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回忆,也有向往;有烦恼,也有快乐;有失去,也有收获。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
第一步审题
1. 紧抓关键词。这是一道
2. 紧抓题目要求。“题目自拟”就是说不能以“成长”为题目,但是主题需要围绕“成长”这个话题。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就是要考生自己选一个擅长的立意点,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就要符合什么文体的要求,不能出现“四不像”文体,不能写诗歌。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指在文中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能被评为一类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字数必须在600或600字以上,即凡600字以下的文章不能被评为一类文。
第二步选材立意
第三步列提纲
【名师点评】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二:其一,写作的切入点别具一格。作者运用数学解题过程和批阅的方式呈现成长的情景,颇具生活气息,选材角度新颖独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二,在结构方面,作者采用情景式的文学样式,通过镜头组合的形式,于不动声色之中阐明主题,真正收到了以“结构创新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表达效果。
第二节拟题精巧夺眼球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半命题作文需要补题,即使命题作文也要在写作时做精心的写作虚拟拟题,确定写作内容与范围。“明眸善睐第一瞥”,拟题就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道亮丽风景”。如德宏卷有一年考“成长”话题,就出现了很多诸如“成长的趣事”“感悟成长”等陈陈相因的老套标题,但也有“成长不相信眼泪”“成长,要说读透不容易”等佳题,两相比较,上下优劣不言自明。一个漂亮的标题,可以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我们就以云南常考的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来讲作文的拟题技巧!
半命题作文: (’13德宏)(1)美丽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借代拟题法指的是拟题时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经典题目】美丽的“桃花源”
【阅卷人点评】文题中的“桃花源”借代理想的世界,以此表达独特的世界观,引人注目。
文章拟题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经典题目】美丽是什么?
【阅卷人点评】作者用设问辞格,向“美丽叩问”,启发人们深思。化实为虚,别出心裁。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拟题时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引发读者思考。
【经典题目】美丽的“暴风雨”
【阅卷人点评】文题中的“暴风雨”是利用词的多义性,赋予这个词新的含义,指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题目寓意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困难,生活也就很美丽了。可见运用这种修辞拟题的魅力,是把言在此的表象赋予了新的含义。
反面拟题法,就是运用与已给的词相反的一面拟题,在对比反差中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经典题目】美丽的残缺
【阅卷人点评】在众多考生以“举动、心灵”等词补题时,作者却别出心裁地补入与“美丽”相背离的“残缺”,别出心裁,在对比中突出“残缺”的特点,设置悬念,吸引眼球。
热词拟题法,就是运用时下流行的热点词语来拟题,把一些人们感兴趣或热议的词语写进文章题目,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经典题目】美丽爆表
【阅卷人点评】小作者化用时下热词“颜值爆表”来拟题,别出心裁补入“爆表”来形容“美丽”,具有时代信息,同时也吸引阅卷老师的好奇心,“美丽爆表”的内容具体是什么。
算式拟题法,就是在写作拟题时,根据文意,把相关学科的一些公式、算式、符号等运用到拟题上,使文章标题有了新的含义和意蕴。
【经典题目】美丽=自信 努力
【阅卷人点评】此文题运用了等号和加号,表明“自信”和“努力”合二为一,表明自信、努力和美丽的关系,以此为题告诉阅卷老师,自信和努力是美丽的构成因素。
出奇拟题法,就是在给文章拟题时,把文章的立意表现在文章的题目中,以此告诉阅卷老师本文的立意或构思巧妙之处。
【经典题目】美丽不美
【阅卷人点评】本文文题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考生这样拟题的巧妙在于立意的深沉,文题中的“美丽”与“不美”,表明本文在写二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作文:(’15昆明)
题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长。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写作要求:(1)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化用拟题法是借用已有的固定的语言形式包装和润饰文题,表面拿来,实则独创,拟出别具一格的文题来。这样的文题,既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又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新奇感,产生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魅力。
【经典题目】无“奔跑”不成功
【阅卷人点评】此题化用俗语“无规矩不成方圆”,把“规矩”改成“奔跑”,将语言稍做变化,语言俏皮,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在中考作文拟题中,引用诗文、歌词、名句、格言、俗语……,能使文章题目典雅蕴藉,富有文学味,赢得阅卷老师的欣赏。
【经典题目】争渡!怎渡?
【阅卷人点评】此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争渡”写出了同学们竞相“争渡”——竞争奋斗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样才能有效奔跑,取得成就。第二个“争”字换成“怎”字,一字之改,情境全变,突显出全文的主旨。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拟题时可把事物“人化”,也可把人“物化”。运用比拟拟题,活泼生动,富于灵动美。
【经典题目】请别让“拦路虎”把我的脚步阻挡
《论语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下面是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教学重在反思,要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只知重复,一味照搬,按以往的曲子跳舞,教学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哪会出现“岁岁人不同”的新气象呢?因此反思这一步很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时下一些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文章在给师生角色定位时,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此来说明开放的、民主的课堂;以此来诠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以为,恰恰相反,这种说法正是剥夺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造成专制课堂至今仍有市场的又一“为虎作伥”的支撑点。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吗?
尽管我们天天在喊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又有多少人从内心深处相信素质教育?我们天天教导学生要热爱读书,我们自己真正热爱读书吗?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是否从求雨的故事中悟出了更多……
——〖求雨的启示
——〖新课改呼唤“0教案”
当一个经理把他手下的职工当成是一泡屎时,职员们就真的会变得又脏又臭,而且因为数量巨大,会把整个部门变成粪坑。当然,经理也不能幸免地变成一个出卖苦力,并且得不到承认的掏粪工头,可如果换一种眼光看人,换一种方式工作,也有人可以把一泡屎变成有用的肥料,浇灌了美丽的花儿。
——〖内心的影像
中国老师骨子里是不肯与学生平等、民主、尊重地“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道貌岸然,俯视着学生,一下子就确定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地位。这种师道尊严往往不自觉地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平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九问中国教育
最善于模仿的日本国民的英语水平远逊于上海,但他们有专职的英语翻译人员去迅速翻译国际上最新的'发现,让更多的国民省下时间去创新;美国除少数研究人员外,很少有人学习别国的语言;在中国,人人都在低水平重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到头来还不如英国街头小混混的口语水平。
——〖母语之忧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我想,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足以让我们品味到等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会等待
简单地说,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讲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就是由教师本人“反思”和“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探索中所遭遇到的一系列教育事件。透过对教育事件的反思和叙述,教师澄清、积累、保存、丰富和公开自己的教育
——〖教师发展与教育叙事研究
新世纪,我们远远望见了春天,但包围在我们身边的却依然是冰天雪地。说真的,对于当下教育现状,尤其乡村教育现状,我内心充满悲哀。
——〖乡村教育现状:救救孩子!
学生社团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止,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学生从社团活动中获得道德和艺术发展,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追求快乐的人生观,体验自由的涵义和限度,了解权与责任的关系,熟悉领导和管理的技巧,逐步成长为领袖人物。
——〖倡导学生社团活动
所以,儿童能做的事情,要让他们独立去做。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亲身动手做的过程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因为,人类智慧起源于动作。学校,应该成为丰富人生体验的历程。
——〖理学之学校
我们现行的教育方法太简单、太直白、太粗糙,表面上看立竿见影,却难以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回应。这种教育的效果是短暂的而不是长期的。人的改变是一个漫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
——〖注重学校的品牌建设和形象设计
每一个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学生。要创造“倾听的教室”、“倾听的学校”。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体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不断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
——〖体现民族文化的美丽精神
教师的“为人师表”,应该有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更真实、更伟大的含义。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问:您的学生到过你的私人藏书房吗?比如时代在问:你有什么个人学术或教研成果给你的学生看吗?
——〖教育随笔三则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但切忌媚俗。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而言,是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盟友”,至于说谁是谁的“上帝”,我看最好还是慎言为是。
——〖慎认“上帝”
〖教育在线上一位网友非常形象地描述教师的工作:“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中国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最重的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