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你对论语有意义格言的看法 正文

你对论语有意义格言的看法

时间:2025-05-01 02:07:18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1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3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5、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6、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15、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 )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3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3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