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生命科学的奥秘格言 正文

生命科学的奥秘格言

时间:2025-05-11 12:24:47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生命科学》读后感1

某天我发现了许纯凤的《生命科学》这本书。于是我翻开它,它带我走进了一个神秘的科学王国······

我知道了,46亿年前地球诞生,38亿年前出现了RnA、DnA、蛋白质等生命物质,30亿年前出现了蓝藻类和原始细胞,15亿年前出现真核生物,10亿年前一个细胞的单细胞生物继续进化,5.3年前出现原古动物,4亿前陆地哺乳动物生成,500万人物祖先诞生······我还明白了细胞的分裂形成人类、动物的繁衍、植物的生长;我还知道了在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德国植物学家奥肯在1805年发表了所有的生物体不仅都由细胞组成而且都是从细胞中产生等科学

《生命科学》读后感2

这是一本比生命科学第一册还要好看的书,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可怕和好奇。

就来说说这本书让我害怕的动物吧,那就是虎鲸,它是海洋里的杀手,是海底世界的“小霸王”,它可以一口吞掉一头海牛,连鲨鱼都怕它三分呢!再来说说黑熊是如何生长的吧。它们三个月大的时候,小黑熊的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它个头很小,身上也没长毛,但是它会长得很快。三个月后,它的体重就达到了5千克左右。这时候,它的牙齿还没有长全,还需要妈妈喂奶。8个月大的时候,小黑熊就开始爬树和玩耍,这样可以帮助它锻炼肌肉。

这时候,它长出了大部分的牙齿,但还是要依靠父母给它觅食。小黑熊长到一岁大的时候,它就会离开妈妈,独自出去觅食了。成年之后,它就能长到1。8米高,完全变成了大黑熊。以后,它能繁衍自己的后代,还会继续生长和变化,一直到死亡。来讲讲食物网吧,它是由一条条食物链组成的,就像一条条线织成了一张大大的鱼网。这本书里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知识,真是一下子讲也讲不完,如:雨林中的生物、淡水里的生物、咸水中的生物、植物属于生物、形形色色的动物等等……

《生命科学》读后感3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3.用科学史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Crick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生命科学》读后感4

那天当我拿到了《生命科学》这本书后,我就爱不释手,很认真的看了起来,书里面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植物、动物、生物之间的联系和生态平衡。每个章节都有探究技能教你怎么做实验,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思考。

《生命科学》让我知道了生长在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洲的红杉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的树,它有112米长。向日葵通过朝向太阳生长来做出反应的。他还让我知道萤火虫用一闪一闪的光来吸引同伴,有些鸟会通过鸣叫来宣布自己的领地范围。你们知道吗美丽的蝴蝶是由什么蜕变的吗?它是由毛毛虫蜕变出来的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

《生命科学》让我认识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植物和动物。读了《生命科学》后,我感觉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和神秘了。

《生命科学》读后感5

当看到《生命科学》这本书后,内容很吸引我,就很认真的看了起来,书里面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植物、动物、生物之间的联系和生态平衡。每个章节都有探究技能教你怎么做实验,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思考。

《生命科学》让我知道了生长在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洲的红杉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的树,它有112米长。向日葵通过朝向太阳生长来做出反应的。他还让我知道萤火虫用一闪一闪的光来吸引同伴,有些鸟会通过鸣叫来宣布自己的领地范围。你们知道吗美丽的蝴蝶是由什么蜕变的吗?它是由毛毛虫蜕变出来的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

《生命科学》让我认识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植物和动物。读了《生命科学》后,我感觉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了。

《生命科学》读后感6

刚买下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生命科学史》正是我苦苦寻觅的书,原因有三,其一身为生物学科教师,不得不细读的书;其二,读史使人明智,教书育人更需读史;其三,就是本书的魅力了,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启发性。

可我这感想也未免早了些,细读了两遍序言,就急于写读后感了。我想,感想嘛,未必产生于一本书的全读之后,也未必全然通晓。感想可以是断章取义的,况且史料精华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向来以为史者屎也,因为历史一直被解读为板着面孔的说教。其实,历史也可以这样,寓言之中的见人情冷暖,小故事中隐喻风云变幻,于是历史真的生动活泼起来。

文中说到:20世纪下半叶,科学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的科学史几乎仅专注于现代理论的演变及主要科学家的思想,如今转变为关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史家们受源自社会学、人类学和人口统计学的概念和技术的影响。他们强调的一些因素包括了种族、阶级、性别和习俗与职业的联系。

我理解为,就历史分析,比较不仅是很好的学习思辨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对历史本源问题的发掘,较新颖的知识体系,可以是强有力的学习策略。

就人类社会之谜而言,可能始于生物学问题的诞生,终于生物学之谜的窥探。

先知们告诉我,在古老的中国哲学体系中就感知了心脏和脉搏的关系以及血液是不断循环,这是为现代科学所不能理解的,预言式的知识是真理吗?现代科学家或是望而却步,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妖言惑众等,其实一系列的所谓科学不过就是预言。就连霍金都将地球大爆炸起始点(即时间、空间为零点时刻)以前的割舍了,割舍的和未被割舍的都是预言。预言的验证,现在的人们称为科学。

我期望着,生命科学史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某天我发现了许纯凤的《生命科学》这本书。于是我翻开它,它带我走进了一个神秘的科学王国······

我知道了,46亿年前地球诞生,38亿年前出现了RnA、DnA、蛋白质等生命物质,30亿年前出现了蓝藻类和原始细胞,15亿年前出现真核生物,10亿年前一个细胞的单细胞生物继续进化,5.3年前出现原古动物,4亿前陆地哺乳动物生成,500万人物祖先诞生······我还明白了细胞的分裂形成人类、动物的繁衍、植物的生长;我还知道了在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德国植物学家奥肯在1805年发表了所有的生物体不仅都由细胞组成而且都是从细胞中产生等科学论文;我还了解了人一生一共有46个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相遇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奥秘;我还看到了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利用果蝇对遗传进行研究突变。

看科学王国的旅游很奇妙吧!这本书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惊叹生命的神奇,对生命的珍视。我在科学王国等着你哦。

《生命科学》读书笔记2

生命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生命科学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健康长寿、提倡伦理道德文明等方面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在卫生领域,除了药物研制,更让人关注的是改造人的基因组成,人类基因组约含10万~30万个基因,今后10到20年将完成人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及其破译全部遗传信息,将可从根本上了解各种遗传性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途径,改造人的基因将成为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生命诞生于38亿年前。目前,大千世界里有超过200万的物种,它们千差万别,却都蕴涵着生命的本质特征:生物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生物结构层次的有序性、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繁殖与遗传、应激性与活动性、提高生存能力的适应性等。而生命科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生命科学研究简史、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化学组成,生命的基本现象、细胞与细胞工程,生命的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人体防御体系、生命的`信号与传递,神经原和认识功能、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营养与健康,肿瘤与防治,人类的起源与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能源、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命科学与海洋生物资源、生命科学与军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与生物芯片、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生命伦理与社会决策等内容。

生命科学研究从宏观上可分成三个层次,包括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核心层次,对多个物种及类群研究的个体生物学层次,以及循环经济、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粮食问题等生物圈层次的问题。多个学科与生命科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强,进一步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如工程学与生命科学结合诞生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天文学与生命科学结合产生了宇宙生物学。生命科学深入研究产生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又产生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学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目前,生命科学正向宏观和微观、最基本和最复杂的两极化发展。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与描述、生物学实验、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等。生命科学的研究程序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对假设的进一步修正、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进入下一个周期,即详细的程序如下:生物学的研究大多从观察开始;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

生命科学发展分为前生物学时期、古典生物学时期、实验生物学时期和分子生物学时期。

前生物学时期,公元16世纪前,众多古人类遗址和尚存的古代科学典籍,动物驯化饲养、对植物栽培等内容,如考古发现,生活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的印弟安人1.2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西葫芦,畜牛于9000年前起源于非洲,6000年前中亚出现了被人驯服的马匹。20xx年前的诗经记载了动物和植物达600多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收入药方11096付。这显示了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进行形态及本性描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古典生物学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1665英国人R.Hooke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软木中的细胞,1883年德国的T.Schwann阐述动物与植物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细胞,标志着生物科学的核心学科细胞学正式诞生,恩格斯把它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1859年,C.Darwin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这一时期对各种物种的特性描述已经深入到微观水平。

实验生物学时期,19 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随着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与生物科学的交叉渗透,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奥地利G.Mendel的植物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法国L.Paster发明了加热灭菌消毒法,创立了微生物学,直接促使医学疫苗的发明和免疫学的建立,美国T.Morgen发现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并确立了经典遗传学的分离、连锁和交换三大定律,这一时期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不断加快生命科学探索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1953年,美国人J.Waston和英国人F.Crick阐明了DNA双螺旋结构,1957年,F.Crick提出了著名了遗传信息流——中心法则,此后,遗传信息由DNA通过RNA传向蛋白质这一“中心法则”的确立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为基因工程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生命科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1973年人类进行重组DNA成功,开创了基因工程的新时代,转基因水稻、转基因油菜、转基因抗虫棉相继问世,基因工程已成为分子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研究成为多国竟相投入的热点。1990年美国Dulbecco首先提出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长测序的主张,美国随即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1997年英国的I.Wilmut宣布克隆一只名为“Dolly”的绵羊,随后克隆牛、克隆鼠、克隆猴、相继问世。深入研究生命本质问题,按照人类意愿有计划地改造生物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

1、你能比别人更关心你的秘密。——爱默生

2、秘密像少女一样,你愈要看守它,它却愈容易找得到。——巴尔扎克

3、世上不存在任何秘密,除非秘密能自动保守。——萧伯纳

4、一个人最公开行动也有其秘密的一面。——约瑟夫·康拉德

5、假如我们自己都不能保守秘密,怎么能指望别人替我们保密呢?——拉罗什富科

6、事情到了执行的时候,迅速就是最好的保密之方。——培根

7、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一点神秘感。——王尔德

8、心中的秘密是纪念日。——朗费罗

9、恋爱是开启人生秘密的钥匙。—— 岛崎藤村

10、太多的秘密和太少的秘密都说明精神的软弱。——沃维纳格

11、一个人抱着秘密太寂寞。——郭敬明

12、谈话有一种魅力,就像爱情和醇酒,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能诱使我们说出自己的秘密。——塞涅卡

13、定谋贵决,机事贵密。——明·吴惟顺

14、保守秘密时,秘密是忠仆;泄露秘密时,秘密是祸主。——阿拉伯

15、每一颗心都有它的秘密。—— 犹太人

16、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闲功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 ——萧伯纳

17、泄露机密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炫耀自己受人信赖。——塞·约翰逊

18、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是上帝的秘密,三个人之间的秘密是大家秘密。——法国

19、秘密是武器,也是朋友。人是上帝的秘密,力量是男人的秘密,性感是女人的秘密。——詹·斯蒂芬斯

20、幻想的天性富有永远年轻的秘密。——茨威格

21、小的秘密容易泄露,而重大机密通常却容易保守。——切斯特菲尔德

22、眼睛会泄露心中的秘密。——乔·爱略特

23、一个人泄露了秘密,哪怕一丝一毫,就再也得不到安宁了。——让·保·里克特

24、在秘密的道路上要留心隐蔽的敌人。——司各特

25、谋成于密而败于泄,三军之事莫重于密。——明·揭暄

26、秘密是你的囚徒,一旦把它泄露出去,你便成了它的囚徒。——英国

2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

28、恋人的秘密不可叫对方全部探了去。——艾迪生

29、有时保守秘密最好的方法或许是对它是秘密这一事实保密。——亨利·泰勒

30、一个泄露秘密的人是别人的奴仆。——欧洲

31、如果你想对敌人隐瞒某件事,千万别把这件事向你的朋友透露。——伊本·加比洛尔

32、顽强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杰克·伦敦

33、参与密事的双方,要么是神圣的同盟,要么是肮脏的结合。——狄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