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以下是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欢迎阅读。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1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2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3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4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5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6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7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8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9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10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11
鲁迅《朝花夕拾》手抄报12
鲁迅的童年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都叙述或者提及鲁迅的童年生活,我们尝试探究鲁迅的童年往事,体会他童年的乐趣。全面认识鲁迅的童年经历,有助于消除我们队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鲁迅是个有趣的人:
爱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
喜欢描画
曾祖母戴氏不苟言笑,鲁迅却偏要去逗她。
鲁迅从小喜欢学习:
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洗一学期成绩优异获得一枚金质奖章。他去南京鼓楼街头卖掉换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夜晚寒冷,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
“我”是一个调皮、淳朴的孩子。开心时就大笑,悲伤时就愁容满面,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百草园里“我”拔掉了何首乌毁掉了泥墙,将砖头扔到隔壁家;五猖会中我的兴奋和激动却被父亲泼了一头冷水;“我”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处处体现了孩子的`善变。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别人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
鲁迅小时候也爱玩耍。三味书屋里对课“四眼狗”的笑话;用画画来发泄沈八斤的威吓;与人相约去揍武秀才……
鲁迅的“早”——时间利用:因家务事耽误了上学,受到老师批评,于是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
封建——虚伪·摧残:《五猖会》“我至今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不顾儿童性命。
学习——寿镜吾先生:严而可亲,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温暖——长妈妈:阿长可以在别人都完成不了的时候,做到他想要的事情。她当然没有什么魔力,只是因为那份浓烈、淳朴的爱。
鲁迅在百草园度过了自己的美好童年,有着一段段宝贵的回忆。他盼望着五猖会那天的热闹,盼望着过年时,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买些小玩具,放几个鞭炮,品尝美味点心。
这样的童年,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好,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范爱农。选择这些人物作为探究的对象,从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分析其性格特征,感受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的情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身材矮小,同样她也是一位历经沧桑的人。她不仅迷信,有麻烦的礼节。她关心儿童,为鲁迅买书。她也渴望幸福,总会让鲁迅说出一些吉祥的话。
阿长,一个关心儿童、爱唠叨、爱管闲事、迷信无知、淳朴善良、渴望得到幸福的女性。文中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灵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升华为爱戴、敬爱、祝福。表达了鲁迅对她真挚、深厚、发自内心的情感。
范爱农:知识青年,他其实也是有一份爱国的心,但就是在长期的压抑中,让他没有办法说出口,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
寿镜吾: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朴素而伟大。精于医学,平等待人,关心鲁迅,丝毫不因为他是弱国国民而歧视他。
藤野先生
正直热忱,工作负责(添改讲义)
要求严格,忠于学术(解剖图的细微误差、探究中国妇女裹脚)
朴实厚道,不拘小节(外貌、穿着、平常小事)
心胸广阔,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学习,对“我”弃医从文表示惋惜)
文中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长妈妈,有人物的动作描写(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语言描写(请脑补吃福橘片段),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靖天成 束紫尘 王星冉
长妈妈:质朴、迷信
藤野先生:平等待人
范爱农:正直倔强
父亲:严厉却慈爱
衍太太:自私阴险
寿镜吾:严而不厉
藤野先生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先生是步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摆架子、节俭的医学教授。
鲁迅笔记中文字与图表的错误,藤野先生都用红墨水作了详尽细致的订正。这种悉心指导一直持续着,而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藤野先生给鲁迅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个弱国的学生来说,能得到老师这样的关心,这个老师已经是很值得敬佩了。老师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学生公平公正。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父亲:父亲曾让鲁迅在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背《鉴略》。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时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无常:爽朗、正直、善良、颇具人情味的人。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中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向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次方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涉及儿童教育的问题。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研读。可以总结出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鲁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进行了批判。《<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无常》一文采用《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公正”旗号的正人君子。《琐记》中刻画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
真理救国之路的探求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文章留下了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通过梳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感悟作者对真理的探究与追求救国之道时的心路历程。
1902年4月,21岁的鲁迅怀着寻求真理,找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强烈愿望到日本留学。幻灯片事件后,他发现,解救人民最紧要的不是“医”,儿时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起来斗争。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
推门而进 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 “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步入大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 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
转过侧门 来到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天地 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据导游介绍,这里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左手一间现在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模糊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据介绍,这间房间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室。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男∷怠痘尘伞肪褪窃谡饫镄闯傻摹7考淅锏奶?婺敬踩允锹逞傅蹦晁??脑?铩S沂值囊患涫锹逞改盖椎姆考洌?饫锍铝凶怕逞改盖鬃稣胂哂玫奈锲贰B逞傅哪盖茁橙鹗巧苄讼缦掳睬磐啡耍?愿窈蜕贫?嵋悖?宰孕薮锏侥芄豢词榈难Ю??芸炊?度??菀濉贰ⅰ端?按?返裙诺涫榧??逞负芘宸?盖祝???担骸拔业哪盖滓?悄昵嵋欢??辏?残砘岢晌??⑿勰兀 ?BR> 小小灶间 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 转过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里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面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面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可以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就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百草园 最值得纪念的地方 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郁郁葱葱,一片亮堂。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旁边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来到了著名的百草园了。对百草园如此向往,是因为读了鲁迅那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虽然现在这里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经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童年的鲁迅经常在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于是,他常常拔它起来,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形的。在导游小姐的细心指点下,我们也兴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了纤弱的何首乌,根上带刺的覆盆子……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啬”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
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
《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出了周家老台门,心中已然畅游了鲁迅的家族历史。带着对老台门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台门。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推门而进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步入大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转过侧门来到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天地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据导游介绍,这里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左手一间现在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模糊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据介绍,这间房间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室。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房间里的铁梨木床仍是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右手的一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这里陈列着鲁迅母亲做针线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学历,能看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书籍,鲁迅很佩服母亲,他曾说:我的母亲要是年轻一二十岁,也许会成为女英雄呢!”小小灶间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转过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里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面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面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可以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就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
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百草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郁郁葱葱,一片亮堂。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旁边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来到了著名的百草园了。对百草园如此向往,是因为读了鲁迅那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虽然现在这里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经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
童年的鲁迅经常在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于是,他常常拔它起来,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形的。在导游小姐的细心指点下,我们也兴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了纤弱的何首乌,根上带刺的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