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和注释以供参考。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今读的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1
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我想,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
《论语》文中还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它也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另外,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论语》中还有着诸多关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国安邦等至今看来仍然睿智无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处世与学问这些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业、还要传道,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们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让我们追随圣人的足迹,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训导,抱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好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
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2
孔子与《论语》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心魂”所在。千年以来,对《论语》的解读浩若繁星。步入现代,今人对《论语》解读最有分量的是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所著的《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这本书不是对《论语》进行快餐式、布道式、鸡汤式的误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认认真真读过一遍《今读》,尽管有不明白的地方,却足以让读者找到作为人本个体和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先生还从文化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的问题的成因。因此,《今读》不仅是对《论语》的解读,还融合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本文就对先生的主要观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梳理。
何为今读
今读,以现代人的视角,倾听千年智者内心的声音,做法无非两种——解构与重建。
解构什么?解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千年以来,儒学是中国式“政教合一”的文化内核,经历了多次重要演变。根据典籍记载,最初儒学是古代巫术演化而来,在祭祀过程中,氏族族长(也就是祭司)是唯一有资格与“天”交流的,而交流的过程就是娱神跳舞。在娱神的过程中,祭司产生的诸多情感(这种情感很神秘)不断分化被抽象为“诚”、“仁”、“敬”、“恕”等典型儒学词汇,正如子曰:发乎情,止乎礼。这代表人类精神文化层面的觉醒,人类的发展立足于人本身而非人格神祇。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发展到了汉代,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并没有创造出类似于“上帝”、“安拉”等具有人格的神祇,但是“天人感应”影响、统辖古代政治的方方面面。皇帝如古代祭司一般,是国家政治领袖,是社会道德领袖,也是宗族宗教领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每逢大灾,皇帝要下罪己诏,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灾害如“天”降下的罪罚,只有皇帝(祭司)能够承受了。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理学”依然否认人格神祇,坚持“天理人欲”的人本心性论,却展现出“天人合一”不可违抗的道德律令,规范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都表现出儒家伦理(人)秩序—自然(天)秩序结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来规范人的身心活动。具体的表现就是将伦理道德(如修养、情感)和社会秩序(如体制、规范)融为一体。而在这套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运行的过程中,伦理道德(私德)和社会秩序(公德)无法区分,无法理顺,如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遂令不从”。一旦伦理道德强加于社会秩序,价值观就会扭曲,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道德绑架”,为什么会产生“大义灭亲”,为什么出现“假道学”,为什么在今天探讨法律问题依然会陷入道德评价的“怪圈”,为什么在抵制海外不良企业的时候某些公民会做愚蠢的事情等等。[①]
重构什么?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儒学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以旧有方式传播于社会中,要批判继承。而批判继承的前提就是重构,将儒学道德性、宗教性、伦理区分开来。儒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否认人格神祇,却影响着世间方方面面,是不可违抗的道德律令,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先生认为,重构儒学,不需要再创人格神祗,而要转变为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例如“天地君亲师”,“天地”是带有宗教意味的超自然非人格存在,“君亲师”是古代政治、伦理、纲常。重构,就是要将“天地”带有宗教意味的超自然非人格存在进行转化,消除伦理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容。由此,“天地君亲师”则变成了家族亲属、师生朋友、家园乡土的精神归宿。重构儒学,回归人本位,还原儒学活泼、自然、现实的本来面目,所展望的只是普通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李泽厚语)
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是先生在1985年春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演讲汇总提出的',收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由于中国氏族血亲传统,加以小农经济不断巩固的社会结构,使中华文化更关注现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性格和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结构。
《论语》开篇首章便体现了这种性格与心理结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白话文来讲,就是学习有益的知识并时常实践,收获一种快乐;与远方来的朋友一起畅谈人生理想,交流经验也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么?(李泽厚先生译)从文义来看,因为学习并时常实践,所以感到快乐,让人的感情升华。作为群体当中的个体,与其他个体交流精神感受,也感到快乐。在人群中,虽然没有人知道,但是也没有感到不开心。该篇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乐感的生命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强调人的主体,立足于一个世界、现实世界,赋予人在自然中的本体地位,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先生指出中国人很注重现世的努力和幸福:“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衣食住行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特征,尽管深知人死神灭,犹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中国人却仍然不畏艰难而生活。”
立足于现实世界、一个世界,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诸如日本“耻感文化”、基督教世界“罪感文化”最大的不同。孔子的世界观就是立足于现实世界,承认一个世界,因此孔子“不语乱、神、鬼、力”,也总说“敬鬼神而远之”,却一定告诉大家要敬祖敬贤。后世儒家对“天”的探讨止于“感应”,更玄的道家虽然抬出一个无所不能、视万物为刍狗的圣人,但最后还要实现“天人合一”。而基督教世界的“罪感文化”设定另外一个世界,人有原罪生来是赎罪的,还创造一个人格神祗。比如,一个人犯了罪去教堂找神父忏悔,经历了一些仪式后,罪就被上帝知道并且将心灵“净化”了(这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激烈批判的,宗教裁判不能代替世俗裁判,如此正义得不到实现)。可见,基督教世界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另一个世界的人格神祗,根据宗教教义,人格神祗已经为世人指明方向。并且,另外一个世界变成“葬心之地”,可以在这里将精神、心灵中不纯洁的东西放下。所以基督教世界的人们在精神层面是相对轻松的。
这样来看,“乐感文化”又不总是那么喜乐,精神负担比存在人格神的文化沉重得多。在中华文化中,没有人格神祗向世人展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什么,需要人自己去追寻,正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追求“仁”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么?)而人在追寻最终目标过程中,依己不依他(人格神祗),无依无靠,没有什么可以救赎,只有靠自我不断探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内心悲苦,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忧从中来,正在于此。也由于此,塑造了中华文化讲求坚忍不拔的文化性格,于实践中见真知,于平凡中见伟大,从现世的人生追求精神的升华,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不曾断绝。
实用理性
先生认为,实用理性是中华文化又一个特征,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是实用理性?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阐述:这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坚持人的价值本位,并且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不在理论上去探求讨论、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不必要进行纯思维的抽象。实用理性从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用理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经验的传授。例如对“仁”的解释,“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出现109次。孔子的弟子问何为仁,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每次回答都是不同的,告诉世人应当如何行事,并没有在逻辑上对“仁”进行理论分析。所以黑格尔就嘲笑说《论语》就是一本处世格言。但是这些“处世格言”却有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李泽厚语)。正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人探索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没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形式来展现,而是讲授经验,就好像和蔼可亲的老者对着年轻人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气氛自然而活泼。
极端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现实的实用,使得实用理性缺乏探索精神。理性不会越界超出经验之外,缺乏严格的形式推理和抽象的理论探索。这就使民族获得和承续这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等等(李泽厚语)。所有这些,给民族文化、哲学体系、行为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层面,实用理性在适应迅猛发展的科学之路上显得步履蹒跚。
实用理性强调现实效果,对民族性格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孟子离娄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符合礼法么?孟子回答:符合礼法。又问:如果嫂子溺水,该怎么办?答:应当出手援救,不救人与豺狼无异,应当权变。这种权变使得中国人变得圆融、灵活,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为了达到现实效果,不可避免要进行变通,导致中国人对规则的淡漠。在古代社会实用理性巩固了人治基础,并不适应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这样就又回到了“解构—重建”的问题,先生强调:“保持和发展实用理性中那种乐观而韧性的人性态度,去重建那超越伦理的准宗教的心灵境界。这样,我们或许能够突破绵延至今的政教合一,克服目前日趋严峻的道德颓丧和信仰危机。”
解构与重建,总结与展望,钻研与引申,李泽厚先生通过《今读》以其现代视角传达了千年智者内心的声音,帮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知道做一个中国人原来是这么美的一件事情。同时先生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提出了“解构—重建”的理念,警惕“民粹”对现代社会的破坏,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转型,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3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死”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死”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死”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死”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死”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死”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死”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死,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
(高考考过的名人名言)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
(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1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论语·述而》)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其四〉》)
(1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1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20)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高考考过的名人名言)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日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过秦论》的论点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0)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句,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一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高考考过的名人名言)
(1)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古代文人词客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为了一个字而冥思苦想,卢延让《苦吟》中曾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有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令人非常敬仰。
(7)人们在比喻“柔”的思想教育时,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和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8)谈到太平天国洪、杨内讧这段历史时,人们不禁会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浩叹。(曹植诗)
(9)我国古典优秀诗歌中,常常突出一个典型事例来概括事物本质。晚唐诗人杜牧根据飞骑送荔枝一事,只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两句14个字,便勾勒出唐明皇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多用比兴手法,因而取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1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2)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看到了志士仁人对“生死”所做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13)“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4)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小就去做,干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它小就不去做,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
(16)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所引用。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想反,这两句诗是:“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9)杜甫《衷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0)“环境”对做学问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古今有不少学者都是在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伟大著作的,陶潜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1)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苍凉,也有过孟浩然“_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情。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22)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3)杜甫《衷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4)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5)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6)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
(27)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28)辑录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中有好多开导人们爱学习、怎样学习的语句。其中,有点明温习大有好处的“温故而知新;”;有告诉你认真学习、时常温习是乐事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用来称颂勤奋学习、耐心教人这一好作风的“_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揭示学习和思考利害关系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29)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1、 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 , 。
2、 杜牧《泊秦淮》诗中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 , 。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
6、 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
7、《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李商隐《无题》的 , 是诗中的警句,现常用来赞誉那些为事业,为他人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人。
9、 《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
10、 《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
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12、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13、 《爱莲说》中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
14、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
15、 《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17、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18、 《出师表》中用对比方法论述汉室兴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
19、 《捕蛇者说》中描写凶暴的小吏来到蒋氏家乡的情形的语句是: , 。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 。
2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22、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 , 。”
23、 在《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4、《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27、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 , ”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2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29、 矗骸对姥袈ゼ恰分忻栊础岸赐ピ乱埂本吧募妇洌? , 。 , 。
30、 《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 。
31、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长丞相》中的“ ,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32、 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可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的。“ , ”岑参的诗说明北方地区八月份就草木凋零,大雪纷飞了……
33、 《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3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5、 《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36、 《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 。
37、 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担,可用“ , ”来形容。(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
38、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39、 《论语》十则中有关待人处世的一句名言警句是 , 。
40、 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41、 《捕蛇者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点明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是 。
4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诗是: , 。
43、 辛弃疾决心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卑躬屈膝,《菩萨蛮》中有 , 为证。
44、 赵薇的“太阳旗事件”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这让我们联想起杜牧《泊秦淮》中的
45、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比喻句是:
4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以四个瞬间即过的地名来表达诗人归心似箭心境的句子是
47、 《陋室铭》这篇短文中的核心句是: 。
48、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从触觉方面描写春风时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是: 。
49、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 。
5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51、 《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52、 《春》一文结尾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
53、《浣溪沙》中 , 被誉为“天然奇偶”。
54、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源于《曹刿论战》。请根据提示默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 。 ,故克之。
55、 请默写《出师表》中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 。
56、 《出师表》中作者为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应该广开言路,其原句是: 。
5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 。58、 《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59、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60、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61、 《醉翁亭记》中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 。 。
6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
63、 《陋室铭》一文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64、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 。
6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 ,。
6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67、《蒹葭》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 , 。
68、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 。
69、《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 , 。
70、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 , 。”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7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 ,。
72、 《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
7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 。
74、 焦裕禄心里装着兰考三十万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局面,他最后累倒在兰考这块土地上,真可谓“ ”(诸葛亮语)
75、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76、 我们的老学者力避门户之见,对青年人的创造发明,倾己之力加以扶持,做到了:“ , ”(龚自珍诗句)
77、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78、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 !
79、《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8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81、古语云:“不知者不怪也”。《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82、《扁鹊见蔡桓公》中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句子是 。
83、《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84、《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愚公移山》中从侧面写移山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相见欢》中借景抒发忧愁之感的词句是 , 。 。
8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8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89、《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诗句是 , 。抒发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诗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的句子是 , 。
9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表现方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
91、《行路难》一诗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的诗句是, 。
9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 , 。
93、《渔家傲》中表现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的句子是 , 。
9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9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 , , 。
归纳型默写
1.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默写上、下句均含数字的诗句。
①从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春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辛弃疾《西江月》中,任选两组上、下句均含数字的诗句。
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
②除上面列出的四首诗词外,你还能再写一组初中课本古诗词中上、下句均含数字的诗句吗?请写出来。
3.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古人有关离愁别恨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初中所学过的古诗文中选择意思完整的名句表达你的凌云壮志:
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表现百姓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词中有许多写到洛阳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8. 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
9.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10.“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是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层出的一幅对联。请写出含有“岳阳”或“黄鹤”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古诗词中有不少含“春”字的句子,请自选一句写出来。
12.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无数诗人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请任选两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13.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永远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写出表达这一主题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不限)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4.马是画家的爱物,亦常走入文人的笔端,在许多古诗、词、曲中都留下了马的足迹,请从中选取你所熟知的含“马”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或题目:
15.登高,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展示人的境界。请写出古人以写登高来表达志趣或情怀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你积累的课内外古诗词中,写出两句能体现默默奉献精神的句子。
19.(重庆课改)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临别之际,请你选用古诗词中两个“送别”的句子来表达你对老师或同学的离别之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出古诗词中与月亮有关的一个诗句。
21.古诗文中有很多含有生活哲理的名句,请你写出一例。(课内外皆可)
22.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乐观向上的诗句。如:_________(作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泰安)巍巍泰山,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泰山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①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景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②请选择你喜爱的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困境。(写出连续的两句)
25.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节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诗词的连续两句。
26.古诗中有很多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七彩斑斓的景致。请默写含有“红、绿、蓝、青、黑、白、紫”任意一字眼的诗句,注意要默写出两句上下相邻的完整诗句。
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7.请写出一句古代有关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课内外皆可)
答案: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 舍生而取义者也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 亲贤臣,远小人。
1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6、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8、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9、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9、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0、 醉翁之意不在酒。
3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2、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5、 亲贤臣,远小人
36、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9、已所不欲,匆施于人。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0、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1、略
4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3、 略
44、 略。
45、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6、 略
47、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8、 吹面不寒杨柳风
4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0、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2、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3、 略
54、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55、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6、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7、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58、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9、 醉翁之意不在酒
60、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6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2、长烟落日孤城闭
63、 孔子云:“何陋之有?”
64、断肠人在天涯
65、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66、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67、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68、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9、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70、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7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7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7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6、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7、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
7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0、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81、人不知而不愠
8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8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8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8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7、杨花落尽子规啼
8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9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9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示例: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略
4.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⑥九万里风鹏正举 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示例一:水何澹澹 山岛耸峙
示例二: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6.示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均可。
7.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如:岳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只要是体现爱国情感的古人诗句均可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或《钱塘湖春行》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只要是以写登高来表达志趣或情怀的古诗句即可。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
17.示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8.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9.略
20.举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1.举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等。
22.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23.课内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
课外名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作者:李白
24.①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5.清明: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②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
七夕:③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杜甫《银河诗》)
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鹊桥仙》)
重阳: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6.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7.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满招损,谦受益。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