谁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四个“好”的读音不同)
“好”在不同的读音时,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读hǎo时:意思是条件优越,词性:形容词;读hào时:意思是喜欢,词性:动词)
3、再读对联,感受(个别生读)
4、你还想到哪些字也有这样的特点?
多音字:“舍”读shě的意思是:舍去,舍得;读shè时意思是:宿舍,茅舍。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名词。
5、我们会知道,一个字在表示不同的意思时,会有相应不同的读音。
三、教学关联词语
1、生活中我们说话或写作时,会时常用到一些关联词语,你知道哪些关联词语?用它们造一两个句子好吗?
常见的.有“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但 而且 ”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关联词语:“既……又……”
3、读一读下列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个别生读句子)
4、例句中的关联词语“既……又……”可以换成“不但 而且 ”吗?为什么?
5、交流讨论中知道:“既……又……”这个关联词语前后两个部分所表示的意思是一种并列关系,无轻重、先后之分。
6、用“既……又……”这个关联词语试着造几个句子。
四、教学“科学名言”
1、出示例句,个别生读,齐读,多种方式读句子。
2、教学第一个名言:“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还可以把生活的什么比喻成科学的钥匙?
3、小组合作学习其它名言。
4、背诵这些科学名言。
5、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名言?和大家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一、读对联、辨字音“好读书 不好读书、好读书 不好读书”
二、关联词语“既……又……”(并列关系)
三、科学名言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水”与“火”是不相容的。但是,有一个人却能用冰取火,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课题:用冰取火)
二、质疑课题,明确重点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为什么用冰可以取火?这里面有什么奥秘?)
2、带着你的问题,认真读课文,看看你会知道什么?
三、交流探讨,深化理解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这个探险队员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这个办法的?(生命受到威胁,大家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时。)
3、这个年轻的队员能想出“用冰取火”这个挽救大家生命的宝贵办法,关键在于什么?为什么他能想出办法? (平时积累的丰富知识、他坚强的毅力、顽强不屈的精神、面对危险时镇定自若等等)并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4、当大家从死神手中逃出后,在高兴,激动之余,会想些什么?
5、如果这个年轻队员也和其他人一样,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话,结果又会是怎样?
四、扩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给你什么启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什么?怎样解决的?”
3、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发明,我能行”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用冰取火
本来是“水火不容”,却能“用冰取火”
探险队队员 丰富知识 顽强不屈 镇定自若
第三课时
一、话题导入
读了《小树的死因调查报告》一文,我们都深受感动。不仅知道了有关环保和节能的知识,也学会了写调查报告的方法。让我们也组成小组,到社区。学校、村镇进行社会调查,然后也写一篇调查报告。好吗?
二、活动准备的教学
(一)确定调查主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主题,例如:居住区环境状况、社会用字情况、校园午餐情况、花园里的花草长的怎样等。
(二)根据主题,划分小组
1、板书几个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共同关切的主题选择分组(教师应调节人数合理、组员能力均衡的作用,以利用开展调查活动。)
2、确定小组组长,组名,人员任务等方面。
(三)选择调查方法。
1、复习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方法。如问卷、走访、测量等)。
2、根据调查的主题让学生选择可行的方法、同时,安排组员的不同任务。
三、实地调查:
1、成立调查小组,落实调查任务。小组长根据小组每位同学的特点分配任务,尽量做到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圆满完成任务
2、约定好时间,制定好方案,强调安全问题等。
3、要求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出结论,提出建议,而且将自己的调查、分析、结论和建议整理一下,准备在小组内汇报。
四、课堂交流:
1、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调查情况讲给小组里的同学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互相讨论,大家评一评谁的调查最全面,谁的分析和结论最准确,谁的建议最合理,最有可行性。
2、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投影展示调查结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评议优点查找不足、积累经验。(引导学生说出调查时遇到的困难,解决办法等。)
3、指南针
我们收集了这些宝贵的资料,真的很棒,但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我们如何使用搜集到的资料呢?
(1)、请同学们读读对话框中学习小伙伴说的话,说说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提示学生:一是要对资料进行整理。整理前阅读这些资料,再按一定的顺序归类整理。二是引用资料要注意准确,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4、写调查报告:
(1)复习写调查报告的一般方法、
(2)写的时候,注意用事实说话,还要注意格式。
(3)调查报告写成后,可以送交或寄给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合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我的调查报告
一、确定调查主题。
二、根据主题划分小组
三、选择调查方法。
四、实地调查:
五、课堂交流:
六、指南针: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百花园的知识兴趣深厚,不但能读准对联中的读音,理解这副对联的意思,对于阅读内容能独立完成,理解"用冰取火"的内容,还积极地准备调查报告的内容,小组合作效率高.
教材分析:
此文出自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