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关于老子的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7、将欲取之,必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5、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9、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4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4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7、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54、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7、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64、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6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6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68、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0、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7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7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6、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7、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8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7、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8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3、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9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9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文化输出的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 ——南怀瑾
2) 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 ——李宗桂
3)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林语堂
4)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谈论灵魂问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灵魂且灵魂相对重一些的人却值得每个人想想。 ——崔永元
5) 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所以,文化自觉,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自觉,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觉和精神文化的自觉,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觉,人格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终极。 ——宋圭武
6)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除非文化能使品性变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毛 姆
7)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说我们不缺‘文’了,我们当代最缺少的是‘化’。文化的繁荣发展到文化自觉,我个人心得是:关键在一个‘化’字上。 ——于 丹
8) 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 ——于 丹
9) 藏族人从血液上就认为生死是一件自然的事。他们不会绕圈圈,始终站在起点上,也在那终点上。 ······ 我也一直在那个点上。不是我有了悟性,然后再找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去生长。我本来就是一棵长在土地里的树,土地就是我的本质,我不会思考太多。 ——杨丽萍
10)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候是齐头并进的。 ——歌 德
1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成为中国的千年传世格言。
12) 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
13) 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愿望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 ——孙家正
14) 人与文化是一种共在关系,即人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李金齐
15) 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 ——达尔文
16) 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努力的结果。 ——陈序经
17) 文化自觉就是将“文”挪到了“化”,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遗产化入我们的道德规范。如果“文而不化”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 ——于 丹
18) 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19) 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高尔基
20)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化人”是“人化”的.一个环节和成果、层次和境界。 ——李德顺
21) 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季羡林
22)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 ——许思园
23) 文化体现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层次、地位和社会评价。 ——彭文山
24)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王财贵
25) 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 ——陆登廷
26)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愚昧无知的一层裱糊纸 。
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2】
1)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2) 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3)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4)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5) 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王 蒙
6)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7) 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约翰·赫尔达
8) 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马大·安诺德
9)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10)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11) 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12)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13)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
14)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15)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16) 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17)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 向
18) 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费孝通
19) 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0) 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这是人;做一切想做的事,这是神。 ——拿破仑
21)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22) 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世俗智慧的艺术》
23)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献生
24) 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Charles Darwin
25)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6)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27)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龙应台
28) 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占有文化、支配文化、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
29)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30)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
吴同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无限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 故有“和售”一词``````
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和谐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关系。
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亲密无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正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决不可任意摧残自然,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粗暴索取,人为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状态。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不被破坏,自然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因此,“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世格言。推而广之,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 再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以注重伦理文化为特点的中华文明,特别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理想境界就是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即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孔颜乐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后来,儒家以孔颜为榜样,特别注重内心和谐愉悦的精神享受。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孔颜乐处是一种精神境界,其集中表现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内外无所窒碍的和谐状态。
上述种种表明,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正在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两位巴西学者说得好:“由于很多人认为孔子是通过伦理体系来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之一,在新世界的建设中,儒学无疑要起很大的作用。这一说法于1988年在巴黎得到了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瑞典的阿尔文博士声明:“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关于和谐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和谐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已有了和谐观念的萌芽,并对其给与高度的评价。
B, 和谐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
C,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D,追求和谐这一传统观念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以当代人和后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 ( )
A, 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社会各个成员各个阶层之间应该要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B,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C,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D,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如今的中国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3,下俩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这都是和谐观念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
B ,“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家和万事成” 、 “家和万事兴”等传世格言都表明和谐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C,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按照人类需要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D,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是因为颜回身处深处困难而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使身心达到和谐状态。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