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孙思邈
2、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柯棣华
3、健康的开始在于知道自己的疾病,在于愿意服医生开给他的处方。——塞万提斯
4、医生只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佩特罗尼乌斯
5、酒越陈越好,医生越老越好。——托·富勒
6、医生三世,不服其药。——戴圣
7、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
8、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孙思邈
9、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周恩来
10、一个医生必须有音乐家的耳朵,戏剧家的嘴巴。在病人痛楚时,能用精确的听觉去辨别病情,用明快的语言消除疑虑,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罗生特
11、医生的无知会给病人带来灾难。一个医生,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那是失职和羞耻,也是医生最大的痛苦。——周礼荣
12、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伦·赖特
13、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棗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张海迪
14、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好医术,毕业生后到农村去,为广大群众治病,这就是我学医的最终目的。——邵小利
15、医生之难也就在这里。——郎景和
16、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钱钟书
17、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苏格拉底
18、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龚廷贤
19、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徐大春
20、我最喜欢人家称我傅医生,这使我特别感觉到我对人民健康所负的责任。——傅连章
21、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白求恩
22、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23、一个医生就是为病人活着的,如果医生不为伤病员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白求恩
24、人处疾则贵医。——韩非
25、只有医道高明的医生才懂得何时不开方。——格拉西安
26、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张杲
27、人生是疾病,世界是医院,而死是我们的医生。——海涅
28、在病人即将痊愈时,请来的医生是幸运的。——拉伯雷
29、无知固然没有欺骗可恶,但医生的无知的危害却要比欺骗大得多。——爱略特
30、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张孝骞
31、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张孝骞
32、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罗·路·史蒂文森
33、医生不能光用药物来治病。在病人最痛苦的时候,医生一定要出现在他的面前。——白求恩
34、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
35、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36、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37、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38、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39、马行千里不失蹄,只因步步谨慎;人生一世少错误,就在警钟常鸣。
40、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41、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42、竭尽全力奋战在手术台上,用自己的辛苦换来患者的平安。
43、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44、一名好的外科医生必须有鹰的眼睛,女人的手和狮子的心。
45、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都会有一条医德医风铺就起来的道路。
46、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47、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48、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
49、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50、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51、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52、天怕乌云地怕荒,人怕疾病草怕霜。心灵的疾病,比肌体的疾病更危险。
53、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54、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5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56、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
57、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毒。
58、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5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60、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61、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62、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63、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
64、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
65、兢兢业业,廉洁行医,清清白白,热诚做人,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
66、一切都是毒,无毒则无物,只有合适的剂量,才能使有毒变为无毒。
67、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68、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69、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70、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71、良医者,常治无病之人,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72、弄清楚得病的是什么人,比弄清楚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73、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74、为医先要去贪嗔,用药但凭真实心;富不过求贫不倦,神明所俨如临。
7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76、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77、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
78、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79、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80、做一名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同时还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
中医入门要必读三字经,是什么三字经呢?下面来看看!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本书较系
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zhengfu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