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3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3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3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4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4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4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4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4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4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2.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的名言21条2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巧言令色,鲜矣仁!
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迁怒,不贰过。
10、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礼之用,和为贵。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9、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名言21条3
1、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2、在懒汉的眼里,汗是苦的,脏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3、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4、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5、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6、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7、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
8、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9、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10、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1、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12、岸边的奇花异草,是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13、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14、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15、望洋兴叹的人,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16、不是成功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坚持的太少。
17、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18、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19、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0、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孔子的名言21条4
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 不学礼,无以立。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7)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小不忍则乱大谋。
10)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道不同,不相为谋。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9)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的名言21条5
1、孔子曰:有教无类。
2、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4、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5、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6、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孔子曰:因材施教。
19、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名言21条6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5.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7.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9.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0.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3.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1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17.不学诗,无以言。
1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孔子的名言21条7
1)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2)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
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4)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5)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
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
7)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
8)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9)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10)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11)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12)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13)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
1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15)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16)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17) 夫子莞尔而笑。 ——孔子
18)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19)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
20)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
孔子的名言21条8
1.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2.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4. 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5. 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7.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8.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贷》
9. 大德必得其寿。—— 《礼记·中庸》
10. 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11.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2.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13. 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14.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15.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6.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17.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18.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9.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1.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22. 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23.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24.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25.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6.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27.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28.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29.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0.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孔子的名言21条9
1)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2)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4)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 巧言令色,鲜矣仁。
9)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0)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11)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16)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7)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8)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孔子的名言21条10
1.里仁为美.
2.择不处仁,焉得知.
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好仁者,无以尚之.
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刚、毅、木、讷近仁。
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的名言21条11
1.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作者:孔子
3.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6.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处:论语
7.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出处:论语
8.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9.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出处:论语
10.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1.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12. 无伐善,无施劳。出处:论语
13. 夫子莞尔而笑。
1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者:孔子
15.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1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出处:论语
17. 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处:论语
19. 不学诗,无以言。
2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作者:孔子
孔子的名言21条12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的名言21条13
1) 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
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3)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
4) 学而不思则惘。 ——孔子
5)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
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9)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10)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11)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12)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
13)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
1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15) 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孔子
16)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
17)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18)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孔子
19)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20)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
孔子的名言21条14
1、孔子曰:有教无类。
2、孔子曰:因材施教。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6、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8、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9、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0、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的名言21条15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孔子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不迁怒,不贰过。——孔子-- 孔子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孔子
(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1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14)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子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1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
(1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1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2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2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孔子的名言21条16
每事问。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不贰过。
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既往不咎。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咎(jiù旧):责备。本句大意是:以往的过错,不必再追究责备了。这一句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宽厚态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适用于已经认识并已改正的一般错误。如果是严重错误,或本人犯了错误并未认识,并来改正,仍是应该追究的.这样才能做到“惩前毖后,治病鞭人”。
不念旧恶。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本句大意是: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这句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怒”.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可用以形容胸怀开阔豁达,不斤斤计较。
无为而治。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孔子的名言21条17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不迁怒,不二过。
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2、礼之用,和为贵。
1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6、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3、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4、刚、毅、木、讷近仁。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名言21条18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而且是一个孝子,重孝道,是孔子力崇之,所以后来孝道都以儒家为准则。来看看孔子关于孝道的几句名言: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父母唯其疾之忧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孝道的感悟】: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什么呢?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儿女生病了,父母亲是如何担忧,你们就知道什么是父母亲了。
二、今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很多人都说给父母亲钱就行了,这叫施舍,你家里养了一条狗也是能养,这不是把父母亲如同狗马一样?这叫不敬,给钱父母亲是好事,望多关心父母亲身体健康,父母亲年老了,也需要关心,问好,天冷了问候,有病了也陪着父母亲。这才是孝。
三、树欲静风不止:就是树长大成才了,但是风继续吹,不停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儿女想养父母亲,但是亲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子欲孝而亲不在,这里有一个典故,孔子路过看到一个人在哭泣,孔子问何哭?答说我在外面工作几年了,回到家父母亲不在人世了,所以树长大以静止了,人长大成人了,父母不在了,告诉世人:不要当父母亲如犬马来养,也不要等你父母不在了后悔,子欲孝而亲在。
四、游必有方,就是儿女出远门,首先要安排好父母亲在家里,包括寒冷,疾病照顾,生活饮食等,这就是“方”。
孔子的名言21条19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其使民也义。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 放于利而行,多怨。
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2)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3)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4)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5)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6)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的名言21条20
1、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4、其身正,不令则行。
5、三思而后行。
6 、未知生,焉知死?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听其言而观其行。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巧言乱德。
12、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 3、欲速则不达。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6、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民无信不立。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0、德不孤,必有邻。
21、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2、当仁,不让于师。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7、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2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0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的名言21条21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