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须从勘查自己的行为动机开始,看看自己是不是伪善讨好、自私自利、阳奉阴违、心存委屈,如果行恶而不知耻,行善而心存顾虑,说明恶是真恶,善是假善。如果整日秽念丛生,口说道德,心中淫逸,自我标榜道人是非,生怕吃亏想占便宜,刚刚施舍即生后悔,甚至感觉自己做得很不错了大伙对不起你,或者感觉旁人扰了自己的清静妨碍自己成就了,这些念头都不是正念,念不正而心不端,心不端则意不诚,认识到自己的恶,才能真正改过自新。
经文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还是开耳窍,听到话语不中听,表面顺承心里不高兴都不可以,哪里还敢怒形于色呢。人如果有这种脾气,爱听好话,话不中听就火冒三丈,这样,他的身边就只有阿谀奉承,再也听不到规劝的言辞了。这样,酒肉朋友来了,道义朋友走了,人活在这样的顺情话里,就无法看清自己了,有过错别人也不敢说,心窍慢慢地迷住了,以为自己很不错,其实各种烦恼整日熏染,自己已经进入不知耻的状态了。
经文二:“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东岳庙门前有幅
经文三:“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古人选官有个标准,要举“孝廉”,一个人对亲孝,临财廉,他才可以守住自己的阵脚。人如果能够至心孝亲,他就会知道最起码的“孝养父母”,而孝养有三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不光是给父母衣食奉养,关键是后两条,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这个人做事能够顾及家里人的脸面,那他做事一定是有原则的。他如果能把孝亲之心扩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有了“公利”,也就是说,念念能为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才能做个好官。人如果临财廉,他就不会因为小恩小惠动摇原则,不会因为收贿赂赂而违背良心,他这样才能守住“公正”。官员心中有“公利”“公正”,才能够正己化人安民治世。
大凡“谄富骄贫”之人,骨子里就虚伪懦弱,他努力是因为贪图富贵,如果无利可图便立刻泄气,他的成功亦无甚可称道之处,因为昙花一现,他立刻就会败亡,家产如果他不败光,他的后人一定会很快给他败光的。“厌故喜新”也不是因为真的喜新,而是误以为新的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以这样的动机做事,无论好坏皆不足取。
所以说,谄富骄贫是贫贱之根,喜新厌旧是困苦之苗。
经文四:“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做事才有分晓,心意才能平和,伪善才会消减。
经文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有些社会所谓的成熟的人,隐忍性高了点,但虽不开口或表露不快,却把别人的不是牢记在心,等着以后算总账,这是把自己变成垃圾箱的行为,窝臭的垃圾倒出来会熏死人的。怨声载道必忘恩负义,觉得自己不错的,许多事做得宽弘大量,而别人都气量狭窄对不起自己。若是做好事等着报答,那便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而别人的恶,要看成“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样心地就慢慢纯净了。
经文六:“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东岳庙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了凡四训》记载:卫仲达被摄至阎罗殿,见恶录盈庭,其善录只筷子粗细的一轴,仲达问:“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阎君说:“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也就是说,见人色美心生秽念,阴间已经记了一笔恶迹,从这一点想想,现在世人的恶业有多少。
一念不正尚且不可,更何况去做恶事呢?
私藏物件,这本身是盗窃之根,即应当警醒改过。
经文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即使有过,也不可心生不敬。劝谏父母,更要注意方法,面色要柔和,语言要温顺,哪怕父母不听,责骂甚至责打,我们也要心无怨怼,这才是打心眼里爱敬父母。
正如上所言,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要劝谏别人的时候,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拿出十分的真诚,这样才不会出错。一心为人,无心为我,纵遭误会,无改初心,虽遇恶怼,无生怨心,怨心尚无,哪来的怨言怨气,这样修身的功夫才纯熟了。
经文八:“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心念比仪规更重要,关键在于慎终追远,“事死者如事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在眼前的人都能恪守恭敬的礼数,更何况在眼前的人呢?常念遗恩,人心必然厚道,这种人待人必是更真诚,更恭敬有礼。
认识自己,要修清静心
什么叫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育,“养子使作善也”。才两行字,把教育的核心都点出来。诸位朋友,您对于老祖宗的智慧的信心,绝对取决于你对经典的深入,你真正有去领受教诲,你愈读会愈佩服。所以教育里面最重要的,第一个要教对的东西,“使作善也”。当孩子有个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他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会幸福。而我们如何教他这些善的行为?不是要求他读很多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当我们表现出来是善的行为,你的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都会受很深的感动。诸位朋友,你相信我这句话吗?有些人相信,有些人觉得好像没什么感觉。假如你没什么感觉,那你要冷静思考,你旁边都没有善人,都没有演出让你感动的戏。不然,只要有人演出来,一定会感动周遭的人,我敢跟你打包票。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演,一定有人感动,有人效法。
在深圳有一位老师,她当初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一段时间。我人在海口,刚好去年三月十五日,深圳有些老师邀请我过去讲课。结果他们就问邀请我的老师说,这位老师要讲什么?她就跟他说,这位老师要讲《弟子规》。结果他们说,《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那个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不讲讲《论语》?结果这位老师,虽然是这么讲,但是也去听第一节课。听完之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去落实,所以她调整了她的态度,很认真学《弟子规》。她说还没学《弟子规》以前看很多这些圣贤书,觉得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有时候还满佩服自己的。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连孝都没有做到,要好好检讨。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前者是活得不清不楚,后者懂得“知耻近乎勇”。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要修正行为。发现自己的过失,你才会愈来愈明白,要当个明白人才好;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
他们五月份遇到母亲节,这位老师她刚好也回家乡去。学了就要做,所以她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刚好又遇到她生日。诸位家长,现在孩子生日,第一个想到什么?蛋糕。还有没有?教子使作善也!请问第一个念头想到蛋糕,是善吗?所以孩子很多的反应都已经流露出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冷静看看这个种子是播对了,还是播错了,要慎思慎思。这么好的机会教育,应该让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要谨记母亲怀胎的辛劳、生产的辛苦,让他能够生起知恩报恩之心,这叫教育。
所以这个老师回去,她要感谢父母,就拉了三个椅子,刚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好。结果她的母亲比较敏感,她说:女儿,你到底要干什么?这个老师就跟她的母亲,跟这三位长者讲,她说:我人生三十多年来,让你们操了不少心。现在我已经开始在学习圣贤教诲,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当个孝顺的女儿,不再让你们操心,而三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我会记在心里。今天刚好是我生日,我要好好感谢父母,所以今天要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礼。
这个老师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亲眼泪马上流下来。诸位朋友,那是什么泪?欣慰的眼泪。其实当母亲的人不会去想要孩子回馈什么,但是孩子有这分孝心,就会让她很欣慰。天底下谁最傻?妈妈最好骗,不要求回馈,你给她一些好言好语,对她尽点孝心,她就满足的不得了。这个老师第二拜拜下去,她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马上走到她先生的旁边,开始帮她先生做按摩。她儿子好像觉得在这样的气氛之下,我不做些什么好像怪怪的。不言之教!妈妈的这分孝心已经让她的孩子感受的很强烈,所以他觉得现在应该去帮他爸爸服务一下。所以身教潜移默化力量非常强。这个孩子回到家里,进门很大方就对他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两个。这是教育,上行下效,要不要花钱?真正人生重要的事,钱没什么大作用。
从这里我们回想一下,西方人他发现了德行很重要,那都是问题已经发生的时候,所以他现在要去解决。请问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里吗?要能治本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他们的大企业也花很多钱在做培训,用中国话讲叫“临时抱佛脚”。请问一个人的亲和力,一个人有礼貌的态度能不能两个月练成?假如他本来很酷都不会笑,马上去练两个月要对人家笑,相信客户走进来,看他笑,全身起鸡皮疙瘩,很不自然。因为他那个微笑想的是,你的口袋的钱要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打从内心对人的尊敬。
中国扎德行的根在什么时候?从小,才能扎德行的根!从小不教,“苟不教,性乃迁”。长那么大了,再要把他拉回来,都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你把他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假如你养出了一个范仲淹,圣功也!现在要养出范仲淹容不容易?怎么会不容易!现在你把孩子养的很孝顺,他马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深圳有一位老师,她当初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一段时间。我人在海口,刚好去年三月十五日,深圳有些老师邀请我过去讲课。结果他们就问邀请我的老师说,这位老师要讲什么?她就跟他说,这位老师要讲《弟子规》。结果他们说,《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那个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不讲讲《论语》?结果这位老师,虽然是这么讲,但是也去听第一节课。听完之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去落实,所以她调整了她的态度,很认真学《弟子规》。她说还没学《弟子规》以前看很多这些圣贤书,觉得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有时候还满佩服自己的。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连孝都没有做到,要好好检讨。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前者是活得不清不楚,后者懂得“知耻近乎勇”。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要修正行为。发现自己的过失,你才会愈来愈明白,要当个明白人才好;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
他们五月份遇到母亲节,这位老师她刚好也回家乡去。学了就要做,所以她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刚好又遇到她生日。诸位家长,现在孩子生日,第一个想到什么?蛋糕。还有没有?教子使作善也!请问第一个念头想到蛋糕,是善吗?所以孩子很多的反应都已经流露出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冷静看看这个种子是播对了,还是播错了,要慎思慎思。这么好的机会教育,应该让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要谨记母亲怀胎的辛劳、生产的辛苦,让他能够生起知恩报恩之心,这叫教育。
所以这个老师回去,她要感谢父母,就拉了三个椅子,刚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好。结果她的母亲比较敏感,她说:女儿,你到底要干什么?这个老师就跟她的母亲,跟这三位长者讲,她说:我人生三十多年来,让你们操了不少心。现在我已经开始在学习圣贤教诲,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当个孝顺的女儿,不再让你们操心,而三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我会记在心里。今天刚好是我生日,我要好好感谢父母,所以今天要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礼。
这个老师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亲眼泪马上流下来。诸位朋友,那是什么泪?欣慰的眼泪。其实当母亲的人不会去想要孩子回馈什么,但是孩子有这分孝心,就会让她很欣慰。天底下谁最傻?妈妈最好骗,不要求回馈,你给她一些好言好语,对她尽点孝心,她就满足的不得了。这个老师第二拜拜下去,她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马上走到她先生的旁边,开始帮她先生做按摩。她儿子好像觉得在这样的气氛之下,我不做些什么好像怪怪的。不言之教!妈妈的`这分孝心已经让她的孩子感受的很强烈,所以他觉得现在应该去帮他爸爸服务一下。所以身教潜移默化力量非常强。这个孩子回到家里,进门很大方就对他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两个。这是教育,上行下效,要不要花钱?真正人生重要的事,钱没什么大作用。
从这里我们回想一下,西方人他发现了德行很重要,那都是问题已经发生的时候,所以他现在要去解决。请问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里吗?要能治本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他们的大企业也花很多钱在做培训,用中国话讲叫“临时抱佛脚”。请问一个人的亲和力,一个人有礼貌的态度能不能两个月练成?假如他本来很酷都不会笑,马上去练两个月要对人家笑,相信客户走进来,看他笑,全身起鸡皮疙瘩,很不自然。因为他那个微笑想的是,你的口袋的钱要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打从内心对人的尊敬。
中国扎德行的根在什么时候?从小,才能扎德行的根!从小不教,“苟不教,性乃迁”。长那么大了,再要把他拉回来,都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你把他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假如你养出了一个范仲淹,圣功也!现在要养出范仲淹容不容易?怎么会不容易!现在你把孩子养的很孝顺,他马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我们在深圳很多的孩子都是学圣贤教诲,这次回家乡去,让所有的长辈都侧目。现在还有看那个小孩子鞠躬九十度的!他们都肃然起敬,看了很欢喜,不知道红包有没有包多一点?有一次一个孩子跟所有全桌的人一起吃饭,所有的长辈看菜上来了,马上动手要去夹,突然看到这个孩子头低低的在那里念念有词。本来他们要夹菜的,突然觉得很奇怪,都停下来。等这个孩子念完以后,就问他,你刚刚在念什么?怎么不赶快吃?这个孩子对着全桌的长者说:我刚刚在念饭前祈祷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诲,感谢农夫的辛勤的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这些长辈拿着筷子上了一课,我们只是想到要吃,这个孩子却感恩的心可以常常存在心上。诸位朋友,这个孩子幸福吗?活在感恩当中的人特别幸福。你能把孩子真正把他教善了,他一定会去影响很多人,他一定会是当代的范仲淹。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定位,“蒙以养正,圣功也”。
当孩子从小就是扎这些圣贤人的智慧,诸位家长,你要不要担心他出来没工作?你还担心,那叫杞人忧天。所以你格局要大,人生才会走得宽广;格局小,一辈子都活在患得患失当中。最近我听一个朋友说,有很多大企业都到一个团体,而这个团体专门推展儒家学说,到这个团体找些年轻人。这些企业家说,现在外面的人不讲诚信,没有责任心,他们用得提心吊胆,他们是主动到学圣贤学说的团体去找人才。所以诸位家长,您的孩子现在假如扎的根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好,我们刚刚提到的,抉择教育的先后顺序。诸位家长,您现在的抉择不只会影响你,还会影响谁?你的家人;不只你的家人,你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会影响。诸位朋友,你曾经有想过,我的决定会影响子子孙孙的举手?来,给这些朋友掌声鼓励。人生就好像下一盘棋,假如我们思考的都是下一步怎么走,那你每一步都会走得举棋不定,那样好吗?假如我们下棋可以看到一百步怎么走,两百步以后怎么样规划,那你的人生会走得从容,你的孩子的人生也会走得高瞻远瞩。当他会思考到,我的抉择会影响世世代代,相信他教育他这一代会非常谨慎,会非常用心,因为他已经考虑的这么远。现在有这样考虑的人不多,古代的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考虑?很多!所以中国的家训应该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有听过《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还有诸葛亮。很多的圣哲人都有这样的态度,把人生的智慧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你的抉择很重要。
而人生要下对抉择,必需具备什么?我的爷爷没有念过书,一个字都不认识,他是捕鱼的。他的兄弟统统捕鱼,不止他的兄弟捕鱼,他兄弟的孩子上了初中还没毕业就一起去捕鱼。他轻松多了,我的孩子都帮我捕鱼,他就不用那么累了。这样好不好?马上很好,对不对?但是我爷爷他觉得,人生因为没有读书没有智慧,很遗憾,所以他坚持再怎么苦也要让孩子念书。由于这个抉择、这个判断,我父亲那一代五个孩子,一个博士,三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到我们这一代全部大学以上,已经出了两个博士,都是爷爷的抉择。我们这一代我的学历最低,我的身高最矮。所以为人长者要谨慎你的抉择,你的判断力。好,我们这一节课先抉择到这里,谢谢大家。
人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古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家庭是用家规来教导儿女的呢?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女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
《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的这句话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而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时时想到不让父母蒙羞的小子,自然不会贪腐收人贿赂、违法乱纪。所以《孝经》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儿女,是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当儿女在竭心尽智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而一旦儿女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也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父母的不易,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大孝是能孝天下之父母。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有一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弟子规》之后分享说:“我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经常说:“你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吗?”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上就学到了孝敬父母,到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偶尔带着孩子回祖父母家一趟,到了那里大吃大喝一通,留下的是杯盘狼藉让父母去收拾。所以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
另一个孩子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得眼泪唰唰地流。因为平时她说起儿子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我这个儿子特别地聪明,奥数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还多才多艺,弹钢琴获得国家的几级证书。”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在父母心中如此出色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父母伤心的话。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培养起孩子孝亲尊师、谦恭有礼的品质,反而让孩子学了很多的知识何技能,结果是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可见,“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无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以简要详明的语言涵盖了古圣先贤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问功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世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待人原则等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需要补习;不仅家庭需要学习,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学习。因为这些内容是古圣先贤真实智慧的流露,是经过大浪淘沙的结果,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不仅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适用。
《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
首先,《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编纂,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虽然后人将《弟子规》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提并论,实际上《弟子规》不是一般童蒙读物,其内容主要参考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所编纂的《小学》、《童蒙须知》。朱熹根据童蒙养正的宗旨,摘录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德礼仪的句子、名人治家教子的格言等,重新汇编,罗列为具体条规。《童蒙须知》开篇就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弟子规》中所列举的各种具体规矩就吸纳了上述内容,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衣服冠履”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读书写文字”方面。
朱熹一派的理学家先后对《小学》《童蒙须知》进行改编,曾采用过五言(陈淳《小学诗礼》)、三言(李毓秀《弟子规》)及四言(罗泽南《小学韵语》)等韵语形式,删减或裁剪原文的语句,使儿童便于诵读记忆。当时的改编者和私塾教师自然清楚这些童蒙读物的内容来源,不会将片段的韵语称为经典本身,否则就不会一再加以改编了。今天的学者也不妨从儒家经典中取其精华,编写新的“小学”读本,或者对《弟子规》稍加改编。但有人说《弟子规》一字不能改,否则就不是国学经典了,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其次,《弟子规》并非必读的儒家经典。
古代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人程瑞礼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然后读《孝经》、读“五经”等。晚清理学家罗泽南的《小学韵语》也写到:“《小学》一书,做人样子,儿曹诵读,当自此始。《小学》既终,四书宜知,四子之书,五经阶梯。”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朱熹《小学》而改编的童蒙读物,已经是第三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或者说是儒家通俗读本,而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
晚清民国时期,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教育体系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有过多次论争。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皆设读经讲经科,初等小学堂讲授《孝经》、《四书》、《礼记》节本,其中并无《弟子规》。1912年初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35年关于中小学是否应该读经再次引发论争。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在其列的。同样,关于“国学”是什么,是否应该提倡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方面的典籍,根本不可能杂入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那一时期出版的数十种“国学概论”中也没有《弟子规》的位置。由此来看,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之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是缺少历史依据的“炒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读《弟子规》。
针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缺失底线的现象,人们自然希望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拯救的力量。特别是儒家的孝道观念,作为维系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道德标尺。《弟子规》主要讲述儒家的伦理观念和弟子规范,也可以成为今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读本。但要理解《弟子规》的意义,必须将其放置在朱熹理学的体系之中。
《弟子规》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小学”层面的礼仪规范,而在家庭伦理中“事亲”是最为重要的,从“父母呼”开始,到“亲所好”、“亲有过”、“亲有疾”等等,都有详细的规范。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其作为古代礼教的基础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其中有的规范是不近人情也是不能效仿的。例如,“挞无怨”一句,出自《礼记·内则》,晚清罗泽南《小学韵语》解释:“三谏不听则号泣以随之,亦以感动亲心,庶几或听也。”这已经略去了“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的意思。今天却有“美绘国学启蒙读本”为此配上卡通图,表现父亲举手要责打孩子而孩子委屈抹泪的样子;有的版本还增加古代孝子忍受父母责打的故事作为解说,这种宣扬严苛礼教的内容,即使是与民国时期的增补本《弟子规》相比也是一种倒退。民国新式小学建立后,有的国语、修身教科书中保留了“孝亲”和弟子日常规矩等属于朱熹“小学”教育的内容。民间书坊刊刻的《弟子规》则通过新增插图等方式,来拼接西学知识,例如,一种版本针对“天同覆,地同载”两句,插入了一张“天覆地载”图,竟然是半个地球。这说明在新式小学建立后,《弟子规》是主要在乡间义学中流传的儒家通俗读物,其文本形式也是可以改编的。
朱熹《小学序》讲述了小学教育的意义:“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联系的,但修身是根本。“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不仅是要学习为人弟子的规范,更包含着从个人到家庭、从治国到平天下的“类推”关系。《弟子规》在“总叙”中列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正是遵循“圣人训”而来的,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言行举止的具体规范,不仅可以使儿童身体力行,还可以培养类推的思维,表达了儒家对童蒙教育的深层用意。这种类推思维涉及各种伦理关系,即使在当今,个人注重修身立德,又能推己及人,必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中,“事亲”之孝行不能推及“事君”之忠(有人解释“君”是“领导”)。而且,《弟子规》仅仅是童蒙读物,主要讲的是为人子弟(“为子当孝,为弟当悌”,对女子另有《女诫》《女论语》等读本)的规矩,不可能完整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所以,不宜将《弟子规》的价值推及各个层面。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道德观念混杂的环境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君子规范,还是道家的返璞归真、佛教的内在修行,都可以约束个人的内心以及外在行为,激发向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抵抗世俗世界的污染。目前的小学教育体制中缺少基本的“修身”科目,从童蒙养正的角度,让儿童阅读《弟子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童蒙读物的价值应该参照历史,加以辨析,不能过分拔高。特别要看清楚当今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声势是史无前例的。这会有意无意地对普通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凡是被大众媒体关注的,就是更有价值的(就是“国学经典”),就应该跟风而动,于是人云亦云,炒作愈烈,声浪愈高,反而使人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可以说大众媒体本身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国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