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联:竹因虚受益;下联:松以静延年。
2、上联:书读万卷少;下联:德缺一点多。
3、上联:事无大小唯求益;下联:才有高低贵学贤。
4、上联:辱人终辱己;下联:尊己务尊人。
5、上联:做人诚作本;下联:谋事信为基。
6、上联:益世甘为牛献乳;下联:利人乐作马飞蹄。
7、上联:白眼观邪恶;下联:丹心付善良。
8、上联:神游物外烦情少;下联:心注书中乐趣多。
9、上联:读书求甚解;下联:做事必认真。
10、上联:放荡并非潇洒;下联:奢靡岂是风流。
11、上联:虚心成大器;下联:劲皆见奇才。
12、上联:欲使腰包实;下联:须防脑袋空。
13、上联:容人人不矮;下联:责己己偏高。
14、上联:少壮饱经磨砺;下联:老来不畏风霜。
15、上联:趣真不涉俗;下联:心静自得天。
16、上联:耻做桀王犬;下联:乐为孺子牛。
17、上联:效梅傲霜休傲友;下联:学竹虚心莫虚情。
18、上联:戒骄风清日朗;下联:除躁海阔天空。
19、上联:红火难熔碧玉;下联:苍蝇不点清波。
20、上联:风清尘不染;下联:磊落德常存。
21、上联:静坐常思己过;下联:闲谈莫伦人非。
22、上联:伟人自古无闲逸;下联:志士从来不屈挠。
23、上联:贫能节俭;下联:富不奢华。
24、上联:岂可尽如人意;下联:但求无愧我心。
25、上联:小心行世路;下联:大胆写人生。
26、上联:手臂不伸名利场;下联:脚跟休踏是非窝。
27、上联:淡泊明志;下联:宁静致远。
28、上联:有德名声远;下联:无私威望高。
29、上联:知错益智;下联:就过误身。
30、上联:未出土时先有节;下联:得凌云处尚虚心。
31、上联:品正心常泰;下联:德高寿自长。
32、上联:三思终有益;下联:百忍永无忧。
33、上联:压石何妨春笋出;下联:抽桥无碍白云飞。
34、上联:知足人常乐;下联:无欺心自安。
35、上联:立定脚跟做事;下联:放开眼孔看人。
36、上联:有才休拍马;下联:无耻乱吹牛。
37、上联:为人品行作范;下联:处事仁义为师。
38、上联:博览知学浅;下联:广交悟世深。
39、上联:不谋无耻事;下联:甘作有为人。
40、上联:忠奸终有报;下联:泾渭总分明。
41、上联:诚可防贪忍防祸;下联:宽能治偏谦治急。
42、上联:光阴无放假;下联:成就不攀亲。
43、上联:莫只看财边有贝;下联:应常想利侧藏刀。
44、上联:宁作劲松迎雪挺;下联:不为媚柳顺风摇。
45、上联:事理通达;下联:心气和平。
46、上联:药难医假病;下联:酒不解真愁。
47、上联:三思知进退;下联:一笑对乾坤。
48、上联:民心似秤;下联:历史如筛。
49、上联:碧玉蒙尘无损害;下联:红梅傲雪自添骄。
50、上联:名缰牵蠢客;下联:利锁铐庸人。
51、上联:有德通情理;下联:无志弄是非。
52、上联:失意休馁;下联:得势莫狂。
53、上联:袖里清风无价宝;下联:胸中正义有声雷。
54、上联:世事每从宽处乐;下联:人伦常在忍中全。
55、上联:骄傲遭逢失败;下联:谦虚孕育成功。
56、上联:老骥思千里;下联:鹪鹩足一枝。
57、上联:贤人常克己;下联:俗子不饶人。
58、上联:泪珠难换丰盈果;下联:汗水能滋烂漫花。
59、上联:反观自己难全是;下联:细论人家未尽非。
60、上联:安分身无辱;下联:防非口慎开。
61、上联:求真知不行伪道;下联:重实学勿慕虚荣。
62、上联:燕雀应思壮志;下联:梅兰珍重年华。
63、上联:读书必提要;下联:处世在通情。
64、上联:益把自卑为自奋;下联:莫将天命作天条。
65、上联:志士眼前无蜀道;下联:男儿心上有天梯。
66、上联:名声清似水;下联:人格重如山。
67、上联:百事须防姑且;下联:一心要究原来。
68、上联:情趣诚中得;下联:心花静里开。
69、上联:缺德常欺事;下联:大贤不傲人。
70、上联:乐从勤中得;下联:烦自贪里来。
71、上联:宁与凤凰比翼;下联:不随鸡犬争鸣。
72、上联:智水消心火;下联:仁风扫世尘。
73、上联:勤劳能
74、上联:人间无净土;下联:世上有真情。
75、上联:旁门勿进;下联:正道直行。
76、上联:谦到十分防有诈;下联:让开一步不为虚。
77、上联:世事有常有变;下联:英雄能屈能伸。
78、上联:百里长堤蝼蚁毁;下联:千寻大树蛀虫枯。
79、上联:读书当悟理;下联:办事贵求真。
80、上联:骄傲来自浅薄;下联:狂妄出于无知。
导语: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中国高中生见面时打招呼总喜欢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其实,这是中国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的表现,也是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中国很早就是个应试社会,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没有几个朝代的“赶考”是深受欢迎的,当今政府提出的“减负”,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生们见过面后“作业做完了吗”的问候方式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当素质教育越来越盛行,当西方教育方式不断冲击我的传统教育的时候,“作业做完了吗”的问候方式,有可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要保护还是摒弃呢?
——余思
在中国,隔了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见面时总爱说“你还是老样子”。其实,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质朴的表达艺术。中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原,有丘陵,有盆地,有大江,有湖泊……自古以来,万水千山阻隔了人与人的直接联系,一句“你还是老样子”表达了彼此一直关心着对方。容颜易老,听到这句话,不但缓解了多年不见的尴尬,又加深了彼此的感情。然而,在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你还是老样子”的问候方式可能成为“过去式”,我们是应该拯救还是应该放弃呢?
——龚毓芝
中国人每逢春节总喜欢燃放鞭炮,其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也是庆祝节日的.一种方式。燃放鞭炮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相传是人们为了驱赶“年”这头恶兽。然而,当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而燃放鞭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这种传统习俗是应该传承还是应该摒弃呢?
——冷婷娜
中国人每到一处胜地总会留下“×××至此一游”的标志。其实,这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也是民族劣根性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名胜古迹遍布天下,本应展现地大物博的大国风采,但“×××至此一游”随处可见,势必破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是物欲膨胀下的一种时代病,是精神缺失的真实写照。这到底是行为的错误还是灵魂的叛逃呢?
——陈莉莎
中国友人见面时总爱调侃一句“最近瘦了吗”,其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但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自然经济增长占据主导地位,土地所有制的不断变化也未能让农民温饱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饿着的不过是肚子,缺乏的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已,所以老百姓见面问一句“最近瘦了吗”就成了这个时期典型的文化特征。然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欲不断滋长和膨胀,物质和精神层面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时候,“最近瘦了吗”的问候方式就不只是一种调侃了,而是对当代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
——王慧
中国人吃饭总喜欢端上大碗的汤、大碗的菜,从不考虑人数,吃不完就倒掉了。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好面子”的心态,但这种“好面子”的行为却有着很大的弊端。单从我国来说,因为饥饿而处在死亡线的人就不在少数。对比西方国家,“大碗吃饭”便成了独有的东方文化现象。而当我们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的同时,新文化也不断地被“引进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这种“餐桌文化”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护呢?答案不言而喻。
——许秋夷
中国人吃饭总喜欢用筷子。其实,这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也是一种象征着和谐的行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却很少有人知道使用筷子能使血液流通、能够活脉络血的功效。然而,当如洪水般汹涌的西方文化向我们涌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会成为文化遗产。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
——李飞云
日本人见面总爱弯腰向对方说一句“请多多关照”。其实,这是一种谦卑的表现,但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日本是个岛国,因此,地域的狭窄引发出心理的狭隘,也就是常言道“岛国心理”。他们首先承认自己的弱小,但内心却不断地放大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当他们一旦强大起来,就开始露出凶残的獠牙,这就是所谓大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请多多关照”放在心上,反而要时时提防这些人面兽心的伪君子。
——江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