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光怎样变迁,也不管我身居何地,嫂子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叶雨
李娜的一曲《嫂子颂》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时候起,我就想写写我的嫂子们,虽然不会像李娜歌曲那样名声远扬,但起码在我心里能表达出对嫂子们的热爱和尊重。可至今也没动笔,直到今天才来了激情。
歌颂嫂子的歌曲也好,文章也好,并不多见,所以嫂子在人们的心目中远没有母亲那么崇高和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嫂子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她们担负着孝敬公婆、教育孩子的双重重任,是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员。今天借江山这块宝地,夸夸我的嫂子们。
周四回家给母亲过84岁生日,母亲告诉我,前几天大便干燥,怎么也解不下来,是三嫂用手一点一点地扣出来的,多亏了三嫂,不然不知道母亲要经历怎样的痛苦呢?我听着母亲的话,感动地眼睛湿润了。
我问三嫂,不嫌脏吗?三嫂笑着说:当时看到母亲那痛苦的样子,什么也顾不上了,唯一的想法就是用手帮母亲解除病痛,根本没想到脏,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母亲好受些。当看到那干燥的如羊粪一样的大便一粒一粒被自己扣出来后,当看到母亲那痛苦的表情转为笑容的时候,三嫂说她心里才松了口气,就像是块石头落了地一样。
看着三嫂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在想,这大概是我看到得最灿烂的笑容了。透过她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三嫂那颗纯朴善良的心,看到了她那孝敬老人的所有美德。一股敬仰崇拜之感油然而生,不禁对眼前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素然起敬起来。
母亲常说:要想婆媳关系好,就要老敬小。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母亲对自己的五个儿媳都亲如女儿,甚至比对女儿还好。因为我和姐姐不在母亲身边所以享受不到母亲特权的恩惠。这一点我们相当羡慕嫂子们,有娘在身边陪伴或能经常看到老人那是多么的幸福阿!然而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这是做女儿的无奈。
1974年,在没有送亲的队伍,没有迎亲的锣鼓,更没有任何彩礼的日子里,大嫂被娶进了我家,婚事办的相当简单。大嫂刚嫁到我家的时候,我才十岁,最小的弟弟只有五岁。一家人的衣服、鞋子之类的针线活全都落在了大嫂身上,但我却从未听到过大嫂有半句委屈和怨言,而是把这些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长嫂如母,的确,在我们众兄弟姐妹们心中,大嫂犹如母亲般伟大,是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成衣,既便是有,谁又能买得起?所以衣服鞋子都靠手工制作,家里唯一的一台缝纫机便成了母亲和大嫂的机器。全家人的衣服都是靠母亲和大嫂亲手制作,而一家人的.鞋子则有大嫂一个人承包了。大嫂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给我们做鞋,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们都进入了梦想,大嫂却独自在孤灯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没有看见大嫂闲呆过。尤其是家里的男孩子们穿鞋又费,手工做的鞋子不耐磨,最多两三个月就穿坏了。
大嫂心灵手巧,为了使鞋底坚固耐磨,就在纳鞋底时精工细作,纳成密密麻麻的疙瘩底。每当我穿新鞋的时候,伙伴们总是要我脱下鞋子试穿一下,也感受感受那疙瘩鞋底的滋味,还故意在软地上多踩几下,踩出来的鞋印更显得美观好看。每当这时我心里便美滋滋的,为自己拥有这样心灵手巧的大嫂感到骄傲和自豪。
尽管大嫂鞋子做的很多,足够我们穿了,但母亲对我们控制的还是非常严格,总是等鞋子实在不能再穿了才给我们换新鞋。母亲说,这些鞋子是你大嫂的心血,一定珍惜她的劳动成果,要学会省着穿。我清楚地记得大嫂做的鞋子用干净的大篮子装得满满的,要等年节或者走亲戚的时候大家才能获得穿新鞋的殊荣。而学生们要等新学期开学了,才能穿上精美的新鞋子。
当时大哥在供销社工作,挣得微薄的工资都被大嫂拿来贴补家用。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家里的重活累活抢着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尤其是我和四弟都考上了一中,每月回家周,大嫂都塞给我五元钱。那时候,一中一个月的伙计费是七元五角。
记得有一次我向母亲要钱,想买一条长围巾。母亲说有方巾一样围,干吗非要买长巾呢,就没不答应我。见母亲坚持着不给我买,我便躲在后院偷偷地哭起来。大嫂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第二天一早就从供销社给我买了条红色长绒围巾,上面还带着金丝,样子和颜色都是我喜欢的,但我又想这围巾一定很贵的,便不忍心让大嫂为我破费。大嫂却笑着说:围上它回家就不冷了,以后好好学习,不要分心,争取考上大学,脱离农村的苦日子。每当我围上那条围巾时,我便想起嫂子叮咛的话语和温柔的笑容。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功学习,不辜负大嫂的一片苦心和殷切期望,等将来我挣钱了,一定要报答大嫂,让她也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不再干那么累的活。
艰苦的岁月,大嫂为家里付出的很多,让弟弟妹妹们刻骨铭心。
1982年,三嫂又走进了我们家(二哥、二嫂吃住在供销社,不常回家)。在大嫂的言传身带下,三嫂更显本色,除了憨厚、朴实外,更有宽容善良的贤德。在三嫂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像老黄牛一样,干得最累,吃得最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家里有了大事小情都是两位嫂子忙活着做饭,她们的行为感召着城里工作的弟媳们,虽然她们回家的时间少,但每遇年节也都是做在前面,吃在后面。我被家里的儿媳们深深感动着,所以我到了婆家也尽量表现出勤劳贤惠,但我自愧不如,距离嫂子们做的相差甚远。每次我回娘家,都感受着那种和谐大家庭中浓浓的融合气氛,暗中赞叹那功不可灭的嫂子们。
去年冬天,母亲气管不好,一直咳嗽,不能做饭。母亲生病的时候,不用父亲指使,两位嫂子争着抢着给母亲送饭,顿顿没有重样。我回家时,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你嫂子们真是太好了,你要跟着学学,你公婆年纪大了,要经常去看看他们,去了千万别像在家里这样懒,要勤快要孝顺,要把咱家媳妇的光荣传统带到婆家去,让老人们晚年幸福。
母亲的话,语重心长,时刻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一定会终身谨记。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也不管我身居何地,嫂子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妈妈的一生作文【1】
无意中翻开多年以来写下的上百篇文章,竟然没有一篇是关于母亲的,甚至对母亲是只字未提。细想起来,并不是母亲过于平凡,没有什么可写的,而是怕自己浅薄的文字糟践了母亲的勤劳、自强、乐观、俭朴以及无私。
当“母亲的一生”这五个字沉沉的落在纸上,洗衣做饭、清洁整理、千叮咛万嘱咐等等这些跟母亲有关的画面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想到母亲,就想到了勤劳。
母亲给孩子做饭本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二十年如一日,一天也不落下却并不多见。陕西的早点以稀饭、馒头、小菜为主,那时候,一家子五或六口人,三至五天就要蒸一次馒头。
如果遇上早晨蒸馒头,为了让我们能吃上早点,母亲常常是凌晨四点多就起床。上小学时,偶尔遇上馒头蒸迟了几分钟,第一节下课,准能看见母亲站在教室门外,一手拿着一个夹菜馒头,一手端着一小盒稀饭。常常会有同学起哄笑话,那时候,心里总是埋怨母亲让自己难看,甚至不愿意出去迎接母亲。
上初中以后,学校的传达室里早晨代卖咸菜饼子,大多数同学都是以传达室里的饼子为早点,特别是冬天的早晨。而母亲总是说光吃咸菜饼子不舒服、不健康,她每天仍然坚持早起做早饭,只是母亲起床的时间比我们上小学时更早了……我们姊妹三个上学的十几个春夏秋冬,母亲十余年如一日的为我们做早点,倒洗脸水、兑刷牙水、挤牙膏、整理书包……那些年,为了让孩子们早晨能多睡会,母亲做好了一切能代劳的事情,从没有落下过一个早晨。
母亲的勤劳不光表现在做饭上。即便遇上农忙(那时候家里有六亩多地),母亲自己从早忙到晚,也从不要求我们去干农活。甚至有时候我们几个主动提出要去帮忙,也常常会被母亲委婉的拒绝。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基本帮不上忙,上初中、高中以后,母亲总是说我们课程太重,回家就好好休息,要么就是带着我们去,不一会儿就让我们回家。所以家里有一块将近3亩的田,至今我都没有搞清具体的位置。母亲不让我们干活只有一个理由:“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专心把学习搞好了,比现在干什么活都强”。虽然母亲的做法并不值得赞同和提倡,但我知道,母亲是真正
想到母亲,就想到了自强。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始终不忘心中的愿望并不懈的努力着。和五十年代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母亲尝尽了生活的苦,一心想把三个孩子供上大学。
那些年,与母亲同年龄段的阿姨们多半都是在家洗衣做饭,操劳家务。而母亲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除了种植六亩多农田、照顾孩子、操劳家务以外,还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母亲卖过菜、卖过水果,卖过日用品、卖过瓜子糖果、最终选择了卖衣服已十多年有余,且至今仍在坚持着。母亲常常说起她刚开始要做生意的时候,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说她没念过多少书,算不了账,但父亲始终没能拦住母亲。尤其是母亲要改行卖衣服,简直给父亲做足了工作,确也没能得到准许,父亲总是说,母亲不识字,到西安去进货,一个人能走丢了。但当母亲一个人悄无声息的从西安进来衣服,卖够了本钱还赚了些的时候,父亲这才稍微放下了心。
想到母亲,就想到了乐观。
2010年的夏忙,母亲突然晕倒在田里。父亲赶紧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母亲是劳累过度而致。母亲住院的第十天,我才得知母亲病了的消息,但我始终没有想到母亲那次竟然病的那么严重。
那时候,我们三个孩子也都在外地上班。父亲说,母亲进医院前,就千叮咛、万嘱咐他不要告诉三个孩子,因为我每周都要和母亲通话,父亲说,母亲几次和我通话,都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只是为了给我证实自己只是一点点的小病而已,不需要我请假回去看望她。母亲在电话里说,就算我请假回去了,也不会让我照顾她。我知道母亲的性格,她是不愿意耽误我的工作,所以,就一直没有回去,只是问候的电话不断。
2011年春节时,我和弟弟、妹妹都回去以后,父亲才给我们讲了事情的全部。父亲说,当时的状况可把他和姥姥吓坏了。母亲住院的前一个星期,什么也不吃,有几次医生把他叫到一边,说让他有个心理准备,甚至有一次,医院下过正式的病危通知。就那时候,母亲还在埋怨父亲告知了我们。现在想起来,才觉得父亲实在是难以承受住那样的打击,才轻描淡写般的告知了作为长女的我。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父亲每每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母亲说,从那以后,家里再有重活,父亲再也不让她干了。从父亲和母亲的口气中,那种重生的喜悦至今犹存。现在儿女们都已经成家,也基本上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父母也有稳定的生意,我们常常劝他们放下农田的活,但他们总是说,现在不交税、不纳粮,始终也不肯放下那些地。
母亲的乐观是很多人难以比对的。从我上高中开始至今已有15年了。这15年以来,往家里打过的电话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没有任何一次,母亲说过家里有什么矛盾或问题,家里的什么不好。而也没有任何一次,母亲不说家里的一切都好,让我安心上好我的班,注意安全,不要挂念她和父亲。人人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道这么多年,母亲就没有一点不称心的事情吗?只是母亲从不愿意给我们带来牵挂和麻烦。
去年冬天,我丢了钱包,里面有现金、银行卡和身份证。本不打算告诉母亲,可后来,考驾照、工作再次受挫后,不由自主地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其实没打电话之前,我就已经猜到母亲会怎么说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母亲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只要平安、健康,钱可以再挣,丢了钱包就当是休息了半月,让我想都不要想,就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虽然早就能猜到母亲的教导了,但挂了电话,也着实让我静坐了许久——我甚至想不通这个农村的“老太太”哪来这么好的心态?
想到母亲,就想到了俭朴。
母亲挣到的钱,很少花在自己身上。母亲辛辛苦苦一年,却从来不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甚至一条新围巾。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最好的衣服就是几件亮色的“嫁妆”,其他都是几个孩子穿剩下的。小时候,我曾和母亲开过这样的玩笑:我说你总是穿这么旧,以后我弟娶媳妇都难,而母亲总是不屑一顾,每每听到我这样说,母亲总是满脸自信的回答我:“放你的心吧,别看***穿的烂,恰恰儿媳来的欢”。不过,歪打正着,母亲的话果真得到了证实:弟弟的媳妇是自己谈的,并且姑娘自身条件还不错,现在,已经是我的弟媳了,想想,弟媳的父母也好,结婚时,对财礼、各种仪式也并没提太多的要求。
现在,如果还有谁再说起母亲舍不得买新衣服时,母亲还会满脸自豪的,把这个案例讲给谁听。
想到母亲,就想到了无私。
母亲常常给我们三个孩子做好吃的、买好吃的,自己却从不舍得尝一口。
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有限,韭菜盒子,油炸馍馍,炒鸡蛋都算是美味佳肴了。经常在饿极了的时候,看见母亲端着美味佳肴从厨房里出来,然后均分给我们三个。
如果说母亲对自己有一千个舍不得,而对三个孩子却有一万个舍得。母亲为了省钱,做生意时,几乎每天都自备着“干粮”,而晚上回家的时候却总是不忘给我们买吃的——花生、油条或者肉夹馍……写到这里,似乎已经嗅到了这些美味佳肴的香味……那种很多年以前的香味,是现在任何美餐也无法比拟的!
时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沉浸在幸福中的我们并没有太在意母亲的一举一动,但母亲的无私和爱却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不管是母亲做的还是买来的“好东西”,却从不舍得给自己留下芝麻大的一点,即便是有时候做的稍多点,加上我们三个硬劝母亲,母亲也总会把“多余”的硬让给父亲,也总是说,自己不爱吃,或者自己已经吃饱了。
母亲的无私同样不仅如此。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假期回家给母亲买个小礼物,母亲常常埋怨半天,说我们乱花钱。那时候,我们花的是父母的钱,也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而今,母亲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每当我们回家探望她老人家的时候,母亲总是说她什么都不缺,硬是劝我们不要买东西,不要乱花钱。母亲的爱,只求付出,何以能够报答?
想到母亲,心中就会充满无限的爱。
一生,不是用几千甚至几万字就能够写清楚的。但我想:“母亲,代表着一种情感,充盈着无限的爱!
母亲的一生,虽然辛劳,但却充实而卓有成就……
母亲的一生,虽然贫寒,但却也是有滋有味……
母亲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却也充满了阳光……
母亲用细腻和包容养育了我们,同样也用细腻和包容教育了我们!
以往,不写母亲,是怕这些过于平淡的文字衬托不出母亲的高度。今日,用这些粗糙的文字书写母亲的平生,只愿远方的母亲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妈妈的一生作文【2】
我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年了,她永远是我们当儿女的心中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善良、纯朴、节俭、宽于待人,是她一生的美德。母亲十九岁与父亲成家,从此进入到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小时候就听母亲说,在她结婚不久,我的外祖母就说过,说我母亲有四个婆婆。这四个婆婆分别是,我的祖母和曾祖母,父亲的伯母和堂嫂。我的祖母是位善良实诚的老人,她待母亲不错。余下的几位“婆婆”都不是太友好,特别是父亲的堂嫂,既懒惰待人又刻薄。
母亲是位小脚女人,对“三寸金莲”的称谓名副其实。记得小时候,只要看见母亲的鞋放在那儿,我们姐弟几个便争着缩紧了脚趾,去穿母亲的鞋,并踮着脚尖在地上来回走上几步。但要是被母亲看见了,她总是变着法儿的制止我们。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说是小孩儿穿尖尖脚的鞋“钱窄”(前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个个有钱花,都能过上好日子,不再象他们老一辈,日子整年都过得紧巴巴的。
有着三寸金莲的母亲,在这个大家庭中,挑水、做饭、针线活样样都得干。她每天凌晨很早就起床推磨、烙煎饼,晚上,等一大家人吃完了饭,还要刷筷子洗碗。等收拾停当,就已经很晚了,又得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饭。一家人吃的饭,几乎都由母亲来操持。大伯嫂子本应以长嫂的名分,带领妯娌去忙家务,但她却以孩子小为理由,对家里的活袖手旁观,什么事情都吩咐我母亲去做。母亲虽然为家务整日里忙忙碌碌,但只要稍有闪失,就会被堂嫂告到婆婆们那里去,所以,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母亲怕起床晚了耽误了推磨,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一晚上不知要起来几次,到院子里去看星星。她从老人那里学到,以看星星的走向来推瘼时间的早晚。推磨的时候,有时候困的实在坚持不住,站在石磨旁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毛驴拉着空的石磨,火星子从两片石头中间往外乱窜,母亲一个激灵醒过来,吓锝心里怦怦直跳,恐怕被婆婆们听见。
母亲年轻时身体单薄,加上脚又小,一对盛满了水的木桶,压在她的肩上就够辛苦了,但大伯嫂子还在一边说风凉话:看这杨柳细腰的,挑起水来也不好看。母亲擦着满脸的汗水,心里实在太委屈,可嘴上是不能说的。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后来才由大家分成了小家,母亲才如释重负的轻松了下来。
母亲是位勤俭持家,很节俭的人。我小的时候粮食不富裕,遇到灾年,粮食更显得金贵。每当新粮食下来,母亲总是把粮食计划好,菜粮搭配、粗细搭配,一年当中,把口粮匀开吃。小麦成熟了,生产队要按人头分配,因那时粮食产量低,一家人分不了多少。母亲精打细算,除了平时吃顿饺子和有应酬才用细粮外,一般都不舍得动用,想方设法总要留下一部分,等到春节时包饺子和做面食用。秋天分了棉花,母亲挑拣好了,轧好花,用纺车纺成线,让人织成布,染好了或印上花,给我们姐弟几个做衣裳,和添置家里的被褥。虽然是土布,但因母亲纺的线又细又匀,所以织出来的布就显得格外细密,做成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邻家的孩子都非常羡慕。记得那时候,每到冬天,母亲晚上都要点着煤油灯,挑灯纺线,天天如此。有时我们一觉醒来,朦朦胧胧的睁开眼,看见母亲还在摇着纺车。她为我们这个家,为我们姐弟几个所付出的,是一生的劳累和辛苦。
母亲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她经常告诫我们,“粒米不成面,滴水不成河”。哪怕是看见一粒粮食掉在地上,她都要捡起来,就是每天用的洗脸水,也从来都节省着用。因为她深深知道任何东西都来的不容易。但如果邻居有了困难,她会毫不犹豫的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在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的时候,当她看到邻家的孩子饿得直哭,她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家里本就不富裕的饭食,拿去给邻家的孩子吃。她还经常把自家节省下来的粮食,拿去接济别人。东院儿的奶奶没米下锅了,哪怕家里只有两碗米,母亲也会拿出一半给她送去。前街的大婶儿家没了咸菜,她会让我们送去自家腌的咸菜。我们的衣服、鞋子穿小了,母亲把它洗刷干净了,送给邻居家的孩子们穿。
母亲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缝衣、做鞋、绣花、剪纸样样都会。那时针线活都要靠手工来做,母亲做的衣服,针脚精细,样子时尚,做好的衣服穿出去,引得好多人都要比着去做。母亲做的鞋,耐看又结实,母亲绣的花,针针紧扣,鲜活靓丽。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缝的帽子,帽子上缝着一朵大荷花,荷花是用粉红丝布剪好了贴上去的,在荷花瓣的边沿和顶端,母亲用红丝线把它绣的同真花瓣一样好看,荷花周围露出绿色的荷叶。帽子后面有两条漂亮的飘带,左右两旁各坠着一颗叮当响的小铃铛,好看极了。给我弟弟缝的“老虎帽子”,那老虎的鼻子、眉眼、耳朵,既卡通又活龙活现。我们戴上帽子到街上去玩儿,周围便围过来一群姑娘媳妇,她们指指点点、惊讶赞叹。记得有几个男孩儿、女孩儿,还匆匆忙忙跑回家,喊出了自己的母亲来看,好让母亲也比着给自己做一个。谁家的姑娘出嫁,谁家的儿子娶媳妇,都让母亲来剪喜字和窗花。说母亲心灵手巧,那是理所当然的。
母亲还裁了一手好衣服。街坊邻居的婶子大娘和姑娘们,都经常拿着各种各样的布,让母亲来裁衣服。母亲从不推辞,仔仔细细的量好尺寸,认认真真地给他们裁剪。遇上家里没有人缝衣服的,母亲还一针一线的帮着把衣服做好了,让我们给送过去。
说起裁衣服来,还有一段笑话呢。我的一位远房的二大妈,人很实在,但手又笨又拙,母亲把衣服给她裁好后,教给她怎么去做。她在家缝了好几天,实在缝不下去了,就带着衣服来找我母亲,还埋怨我母亲把衣服给裁坏了。母亲接过衣服,看了一眼,笑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好不容易忍住了笑说,你这个拙老婆,怎么把裤腿缝到裤裆上去了。最后,还是母亲帮她把衣服缝好了。一个远房叔叔,从小就没了妈,母亲只要有闲空,就帮着做双鞋或是帮着做件衣服,有时还帮着烙煎饼,或是把做好的饭让我们送去一些。直到现在,这位叔叔只要说起我母亲,心里还充满了感激。
母亲一生心肠好,乐于助人。街坊邻居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请母亲帮忙,母亲也从来都认为义不容辞,高兴得去帮助他们。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在长期的摸索中,母亲学会了一些以挑灸、推拿治疗常见小病的土办法,还会治小孩脱臼。一年四季,寒冬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找来,母亲都会认真地去给他们诊治。当她看到哇哇直哭的孩子,脱臼复位后连蹦带跳地走了,当她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成年人,脸上露出了笑容,母亲便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诸如如上所述的这些事情,在母亲看来都是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贯穿了她的一生。
那年,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弟弟从家拍来电报,说母亲病重,让我回家探望。当我急匆匆赶到家的时候,母亲的病情已大有好转。我看到家中的房间里,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各种各样的补品和点心。这些补品和点心,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可代表着乡亲们的一片心。母亲说过:“行下春风下秋雨”,她这话是在给我们讲故事时,是说好人有好报的。虽然母亲做事从不允许别人答谢和报答,但她对乡亲们的好,大家都记在心里,他们怎能不感激母亲呢。
我的家乡在沂蒙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子弟兵和老区人民那种“鱼”与“水”的感情,母亲每当说起,都令我十分感动。母亲曾舍着我的姐姐,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过转战南北的子弟兵的后代。她积极参加“妇救会”、“识字班”,用自己的双手没白没黑得给解放军做军鞋、烙煎饼办给养。母亲做的军鞋,底子纳的结实,鞋面做的精细,每次交军鞋,都得到领导的好评和夸赞。她经常对姐妹们说,子弟兵是为咱老百姓的解放打仗的,他们一天行军上百里,鞋不结实急行军时破了怎么办,咱们只有把军鞋作好做结实了,才能对得起他们,对得起咱们自己的良心。所以,母亲对每一双军鞋,都认真、用心地去做,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母亲一生吃了很多苦。在大家庭时的劳累,小家庭的操劳,就是在“坐月子”时,也都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生我那年,父亲参加担架队去“淮海战役”支前了,阴历十一月中旬的晚上,母亲在床前的地上生下了我,冻得浑身发抖。收拾停当后,她喊醒了我大姐,想让她到灶房里拿些柴火来烤烤暖和。被喊醒了的大姐,听见我的哭声吓得哇哇大哭,她这一哭不要紧,被她哭声惊醒了的二姐和三姐也一齐哭起来。母亲只好作罢,自己爬到床上躺下。那一夜,不知母亲是怎么度过的。第二天就起床烙煎饼给区公所办给养、做针线活。她还说,那个月子,一共吃了九个鸡蛋。前街的大妈送来了两个,后街的大婶拿来了一个,邻院的奶奶送了一个……。那时候各家都穷啊,邻居有的一个,多的两个,七凑八凑,一共九个鸡蛋,那都是大家的心意。这件事我听母亲说过多次,我知道,母亲是在用这种方式感激乡亲们。我每次听了,心里都特别难过。现在的年轻人生孩子,鸡蛋算什么呀,专挑有营养的东西吃。可母亲那个年代哪有这个条件,她们那代人受的苦,真是够多的了。
母亲生我弟弟时,是一九五四年的春天,那时节,几乎年年闹饥荒。阴历四月,正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家里没了粮食,几天都揭不开锅,小弟哇哇待哺,母亲饭都吃不上,哪来的奶水。父亲赶集买回来一把葱,母亲摘下一些葱叶,一个一个地往嘴里吃,父亲在一边只有落泪。听母亲说,每次坐月子,别说好好养,就是想休息也没有时间,除了忙家务,空闲的时候还要做鞋卖,好换取一点油盐钱,贴补家用。所以母亲落了一身的病,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病病殃殃的,整天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都是年轻的时候操劳、受累和月子里伤了身子。我最小的妹妹,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给母亲捏捏脖子,柔柔肩膀,然后才去睡。这是小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直到小妹结婚到了外地。
母亲一共生了九个孩子,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医疗条件,有三个夭折了。在夭折的三个孩子中,其中有两个已经有五六岁了,每当提起,母亲的心情就显得格外沉重。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怎能不叫她揪心呢。
母亲的六个孩子中,只有老六,我们的小弟是个男孩儿。四十五岁的母亲生了个老生儿子,按说是让她最心疼、最娇惯的。可母亲不这样认为,她没偏没向,和对五个女儿一样去心疼、去对待。所以我的弟弟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心疼父母。到现在,小弟也已经五十四岁了,他仍然是我们姐弟中,最孝顺的一个。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是母亲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日子,特别是等过了腊月十五,母亲更是忙个不停。那时候没有机械化,什么粮食都要靠在石磨上磨和用碾子压。母亲要带领着我们磨面和压年糕粉,她要亲手蒸年糕、发糕、粗面卷子,做豆腐,还要生绿豆芽和黄豆芽,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母亲虽然很累,但她忙得很高兴,我们也都很开心。那时我最喜欢吃的菜,是父亲做的“黄豆芽炖豆腐”。豆芽是母亲亲手生的,豆腐是母亲亲手做的,都是纯天然食品,做好的菜口感特棒,每当我回想起来总念念不忘。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可到哪里再去找这么纯正天然的食品呢?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清明节那天到沙滩上去“滚鸡蛋”。家里养了几只鸡,每年清明节前,无论家里怎么困难,母亲都不舍得把鸡蛋卖掉,她要把鸡蛋攒起来,等到清明节的时候,给我们姐弟几个每人煮五个鸡蛋。这也是邻居家的孩子们既嫉妒又羡慕的一件事。记得清明节那天,母亲早早起床,等我们起来的时候,她已经把鸡蛋煮好了。摸着热乎乎的鸡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三姐把鸡蛋给我们染成红的、绿的,或是把鸡蛋上画上一些花,或是画上一些红、黄、绿相间的小格子,总之是五颜六色。然后姐弟几个便每人怀揣五个鸡蛋,到河边的沙滩上去滚鸡蛋,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三姐还用柳条或杨树条给我们做一些哨子,大家边吹哨边在沙滩上打滚儿,嬉闹声、哨声响成一片,那是我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生都没穿过几件好衣服。记得我小的时候,夏天,母亲一件粗布中式短袖上衣,那是用一件穿坏了的`长袖衣服改的。已经穿过好多年了,上面早就打了好多补丁,可她还不舍得丢掉,被汗水浸湿了,洗洗晾干了,再穿在身上。母亲说,夏天穿衣服没好歹。可就看那衣服上面的补丁,就知道穿上有多热了。我生孩子的那年,爱人从省城带回来一块浅灰色的“的确良”布,我送给母亲,让她做一件上衣。那时,要是能穿上一件的确良布做的衣服,是件很荣耀的事。母亲不舍得自己穿,想留给我做衣服,推来让去,在我的说服下,她很高兴得接受了。可正好我婆婆也来伺候月子,母亲就把这块布料让给了我婆婆。其实她是在为我长脸。母亲就是这样,自己再喜欢的东西,只要觉得别人需要,她会高兴的先人后己。
母亲非常爱清洁,一年四季屋里屋外,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这种习惯,一生都伴随着她,就是在她年迈的时候,还是一丝不苟。那年我探亲回家,看到年近九十岁的母亲,每天仍擦澡洗涮,穿戴的依然利利索索。衣服穿脏了,自己去洗,洗好晾干后,叠整齐了放起来。母亲不光自己爱清洁整齐,她对孩子们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小时候,日子过的再紧,每到春节,母亲总要千方百计,给我们做新衣裳穿着过年,实在没钱买布,就用自制的土布给我们做。平日里,我们的衣服就是补了补丁,也总是给我们洗得干干净净的,才让我们穿在身上,从来不让孩子们穿的拖拖拉拉。她常说,衣裳旧点破点不要紧,可要收拾利索了,穿到外面,那可是代表着一个家的形象。
母亲一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她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着我们。孩子们同邻居家的孩子争吵了,母亲先来管教自家的孩子,从不护犊子。我们要是受邻家的孩子欺负了,她总是先问明情况,等事情平息了一阵子,再悄悄跟家长说明真情。她不管做什么事情,能方便别人的,尽量的去方便别人,能迁就别人的,尽量的去迁就别人。“吃亏是福”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这句话的道理,现在回味起来,无不是一句朴素的格言。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谦让一些,迁就一点,吃点亏,就避免了一些是非和争端,换来的却是友好与和睦,这与母亲经常说得“望人和福自和福”同是一个道理。中国人讲求一个“和”字,和气、和善、和睦,“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大家友好、和睦相处,共同享受平静的生活与快乐,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可是以任何东西都难以置换的无价之宝啊。
母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母亲虽然识不了多少字,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她心里是根深蒂固的,这对我们子女来说受益匪浅。我们是听着母亲“做诚实孩子”的话长大的,她的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后,成了我们的座右铭。现在,将来,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也会用母亲的这些最古朴的话去教育、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脚踏实地得去工作,光明磊落的做老老实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在她九十岁的时候,以踏踏实实的步履,走完了她平凡的一生。母亲走了,但她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宽于待人的美德,时刻铭记在我们心里——
母亲,我的吃苦、受累、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
妈妈的一生作文【3】
今天是母亲节,母亲这两个字是多么伟大的字眼,提起母亲,我的心就无名的心酸与心痛,以往总以为等我有时间了我会好好孝敬妈妈的。
只到有一天妈妈突然被病魔撩倒了,才觉的对妈妈的爱是经不起等待的,看见妈妈被无情的岁月在未老的脸颊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皱纹,妈妈原本消瘦的脸颊加上病魔的纠缠更显得苍白黯然,沧桑的岁月已经沧桑了妈妈美丽的容颜。
当时,妈妈的病情足已让我彻底崩溃,我是学医的,知道妈妈在世的时间已经为数不多了,家人决定对妈妈的病情隐瞒,担心妈妈在承受病痛的折磨再一次承受精神的倒塌,我忍着伤心欲绝依旧面带微笑在妈妈面前嘘寒问暖。
可是,我飘忽不定的眼神和微红的眼圈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妈妈很坚强,面对病痛的折磨和精神的压力她都没有倒塌,出院后,她依旧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还为这个家忙前忙后,任劳任怨。
妈妈在我心目中是完美的女性,她温文尔雅,贤惠,温柔善良,勤劳。她其实是个苦命的人,在妈妈十二岁时,外婆就抛下她年幼的儿女驾鹤西去了,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她最小的弟弟才有四岁,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妹早早就辍学在家,用她稚嫩的肩膀抗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为了生机,她曾经当过童工。为了让弟妹穿上暖和的衣服和棉鞋,她小小年纪就在灯下学会了穿针引线的粗活。为了她那个原始的家庭甚至奉献了她最好的年华。
表面上妈妈是纵多弟妹的姐姐,却付出了一个做妈妈的辛酸苦辣。为了等弟妹长大一点能自食其力,妈妈迟迟没有成家,妈妈成了那个年待的剩女,等自己的弟妹都日渐长大,都能照顾彼此了,才依依不舍得走入自己的婚姻。
妈妈是个贤惠温柔的女人,我从小就没有看见过妈妈和奶奶拌过一次嘴,她们婆媳关系仿佛是母女的情份,妈妈身上处处呈现尊老爱幼的美德,爸爸的个性有点粗暴,强势。妈妈经常迁就他,处处让着他。
有时侯,妈妈无原则的善良我都替她堵得慌,为她着急,才宠出爸爸一身的毛病。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她一生的代价,任劳任怨,从无怨言。
妈妈很爱我,我记得我小时侯,妈妈总会把我冰凉的脚搂进自己的怀中唔热,总会把可口的饭菜摆在我的面前,总会在学校的门口拿着增添得衣服向学校里张望。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可病魔又一次纠缠在可敬可亲的母亲身上,在她中年还要承受不为人知的痛苦。也许,妈妈坎坷的经历使妈妈无比的坚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妈妈从没有哭过,沮丧过,而是一种顽强的毅力使她一步一个血印也要走出自己的人生。
也许,是妈妈身上的这种毅力使纠缠于身的病魔也望而却步了,现在,妈妈依旧身体硬朗,脚步清逸。我希望妈妈那怕只有十年的光景,让做儿女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孝敬你,尽一个女儿的孝道。
希望妈妈在女儿爱的包围下,给女儿给自己创造个生命的奇迹,能看见自己的女儿慢慢长大,慢慢变老。在温馨的家园和街道的树荫下时时刻刻都能听到妈妈的笑声,妈妈的一生是不易的,我希望妈妈在晚年能享受天伦之乐,其实,妈妈的健康和快乐就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今天是母亲的节日,我想大声喊;妈妈,我爱你,你是女儿的骄傲。
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 第:只,仅
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 敛:收敛
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荐:屡次
D.迹其平生所为 迹:考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4分)
(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4分)
4.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3分)B(“敛”通“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泛指安葬死者)
2.(3分)B(“府县修城,他捐钱白银三千两”与原文不符)
3.(8分)(1)(4分)先生虽然天资特别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事业)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颖异”“远业”“经理”“之”各1分)
(2)(4分)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处己”“急”“其”“不及”各1分)
4.(4分)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答对4点即可)。
【参考译文】
封大夫方先生名叫祈宜,字亦桓,是歙县人。方家自先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以来都在楚地经商。先生十八岁时,他的祖父年老在家闲居,他的父亲不想远离(祖父),而先生的兄长祈昌刚进入府学成为学生。先生虽然天资异常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
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先生只是和那些(拖欠债务的)人辨明是非曲直罢了,最终也没有怀恨在心。至于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先生更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
先生家自祖上以来多是宽厚仁德的人,他们经商盈利丰厚,能够把获得的利益分给他人。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同族或姻亲中有人去世却没有能力安葬的人家,有子女婚嫁却没有能力操办的人家,都受到他的帮助。乾隆辛未年间遇到饥荒,(先生)在乡里倡导以钱物救济贫苦受灾的人,又捐给惠济仓(救助百姓的粮仓)粮食折合白银达三千两。郡县鼓励绅商捐资修城墙,(先生)又捐钱将近千缗。先生的祖父曾经修建祠堂却没有完成,先生认真的完成他的志向,早起晚睡经营谋划,不避阴雨酷暑,劳累过度。祠堂快要修成的时候,可先生最终病重不起。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九岁。
先生对长辈十分孝顺,又重视兄弟间相处,却遭遇很多不幸。他的父亲去世后,接着祖母谢安人和他的兄长祈昌又相继去世,过了一年,他的嫂子洪氏也去世了。先生接着又负责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的丧事,过度哀伤几乎损伤身体。接着又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媳妇,十几年间,后先去世。先生于这期间,侍奉汤药,办理丧事,抚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请老师教育他们,以及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先生对于社会上的事情竭尽心力做了很多,可是家庭之中,却多次遭遇不幸(丧亲之忧),(他内心)怎能忍受得了呢?
(方君)有四个姊妹,那嫁到程家的姊妹,年龄很轻就守寡(不改嫁),有一个儿子又过早去世,之后程家更加衰落,最终(姊妹)以年老之身抚养孤弱的孙子,先生十分心痛怜惜她。先生快要去世时,让自己的儿子分出家产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并且为她的身后事考虑得十分恳切,并且考虑非常详细。
议论的人说:世上的读书人用诵读诗书来文饰自己,而在人伦道德,(诸如)孝、友、睦、姻、任、恤等方面的表现,反省自己大多会感到惭愧。至于方君这样的人,已经放弃儒术以机巧牟利了;考察他生平所作所为,到官员那里寻找,哪里能轻易找到呢?唉!先生可以算是品行质朴厚重的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