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
1、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
2、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19世纪英国法律史学家梅茵
3、习惯比天性更顽固。——罗马共和国时代作家,罗马诗歌之父昆图斯
4、我们要想涵养公正的品德,就应养成一种“不苟”的优良习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
5、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6、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毛姆
7、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
8、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高汀
9、哲学是对习惯的攻击性武器。——阿基达莫斯
10、习惯十倍于自然。——英国政治家威灵顿
11、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12、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佩利
13、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英国作家王尔德
14、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成。——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
15、只要人们习惯于平淡无奇的言语,一个稍微激烈的思想在那里便成了粗野。——福卜拉斯
16、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
17、在所有古老的习惯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德国诗人席勒
18、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19、习与性成。——《尚书》《尚书·太甲上》
20、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21、所谓生活,就是习惯的织物。——阿密埃尔
22、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
23、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24、生活是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所遵循的一种习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25、假如你想做事,就得养成做事的习惯;假如你不想做事,就别去沾边。——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26、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英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
27、永勿屈服于悲愁,要一直抗拒,否则这习惯变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
28、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29、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
30、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31、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32、习惯是智者的祸患、蠢货的偶像。——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富勒
33、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34、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
35、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贾谊传》
36、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詹姆斯
37、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德国修士作家坎普滕的托马斯
38、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英国诗人利德益特
39、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特赖因
40、虽然表现的方式和习惯有所不同,但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英国政治家和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
41、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42、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衰。——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毛姆
43、当你习惯于悲观时,它就会像乐观一样令人愉快。——英国作家本涅特
44、所谓的性格是一种习惯,那不加熟虑的自然而然从灵魂流露出来的一定的行为。——伊卜恩·斯依恩那
45、“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
46、成功的人很早就养成成功的习惯。——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
47、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
48、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49、不要屈服于忧愁,要坚定地抗拒它,否则忧愁这习惯就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
50、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英国古戏剧家德莱顿
51、凡人之性成于习。(范_文_先_生_网)——明代文学家王廷相
52、习惯使我们顺从一切。——伯顿
53、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美国作家爱默生
54、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华生
55、习惯之于灵魂犹如血管与脉络之于血液,是它流动的道路。——布什纳尔
56、成功来自于从小养成的习惯。——作家,演说家,企业家陈安之
57、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58、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台湾女诗人,散文家席慕容
59、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爱情中也是如此。——法国作家沃维纳格
60、习惯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詹姆斯
61、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詹姆斯
62、我们最坏的恶德,是从幼小的坏习惯开始的。我们的主要教育在乳母手中。——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
63、坏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
64、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美国第28任总统托·伍·威尔逊
65、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66、没有偏见和习惯的帮助,我甚至无法从房间的这边走到那边。——英国散文作家威·赫兹里特
67、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
68、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
69、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70、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英国诗人华兹华斯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