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周润发人生格言平常心 正文

周润发人生格言平常心

时间:2025-05-02 01:48:40

【篇一:孔子观后感】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与“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是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的时候,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是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的时候,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与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假如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纵横xx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篇二:电影《孔子》观后感】

20xx年,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时,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与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篇三:《孔子》观后感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篇四:《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是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假如;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篇五:电影《孔子》观后感】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与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篇六:看电影《孔子》有感】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篇七: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与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是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与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与强大的希望,但是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一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与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是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八: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与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与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关于放下的唯美散文一:生活中,如何学会放下

我最近时常在想,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心态,只有把曾经的不快乐放下,才会活得自由自在。现在的人们身处钢筋水泥结构之中,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人感到压力过大。不断的追求、向往、索取使我们的人生一路走来倍加艰辛。当我们被烦恼困扰时,并不是烦恼太多,而是我们已经习惯把内心深处的,种种欲望和负面的包袱背在身上,自己却不自知。在生活中,我们缺少一双感悟的眼睛,适当的选择放下,在轻松愉悦中才能逐渐迈向幸福的大道。

有一个佛教的小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位禅师在河边等船。这时船上的人已经坐满了,正划向对岸。站在禅师旁边的一个人,有心考究禅师就问:“师父,你看这船上有多少人啊?”禅师看了看提问题的人回答:“两人”。这人当时就反驳说:“师父你说错了,明明一船人,你怎么说只有两个人啊?”禅师回答说:“是有两个人,一个熙熙攘攘为名而来,一个熙熙攘攘为利而去。”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太多,人生往往为了功名利禄忽略了生命中的美好,沉湎其中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

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学会选择,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其它的环境里,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放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愿望。现代的生活中更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做生意的不想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做学问的想让大家对他产生认可。任何人都曾经梦想过,有一天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而兼得的机会不大,我们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歌德说过一句话:“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人生路途中我们都在风雨兼程,峰回路转的机会总在前方。对待生活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是舍弃还是角逐?舍弃也需要高度的智慧,要审时度势的进行分析,要有当断则断的勇气。如果选择了角逐,那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既然决定了就不要迟疑,这就是生活,总会有得有失,“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没有谁的一生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在心情不好时我们选择放下,对于无视我们的人,何尝不是一种极度的蔑视。生活中一定要有太极的精神,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方不失为一种王道。

要放下心中的念想,甚至是多年执着的追求,固然是一种痛苦。但是,如果不放下,一味执着的同时,新的机会也会偷偷溜走。人只有两只手,当你两只手握满了东西时,你还能抓住什么呢?佛经上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生活中得到和失去、追求和放弃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心豁达的去看待这些问题。

我们无法去评论他人的得与失,在我们看来是得,在他看来也许就是失。一个人在痛苦中学会快乐才是真的快乐,记得周润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我们为什么就盯着那八九看,而不去享受那一二呢?”生活中,如果给了你太多的顺风顺水,你就不会有抵抗坎坷的勇气。遇到挫折时,很可能一蹶不振。打个比方说:“给了你太多的糖,你不会品尝出甜的滋味。”一个人如果已经经受太多打击,即使再失去也不会感到痛惜。反而言之,微小的收获,就会令他十分快乐。

一个人经得起平淡,经得起打击,在给予他机会的时候,他就会抓得更牢。《孟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力,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表,而后喻。”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里的十字路口,虽然前面的道路不会是完美无缺。生活中的苦与乐使我们的人生显得绚丽多姿,生命中的不可预知又是那么的变化莫测。我们要从微观上把握好自己,控制自己在得失之间不必斤斤计较。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以勇敢的心态,乐观的去面对未来。我们每个人经常关注的往往是得到与失去,却没有想到凡事都会有得有失,这是大自然的循环规律。忘记了还有当下,忘记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的当下组成的,我们忽视最多的也就是当下,这个可以由我们掌控的时段。

人的一生里,有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是海阔天空。从狭义上来讲,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阎王好惹,小鬼难缠。”事实上正是如此,越是有身份的人就越有修养,和这样的人之间往往很好相处,即使有矛盾也很容易化解。反言之,那些恃强凌弱、试图以打压别人,来展现自己存在必要的人,反而表现出思维上的无知和行动上的无能。一个真正的强者,一定会有适可而止的智慧,懂得在为人处世上以和为贵。强者,要的是高水准的自尊。清朝一代宰辅张廷玉的老家,有一位邻居因为盖房子,要占用张家一墙之地,两家发生争执。张夫人修书想要张大人出面干预此事,张大人看过家书后,立刻回书一封:“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夫人见信后,立即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深感惭愧,也让了三尺,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来历。

世上的事情,总是有长就有短、有黑就有白、有圆就有缺,在此消彼长中各领风骚。有些时候一味坚持自己的利益,就会失去更多你看不到的机会。凡事能忍自圆融,让他一步又如何?世间百态,我们是看戏的观众。然而在他人眼中,我们又何尝不是粉墨登场的主角呢?有的时候退的不是简单的一步,退的是旁观人的尊重,退的是对手的尊重。那么,最后的胜利者又是谁呢?

佛说:“放下,才能解脱。”在生活中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周围的环境。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杂念。怎么能够去掉杂念呢?用心去思维杂念背后的实质是什么,想通了想透了,心中就会保持一片清静。也就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了,这才是“放下”的境界。

在这个世间,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一切现象,那就是“轮回”,人们总是在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如果没有夕阳又怎么看得见晨曦?谁又能说得清“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人性是善变的,也是很复杂的,它可以是涓涓细流,也可以是洪水猛兽。它可以诡异凶残,也可以温暖宁静。人生里,我们想要享受生活,就要学会放下。如果把过往都放在心上,那不是太累了吗?

或许有人会说,谁会真正的放下呢?这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和不得已,功名、利禄、爱情、事业这些东西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吗?是的,人想要在生活中立足,就必须沾染这些东西。但是我说的放下,是心态上的放下。很多人在生活中相当困苦,因为生活中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这时候,精神上适当的放松,不失为一条解脱之路。人的一生如果都能够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中度过才是放下的正确渠道。

其实,生活的越简单,就越容易感受到幸福。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长期以来苦不堪言。如果想要达到轻松自在的思想境界,就必须要懂得凡是随遇而安,顺应天命不去强求。做到得意的时候要淡然,失意的时候要坦然。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宠辱不惊,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是上天对我们的一种考验。把我们的心换个角度,用不同的视线去看世界,或许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关于放下的唯美散文二: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弹指一瞬间,看尽繁华。繁花,只一眼,便是天涯。---文:篱落疏疏

你以为的刻骨铭心,不过是云淡了风清了。你以为的一辈子生死纠结,不过如此。缘分尽了,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会走向陌路。那些爱与哀愁。秋水长天一般的风吹草动,却原来只是一片水迹而已。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一个人执著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地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年华。

红尘若梦,人生如戏,盛世繁华,演绎了多少似水流年的故事,掩盖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岁月。生命是一场热闹而繁华的盛宴,离开了谁都不会精彩,而爱,就象是一场繁盛而寂寞的烟花,盛放过后,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地烟尘。

我拾起一段又一段残缺将尽的火烛,以为这样还能拼凑未来。而且安静的看星光掠过,放过你也放自己。短暂的重逢到底补不了长期相别的隔阂,曾经信誓旦旦的以为有云开日出,时过境迁竟是必然。岁月的掌纹清晰愈发让人不知投身何处是心安,在遇见你之前,我等了好多年,遇见你后,我背负一个叫牵念的行囊再等待好多年。我想卸下,它却粘附,与命相依。

红尘万世,谁都逃不开一场情的牢。越是远离,就越会深陷其中。低垂,暗泣,但,最终,是不得见。此刻,安静的怀想。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暗香浮游的响声。笔尖过处,思绪慢慢的长出翅膀,悄然的飞出,所有的思绪,随它带着一季的思念奔向你的天空。此刻,是如此地虔诚,如此的专注。

徘徊在来来去去的回忆中,等待你的爱,等待你的归来。凄楚的夜色,阴郁的天空,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均已染上了孤独。不曾想过,在你离去后,我会染上相思,岂料,如今凝结泪水的双眸,成了思念的窗口。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谁说会铭记一辈子,有些人,有些事,铭记的往往只是那一瞬间,犹如烟花的繁盛,开时绚烂明媚,但当一切结束,掬捧间,一切只若无物。

缘尽时,无须挽留,挽留住的只是无尽的惆怅。缘散时,无须伤感,伤感过后只是无边的寂寞。缘份本是生命中的偶然,花开才有花落,有散才能有聚。分开时,不必无谓的翻找昔日的海誓山盟;离别时,不必无谓地重复那许多琐碎的岁月,于是所有的日子都有轻松,于是所有的负重都有甜美。

一念起,一念灭。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冷酷的现实,我也逃不脱在温柔地港湾与凡尘边缘的暴风雨之间浑沌一趟。我便想要让你知道,我不是真正没心没肺的,我并不是坚强到任何事情言语都打不败的'。只是,我的眼泪和悲伤,都会被藏在无人只晓得角落里。我想让你知道,再开心愉悦的心,也会因为那些伤人的冷漠生出太多而棱角。

往事已矣,随风去吧。一些人一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放下的放不下的,最终都要放下,舍得的不舍得的,最终都将舍得。所有一切都化作时间长河里记忆的碎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记起,不论是美好还是伤痛,都是淡淡的、淡淡的。

陌上流年,且吟且行,不去在意纷扰,不去忧虑明日,放下一切执念,素心如简,待莲花开尽后,便是清欢。

日子一天天的走来,又一天天的过去,一切也都似曾相识。只是有的时候,心情和以前已是大不一样。时间宛若一条无情的河流。我们就像站在岸上的人,在看着那些曾经遇到的人,慢慢地远去,慢慢地、慢慢地在眼前消失。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关于放下的唯美散文三: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如果说向上是一种品格,一种气度,一种胸襟和一种风范。那么,放下则是一种智慧的沉淀,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一种面对人生的理性选择。人生,其实就是这样,面对无奈却又必须去承受。正如佛经上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这是一句很贴切的话。有时候,放下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和淡然。适时的放下,也是心态的选择,更是生活的智慧。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在流年的岁月里,蓦然回首,有多少往事一如过眼云烟,又有多少记忆如白驹过隙般翩然而去。独自坐在季节的转角处,那些过往堆积如山填满了记忆的沟壑,跟随着岁月的脚步渐行渐远。这回眸里,有太多的分分秒秒、太多的点点滴滴,此刻已汇成心语,凝成丝丝缕缕的回忆;这回眸里,也有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无奈,但这无数个太多的背后,你只能让心去承受,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释然……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如果刻意地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有时候希望得太多,反而会生出许多的无奈和烦恼,平添太多的伤感与惆怅。平凡的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如沧海一粟。可是,我们不随波逐流,不嗟叹命运,始终保持一颗从容的心境。就如一粒石子,仰高山之巍峨,但从不自惭形秽;彷若小草一棵,慕白杨之伟岸,却不曾妄自菲薄。就像轻轻走过的岁月,不染风尘,天涯海角,任我独行,活得似一枝梅,俏也不争春。

面对漫漫人生,人心灵的内存是有限的,只有放下过去,释放新的空间,才能装下更多新的美好的东西。虽然,放下时的割舍是疼痛的,但是,疼痛过后却是浑身的轻松!人生亦是如此,放下的过程,也是得到的过程。记得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坦然、饱满、旺盛。学会放下,心平气和地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无疑是智者的生活姿态。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云从容,才能亦雨亦雪,自由俯仰天地;松柏从容,才能不改初衷,听任四季变幻;花从容,才能满室清香,无憾香消玉殒;人从容,才能惬意生活,时刻拥有快乐。从容的去面对生活的诸多变故,心灵就会云淡风清,满目翠绿。即使生活偶尔风生水起,内心也依然波澜不惊。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不只是你,也不只是我,大家都一样。心放淡一点,再淡一点,不要给自己设置那么多的心结,心境也就平和了。其实,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没有学会放下。唯有心平气和地放下,方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放下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安之若素,那么绝尘世外。人生若能如此,那么我们就会活得淡然,活得舒坦,也会活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