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杂志鸿鹄安知燕雀之志 正文

格言杂志鸿鹄安知燕雀之志

时间:2025-05-11 01:28:09

典故:

秦二世残暴荒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首推陈胜、吴广起义。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因此,后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浅之人比作低飞的燕雀,把那志存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陈胜的故事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秦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早年在陈县乡下给人佣耕,也就是给地主做长工时,对同伴说:“苟富,勿相忘!” 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笑他想富贵是痴心妄想。有心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陈胜只好仰天长叹说:“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管理5人的基层小吏),领着被征发的人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守边疆。不幸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估计不能按期到达,依照秦朝的法律都得被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挺而走险,首先借鬼神“威众”,吴广夜学狐叫,又采用藏帛鱼腹的办法,营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形成了陈胜受命于天的氛围。然后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接下来,用“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的豪言壮语鼓动大众,率九百人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进入陈县(河南淮阳)时,陈胜称王,国号张楚。他派兵四处攻城掠地,但他的兵力太分散,且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当周文一支在戏(陕西临潼东戏河)遭到秦章邯军反扑而失败后,秦军很快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战败。当他撤退至城父(安徽城父西北),被他的车夫庄贾所杀。

点评:

在当时群雄并起的秦末风云之际,最耀眼者当数项羽,刘邦二人。但若论灭秦功劳最大的人,应是陈胜。因陈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的大泽乡揭竿不仅揭开了一个反秦时代的序幕,而且开后世农民战争之先河。陈胜的成就源自他少时的高志。

【词目】鸿鹄之志

【发音】hónghúzhīzhì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有志向,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释义】:指人有远大抱负。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示例】:大丈夫仗~,据英杰之才。(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指有远大志向

成语故事

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自称始皇。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

秦二世时,实行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还大兴土木,四处征伐,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为首的是两位贫苦农民,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陈胜把农具往田埂上一扔,忿忿不平地在那里发呆。忽然,他对和他一块儿耕种的人说:我们大家日后如果谁富了,可千万不要忘记了在一块儿耕种的这些穷哥们儿。听了陈胜的这些话,有些人想想自己受贫穷、受压迫剥削的地位,笑着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的意思是小小的燕雀怎么能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地方官员派了两个军官监押900名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戍边。陈胜、吴广也在被征发之列。然而,军队行进期间,突然遇上大雨,道路被淹,无法行军。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说:“误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大家都同情他;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立过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条好汉,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大家都很赞同。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

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

有一天,陈胜把押解他们的官员杀了,接着,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就这样,在生死攸关之际,陈胜、吴广发动反秦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燃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后,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了“鸿鹄之志”这句成语,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陈胜小传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在被征调戌地途中,率众揭竿起义,反对秦王朝的暴政,并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被叛徒所杀。

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拼音:yan que ān zhī hong hu zhī zhi

解释: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处:《史记;卷三十六;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庄子;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那么费劲地高飞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